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開敞空間與城市的關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城市設計中,開敞空間也是重要的客體要素,它是城市居民在城市空間環境中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獲得信息、獲得情感的戶外公共空間。它的范圍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具體地說有:城市公園,城市廣場、城市街道以及沿街小型空間、沿街縮進空間和街心游園等。對城市開敞空間的研究,除了要以使用者的感受為核心,分析其內在各構成要素及要素間的關系外,還要分析特定的開敞空間與城市的關系,包括它在城市中的區位、功能以及景觀構成特征。下面就從形象、功能、生態三個方面來說明城市開敞空間與城市的關系。
一、景觀·形象
建筑與建筑的外部空間共同構成城市的景觀物質要素,而城市開敞空間作為開放性、公共性的外部空間不僅是現代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感受城市意象的主要場所,它同時具備景點和觀景點的雙重身份。
位于上海黃浦江邊的濱江綜合改造工程建成于1993年,改造后的濱江大道成為上海市的標志景點。交通通暢,環境優美,游人如梭。從濱江大道上向江對岸的浦東望去,高樓林立,優美的城市天際線展示著浦東現代化的城市氣息,與一江之隔的外灘歷史性建筑群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里,人們感受著城市的歷史,也贊嘆著城市的現在與未來。
二、功能·使用
城市的開敞空間是以具備某種功能的空間體系的形式而存在的。這種功能可能是單一性的,也可能是多重復和性的。單一功能體系的開敞空間,以一種類別的形體或自然特征為基礎,如河谷;或某種開放空間的開發設計,如公園。由城市街道、廣場和道路構成的廊式體系是最典型的開敞空間體系。而大多數城市開敞空間都是多功能性的,各種建筑、街道、廣場、公園、水路均可共存與這一體系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城市開敞空間的功能性可以是物質層面上的,也可以是精神層面上的。以下分別論述。
城市開敞空間在物質層面上的功能性包括:
?、?邊界·限定 作為一種有限空間形態的城市開敞空間,它的邊界性是明顯的,然而,它在被包圍、被限定的同時也在規范著周圍的事物,這是一種彼消此長的相互作用。用這種空間形式可以劃分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區塊,使城市的每一區域能夠正常發展,而不致妨礙其它的區域。正如密林中生長的樹木,如果空間太擠,無法舒展枝葉,就必然會枯萎下去。
?、?溝通·聯系 空間可以劃分空間,也可以聯系空間。作為城市來說,河道與城市主干道就是起連接功能的城市開敞空間。城市作為一種物質形態,也必然存在著內部元素的相互聯系,而城市開敞空間就是在城市內部建立起這種聯系的手段之一。有了健康、快捷、高效的聯系,城市才可以穩步的發展;有了連續、和諧、充滿活力的景觀要素,才能形成有機統一的城市面貌。
⑶ 間隙·彈性 開放空間是城市發展中最有價值的待開發空間,它能為未來城市的再成長作準備。城市的建設也要采取靈活性的政策,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這樣的彈性空間,才能保證城市持續健康的生長。過度的擁擠只能導致混亂與衰敗。
?、?防災·疏散 當前高速的城市化進程中,規劃設計與管理上的某些失誤,業已埋下不少災害隱患。在城市的綜合防災體系中,城市開敞空間的合理設置往往是重要的一環。在火災、震災隱患地區,大面積開闊的公共空間可以保證人員的順利疏散,以及阻止災情的迅速蔓延。在城市規劃中,結合城市綜合建設,妥善解決城市開敞空間的合理設置,是提高城市防災、減災、適災能力的必要措施。
?、?改善交通,便利運輸 現代都市交通環境是都市生活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它應該盡可能的滿足:流動與溝通、速度與效率、秩序與安全。作為城市開敞空間組成部分的城市主干道,是負擔城市交通運輸任務的主力軍。此外,還有街心廣場。這一城市開敞空間型制,是在特定安排的道路條件下形成的空間。它可以是道路的交匯點、起點或終點。通過這個點,瞬間即改變街道的組織結構。處理好的廣場布局,可以改善交通,便利運輸。
⑹ 商業價值 建立設施完備,環境怡人的城市開敞空間,可以帶動土地價值的上升,周邊地區的發展,在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為城市的更新與生長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澳大利亞的悉尼達令港,歷史上原來是悉尼鐵路站場和港埠所在地,后一度廢棄衰落。經過歷時三年的改造后,環境優雅,景色秀麗,游人如織,不僅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了提高,達令港周邊地價亦因之步步攀升。據不完全統計,達令港在外部空間環境質量改造建設竣工而周邊建筑尚未投入使用的前兩個月里,就吸引了近300萬的觀光客慕名前來游覽。
城市開敞空間在精神層面上的功能性有:
?、沤煌c游憩 城市開敞空間是滿足市民們進行日常戶外活動的主要場所。人類群體及自身的發展都需要與不同的對象進行不同程度的交流,戶外活動為人們以一種輕松自然的方式與人交流,與自然交流創造了機會。戶外活動是豐富多彩的。置身于人群之中,可以耳聞目睹眾人的萬端儀態,獲得新鮮的感受與激情;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可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這比起孑然一身,足不出戶,確實是一種積極有益的體驗。
?、菩畔⒌慕涣? 人們在城市開敞空間中散步、休憩、交往,觀察和傾聽外面的世界。人們在這一系列戶外活動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包括周圍社會環境的一般信息和與自己工作和生活有關的特殊信息。對兒童而言,這一點更為重要,因為兒童思想上的成長主要是建立在觀察周圍社會環境的基礎之上的。在戶外空間中,人們通過親身經歷獲得了對人與事的各種認識,這種認識方式不同于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傳媒帶來的效果,因為它更直接,更生動也更具體。
?、菤v史的載體 城市開敞空間是城市的物質構成要素之一,也是人們從外部認知、體驗城市氛圍的主要領域。經過精心設計的外部空間環境可以向人們傳達特定的歷史信息,完善人們對城市的認知體系。
昂德格朗德是位于美國亞特蘭大市市中心的一塊歷史地段,為了再現舊城中心區的場所意義和活力,市政府決定改造這一地區,修建城市開敞空間。具體設計時,恢復利用原有的歷史建筑,在步行路段設置主題雕像、反映歷史事件的標識物、壁畫及亞特蘭大歷史遺產展覽等。在該地區與亞特蘭大市中心地鐵樞紐站的交界處,規劃設計了一個具有較大尺度的桃樹噴泉廣場。這里不僅成功地再現了舊城中心昔日的繁榮,還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交融,吸引了眾多旅游觀光客。
三.環境·生態
人們常把城市的綠色開敞空間比作城市的“綠肺”,它協助完成城市的呼吸功能,是一種城市開發中的“呼吸空間”。城市的公園、林區、濱河綠帶等綠色開敞空間改善和調劑了人造建筑群體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成為人類身心“回歸自然”本性的一種寄托以及精神與自然對話、交流的一種渠道。
1972年聯合國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后,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內掀起了“綠色城市”運動,把保護城市公園和綠地的活動,擴大到保全自然生態環境的區域范圍;并將生態學、社會學原理與城市規劃、園林綠化工作相結合。開敞空間和綠地,是所有城市建設中維持“天人關系”的紐帶,是城市居民接觸自然的主要場所,也是醫治大多數“城市病”的良藥。認識這一點,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我們的城市建設成為生態健康的美好城市。
參考文獻:
[1]王建國編著,《城市設計》
[2]劉濱誼著,《現代景觀規劃設計》
[3]楊·蓋爾著,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
[4]《建筑學報》、《世界建筑》中相關文章
(作者單位: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5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