建筑工程框架結構工程技術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對建筑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建筑的行業的發展,需要符合人們的需求,與此同時也需要與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相統一,這樣才能夠保障建筑行業始終朝著人們需求的方向不斷向前。建筑工程框架結構工程技術中的穩定性、安全性等問題是影響建筑整體質量的關鍵性問題。當前我們對建筑工程框架結構工程技術進行研究,有助于建筑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建筑工程;框架結構;工程技術
中圖分類號:TU765;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城市進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建筑行業獲得了迅猛的發展,人們開始提高了對建筑物質量與安全的需求。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逐步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建筑施工技術應用到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來,大多數現代化的施工材料和工藝出現在建筑商的視野中,作為一種新型施工技術的框架剪力墻結構施工技術備受建筑領域的關注,因此要深入研究框架剪力墻結構建筑施工技術。
1剪力墻結構分析
1.1結構受力情況
框架和剪力墻是框架剪力墻量大主要部分。比較傳統建筑結構和框架剪力墻結構愛能夠發現其中存在較大的差距,加上此類建筑基礎不會發生較大程度的位移,水平方向能夠承載較大的應力。同時,如果建筑物的上部出現了位移導致墻體發生移動的情況可以采用修復技術進行處理,將變形現象盡量降低。如果垂直方向發生了受力變化那么建筑物的結構也會出現一定的改變,此時水平和垂直應力都需要由框架結構進行承擔。
1.2結構抗震特征
通過分析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受力特點可知,要合理設定剪力墻剛度和框架比例,盡可能提高其實用性,從而確??蚣芙Y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地震對結構產生嚴重后果。在設計框架結構過程中應當深入分析現場實際情況,將區域建筑物的抗震等級進行明確劃分。
1.3結構剛度特征
通常情況下,在設計框架剪力墻結構過程中技術人員應當明確建筑物的抗震等級,從而更好地選擇結構形式、材料等。如果當期地震頻繁或者強度較大那么在設計過程中應當提高基礎彎度承載性,將彎度力分擔給框架結構。
2建筑工程框架結構工程技術要點
2.1模板技術
在鋼筋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需要由模板先進行定型、放線定高等,這就需要控制好模板技術。在安裝基礎的模板過程中,我們需要嚴格的控制誤差問題,按照國家的規定,誤差應該小于三毫米,并且檢查好模板接縫處的密閉性,這樣就能夠有效的避免出現漏漿等現象。在對模板進行灌漿后,下一個步驟是需要振搗,振搗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力道,因此建筑模板應該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模板中,起到支撐作用的部分一般采用鋼管等進行進行稱重,然后早模板的托架、立柱等部位進行墊板操作,這樣既能夠保障模板的穩定性、安全性,又能夠保障密閉性。最后一個步驟需要模板拆除,拆除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順序進行拆除,確保施工的安全性。
2.2混凝土施工技術
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流程主要包括一下幾點:一是控制混凝土的混合比例。當技術人員完成混凝土比例調配工作之后,施工人員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混凝土調配,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可以適當調整某一原材料的使用比例。二是保持混凝土澆筑的連續性。一般來說,當開展大面積的工程施工時,會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想要一次性澆筑完成并非易事,所以一般會采取分段澆筑施工的方式。因此,當上一層混凝土澆筑完成之后施工單位必須立即開展下一層的澆筑,盡量避免出現混凝土斷層的現象。三是混凝土的保養和護理。在養護混凝土的時候,施工各單位必須從施工區域的天氣情況出發,結合當地的氣溫變化開展養護工作。比如說,當天氣相對較為干燥的時候,要定期對混凝土的表面進行噴水處理,要始終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濕潤性,直至氣溫下降為止。
2.3內隔墻施工技術
框架剪力墻內隔墻施工過程中,一定要在不對基礎墻體承重性產生影響的基礎上,對整體建筑物進行適當的美化,具體的施工技術包含:第一,內隔墻施工技術,與基礎構建施工來說,內隔墻施工比較簡便,重要性要比基礎構建低,可是內隔墻的美觀程度以及施工質量將直接影響業主選擇以及房屋的價格,所以內隔墻的設計過程中,要確保設計的科學合理以及可操作性。第二,內隔墻的選材工作,內隔墻需要具備比較好的抗震能力以及較強的經濟型小型空心砌塊,確保內部空間的美觀程度。綜上,建筑工程當中內隔墻施工是收尾環節,此環節可以直接將前期施工技術優勢表現出來,因此在現實施工過程中要主動積極的關注建筑物的總體情況,保證基礎施工質量的基礎上進行內隔墻施工,為提高建筑工程總體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2.4鋼筋技術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鋼筋是確保建筑牢固性的重要材料,在施工中,鋼筋的焊接、測控、安裝、拆除等都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在施工初期定建筑外框時,需要用鋼筋框架,做出樓體的初始形態,然后再通過核心墻等,使整個樓體達到穩定的效果。在鋼筋骨架安裝時,主要應用的是加勁筋成型法。首先要做好加勁筋圈,然后與鋼筋對齊后進行焊接,焊接完成后,需要放置在干燥陰涼的環境中儲存。鋼筋骨架制作完成后,需要對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中的鋼筋籠進行連接,在連接時,需要注意避免上部鋼筋籠對下部鋼筋籠產生過大的壓力,因為鋼筋籠的重量較大,如果產生巨大的壓力,可能會導致孔壁出現損壞。
2.5放線測量技術分析
在建筑施工初始階段和檢測環節需要做好放線測量工作,從而為后期設計施工提供準確的數據基礎,更好地指導框架結構建筑施工。在施工過程中,放線測量工作的準確性直接關系著框架結構施工技術的可靠性。在測量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測繪圖紙,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對每個環節進行明確地標注,然后以圖紙為基礎、借助先進的測量工具精確測量建筑各個部位。通常經緯儀和全站儀是放線測量工具中常用的設備。測量人員在得到圖紙后做好測量工具的選取,并且對各個區域進行實地測量,然后標記測量后的數據結果,確保后期施工數據準確性。
2.6板筋安裝
清除模板上的所有雜物,確定主筋具體位置和分布筋間距大小。根據確定的間距,依次安裝受力主筋和分布筋。預埋件和預留孔均應及時安裝,以免造成法案。如果現澆板當中存在板帶梁,則應先對板帶梁上的鋼筋進行綁扎,再按要求放置板筋。在對板筋進行綁扎時,通常使用八字扣或者是順扣,除了外圍筋之間的交點必須全部綁扎,其他可進行交錯綁扎。當板采用雙層鋼筋時,這兩層鋼筋之間應增設鋼筋馬凳,這樣能保證上部鋼筋實際位置滿足要求,同時負彎矩筋所有交點都應綁扎。鋼筋下方按照1.5m的間距設置墊塊,其厚度應與保護層相同,并符合設計要求。而沒有設計要求時,保護層實際厚度宜取15mm。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框架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我們發現工程框架結構工程技術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鋼筋、混凝土以及模板等都會影響框架結構的穩定性以及安全性,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質量、提高建筑工程框架結構以及工程技術水平。建筑工程質量需要有高質量的建筑材料、完善建筑框架,并且各個環節的問題都要予以重視,建筑結構工程師必須要進行科學的框架結構設計的框架結構設計,這樣才能夠確保建筑行業在市場中長效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秦寶,張玉強.框架結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研究[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6(9):00054-00054.
[2] 曹順強,姜光.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墻結構主體工程施工技術的探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20).
[3] 賀玉磊,李莉玫.建筑工程框架結構的施工技術研究[J].智能城市,2017(4):163-163.
?。ㄗ髡呱矸葑C號碼:131181198802080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