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學教師文化研究三十年:回顧與展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我國大學教師文化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內容包括大學教師文化的內涵、特征、類型、存在問題及產生原因、重構策略等。但相關研究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實證研究缺乏,研究視角狹隘,研究內容不全面,缺乏本土化探索等。今后需要在反思的基礎上,從多視角多學科出發,更加重視實證研究,關注作用、功能及關系研究,加強本土化探索,不斷提高大學教師文化研究質量,建構更具新時代特色的大學教師文化。
關鍵詞:大學教師;教師文化;回顧;展望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19)03-0099-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3.018
Abstract:From the early 1990s to the present,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es on the cultur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China, including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types, problems, causes and reconstruction strategie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es, such as lacking of empirical researches, narrow research perspective, incomprehensive research contents and no localization exploration. The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be based on reflection, star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disciplin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empirical researches, focus on researches of functions, fun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strengthen localization exploration, so a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ural research on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construct a university teacher culture with mo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er culture; retrospect; prospect
文化是大學的根基和靈魂,一所大學的魅力在于其獨特的文化,尤其是作為大學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教師文化。梅貽琦先生在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演講中提到:“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于有沒有好教授”“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強調了大學教師的大師形象對大學的重要作用。大學教師文化作為大學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不僅對大學教師自身及其專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對學生文化的養成、大學文化的發展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也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有關大學教師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筆者通過中國知網(CNKI),共檢索出與大學教師文化研究相關的文獻75篇,其中包括期刊論文66篇、碩士論文7篇、國內外會議論文2篇?;仡櫸覈髮W教師文化已有研究,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反思和展望,將有助于該領域研究的深化。
一、大學教師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
我國關于大學教師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李昉于1992年在《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的沖擊與共振》一文中對大學教師文化進行了初步探索。他指出:僅僅研究大學生文化是不夠的,還需要關注大學校園里的教師文化[1]。但在此后的十余年,大學教師文化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相關文獻較少。直到2004年以后,關于大學教師文化的研究才逐漸增多,研究內容漸趨豐富化、多樣化。大學教師文化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大學教師文化的內涵、特征、類型、存在問題及產生原因、重構策略等六個方面。
?。ㄒ唬┐髮W教師文化的內涵
大學教師文化的內涵是探討大學教師文化的基礎,是不可或缺的邏輯前提。綜觀近三十年我國有關大學教師文化的研究,對其內涵已經有了較為全面與清晰的認識。
目前,學界關于大學教師文化內涵的闡釋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從內容層面入手的。如毛連軍、成容容認為:“大學教師文化是指處于一定的大學文化氛圍中的大學教師在長期的職業行為過程中不斷汲取社會道德和其他文化因素的營養,經過積淀、整合和提煉而形成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意識?!盵2]此外,鄭海霞在借鑒上述定義的基礎上,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加以區分。較之以前的研究,雖然探尋出一個不同的角度,但還是未能走出大學教師文化的內容層面。另一類是從內容和形式定義的,但目前采用這一類定義的學者僅有肖尚軍。他借鑒哈格里夫斯對教師文化的界定,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對大學教師文化作了如下界定:“大學教師文化是指教師群體在教學、學習、生活等活動中所共有的語言、態度、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師間的相互關系?!盵3]從上述定義來看,前半部分是從內容來探討,包括大學教師集體共享的態度、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等;后半部分從形式上來探討,包括大學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模式和聯系方式。
?。ǘ┐髮W教師文化的特征
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歸納、整理和總結,大學教師文化主要表現為以下五種特征: 1.學術性
大學教師文化的本質在于其學術性,即尊奉真理至上的價值[4]。學術性的形成與大學教師自身所從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息息相關。鄭鐵、劉健指出:學術性主要表現為學術信念、學術自由、學術忠誠、學術責任四種價值理念,它融于教師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乃至個人生活[5]??傮w來說,學術性是大學教師文化區別于中小學教師文化、管理文化、學生文化及其他社會組織文化最鮮明的特征。
2.多元性
有學者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解讀大學教師文化的多元性,指出生物多樣性體現為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命,與此相類似,大學教師文化的多元性體現為教師組成中個體的不同以及在組成上性別和種族等方面具有的多樣性[6]。多元性的形成歸納為三方面因素:一是大學教師所處的外部環境;二是大學教師群體內部的差異[7];三是學校自身的規模和類型,學校的規模越大,內部存在的關系越復雜,往往更容易形成多元的教師文化[8]。
3.自主性
大學教師文化自主性的形成與以下兩個方面密切相關:一方面,大學教師的自由工作方式使其養成了獨立工作的習慣;另一方面,大學教師在某一學科領域的專業化程度非常高,促成其在專業領域內決策的自由[9]。此外,耿益群從生態平衡的角度指出: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之間的相對平衡會對大學教師文化自主性的形成產生決定性的作用[6]。
4.導向性
大學教師文化的導向性主要體現在對大學教師自身、學生以及其他社會成員的導向作用:大學教師文化影響大學教師的價值觀、教育教學態度、行為方式以及自身的專業化發展;大學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大學教師往往被當作社會中道德的楷模和典范,對其他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也具有導向作用。[5,9]
5. 育人性
育人性,也稱為教育性?!敖虝恕币恢笔墙處煹奶炻?,離開了育人,教師也就不能稱其為教師[10]。孫根華認為:育人性是大學教師文化的根本屬性,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引導,還體現在對社會文化的示范、引領、提升作用中[11]。雖然大學的職能在不斷拓展,但培養社會所需人才仍然是大學教師的首要任務。
除上述特征,大學教師文化還具有個體性、可塑性特征。有學者提出,大學教師文化還具有服務性。綜上所述,大學教師文化總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征,但任何一種特征都不可能脫離其他特征而獨立存在,這些特征只有相互融合,完全滲透在大學教師群體中時,大學教師文化才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ㄈ┐髮W教師文化的類型
要想真正地理解大學教師文化,還必須對大學教師文化的類型有清晰認識。學者們按照不同的標準和需要,從不同視角劃分大學教師文化的類型。
1.根據教師文化的形態劃分
我國學者傅定濤借鑒加拿大教育學家哈格里夫斯對教師文化的分類,把大學教師文化劃分為個人主義文化、派別主義文化、人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四種類型。個人主義文化的明顯特征就是個人主義,表現為教師之間彼此獨立地從事教育教學和研究;派別主義文化主要表現為大學教師群體圍繞某一學科而形成某一派別,派別內部的教師與其他教師互不來往;人為合作文化是一種接受性文化,通過上級領導規定,教師之間得以合作交流;自然合作文化是指教師之間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自然生成的互相信任、合作的同事關系[9]。在此類型劃分的基礎上,劉玉在《論高校教師文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一文中探討了以上四種類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個人主義文化、派別主義文化均不利于教師專業發展,而人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則會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12]。
2.根據教師文化的表現形式劃分
鄭金洲在《教育文化學》一書中,把大學教師文化劃分為三種類型:以學術為本的文化、以學校為本的文化、以學科為本的文化。具體來說,以學術為本的文化主要表現為三種價值,即學術追求和傳播知識、職業上的自主性以及自我管理所表現出的學院性;以學校為本的文化是指學校的規模和類型影響教師文化的形成;以學科為本的教師文化是指教師由于從事相同的學科而構成的一種亞文化,包括專業化的語言、認知風格以及學科具體化了的民俗[8]。
3.根據教師承擔的角色劃分
朱浩在《我國大學教師文化的沖突與和諧》一文中,把大學教師文化劃分為六種類型:教學型文化、科研型文化、管理型文化、思政型文化、經濟型文化以及混合型文化。具體來說,教學型文化指教師專注于教學而衍生出的一種亞文化;科研型文化指教師專注于科研、忽視教學而形成的一種大學教師文化;管理型文化強調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運作,尊重和維護行政權威;思政型文化是指在黨委領導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統內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內容而形成的教師文化;經濟型文化以功利為表征,教學、科研與經濟利益緊密聯系。上述文化類型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相組合,則形成混合型大學教師文化[13]。
綜上所述,有學者借鑒哈格里夫斯對教師文化的分類對大學教師文化進行劃分,也有學者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和研究需要劃分的??傮w來說,大學教師文化的類型各式各樣,表現出多元的價值觀念體系和行為方式,構成了一幅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
?。ㄋ模┐髮W教師文化存在的問題
人們在認識大學教師文化時,往往從“應然”的狀態加以描述,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教師文化的“實然”狀態似乎遠不盡如人意。隨著大學教師文化研究的深入,諸多學者對大學教師文化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主要表現為學術價值取向功利化、育人意識淡薄、個人主義化盛行、專業知識的強化和普遍意義上文化知識的缺乏。
1.學術價值取向功利化
對高深學問的追求始終是大學教師文化的營養和動力,但相關研究表明,大學教師傾向于把學術價值與經濟利益相等同。一般情況下,學術價值的追求與功利獲得并不矛盾,但如果不能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就會造成學術價值取向的功利化現象。張文雪認為:部分大學教師過于看重個人利益,從而對自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產生了不良影響[14]。鄧媛媛指出:大學教師學術價值觀、學術操守以及學術理想的改變,使學術披上了功利追求的外衣[15]。張瑞芳認為:學術價值取向的功利化表現為大學教師更看重科研的工具價值,更傾向于選擇從政為官[16]。 2.育人意識淡薄
彭藝玲、陳夢稀指出:很多大學教師在其專業生活中,注重表層的專業知識,而忽視了專業知識背后育人價值的挖掘[17]。張瑞芳認為大學教師育人意識淡薄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待教學工作過于敷衍;二是對學生缺少應有的責任感和愛心[16]。除此之外,部分學者還提到大學教師過分專注于論文的發表、課題的申報,而使其育人意識逐漸淡薄。
3.個人主義化盛行
有學者指出:由于大學教師職業的自由性,導致其工作方式的個人化和孤立化[18]。另外,有學者指出個人主義文化在大學教師中普遍存在,表現為獨立自主地決策,缺乏與其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習慣依靠個人力量來解決教學和科研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由此導致了個人主義化的盛行[16,19]。
4.專業知識的強化和普遍意義上文化知識的缺乏
隨著大學專業的不斷分化,大學教師專注于某一領域的研究,使其職業的專業化程度不斷增強,但同時也導致了大學教師普遍意義上文化知識的缺乏。郝玉梅、徐全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教師文化及其塑造》一文中指出:雖然大學教師專業知識在不斷強化,但缺乏文學、歷史、地理、天文和民俗風情等普遍意義上的文化知識,顯示出大學教師知識面的狹窄[20]。
(五)大學教師文化存在問題的原因
通過已有研究可知,大學教師文化問題的產生受多方面原因所致,既有外部成因,也有內部成因。外部成因主要從市場經濟和績效評價體系兩個方面展開討論,而內部成因則從大學教師隊伍自身進行分析。
1.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導致大學教師文化問題產生的外部成因之一。具體來說,由于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以及社會上的錯誤觀念、不良風氣,使得教師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變化,更加傾向于以市場的標準來衡量教育勞動的價值,使價值取向呈現出功利化、實用化的特征[15]。另外,伴隨市場經濟的到來,大學的思想變革與管理體制變革出現了偏差,教師的聘任晉升與科研成果相聯系,大學教師在追名逐利中迷失了學術的方向,忽視育人價值的追求[21]。
2.績效評價體系不完善
績效評價體系不完善也是造成大學教師文化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當前大學實行的是科層制管理體系,大學教師的教育勞動價值主要以市場的標準來衡量,衡量的方式是教學和科研的量化考核和評估,考核和評估的結果影響到大學教師的聘任和晉升。由于教學成果難以量化且存在一定滯后性,科研成果容易量化,導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在科研中重數量輕質量,由此也導致了大學教師價值取向的功利化、教書育人精神的沒落[22-23]。
3.大學教師隊伍的自身因素
大學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水平是辦好一所大學的關鍵,也是大學教師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大學教師文化問題的產生,不僅要考慮外部成因,更關鍵的是要看到教師隊伍自身出現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個別大學教師思想認識的偏差、價值目標和行為選擇偏離主流價值觀及普遍意義上文化知識的缺乏等,都對大學教師文化產生了不良影響[14,16]。還有學者指出:部分青年教師的道德修養和理論學習不足,缺乏對學生的責任感和關愛,導致大學課堂上育人價值的沒落[22]。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將大學教師文化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歸結于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理論知識等方面,同時也認識到大學教師文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都要考慮在內,而不能只考慮其中某一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也為我們重構大學教師文化指明了方向。
(六)大學教師文化的重構策略
優秀的大學教師文化孕育著大學教師的正確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對優秀學生文化的形成以及大學精神家園的建設都會產生積極影響。通過前文總結,我們已經知道大學教師文化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構建優秀的大學教師文化,已經成為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使命、新任務。通過對現有研究的梳理,重構大學教師文化主要從學校層面和教師層面來進行。
1.學校層面
學者們主要從大學教師所處的學校環境出發來探討大學教師文化的重構,具體包括兩方面:
?。?)建立人文管理的績效評價體系
重構大學教師文化,須構建以人文管理的理念為內核的績效評價體系,真正激發大學教師群體的內聚力。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建立以發展性評估為主導、以獎懲性評估為輔助的新的教職工績效評價體系,更加注重發展性評價,體現“以人為本”;二是改進教師的評聘考核方式,構建突出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兼顧科研學術的綜合性教師評聘考核方式,逐步提高教學在教師考核中的分量[5,16]。
?。?)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寬松的學術環境
在學校的布局上,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學基層組織的完善上,增強人文關懷,為大學教師創設舒適而美麗的物質環境;培育平等和諧、尊重人性的人文精神土壤,保持清凈純潔、自由探索的學術文化環境[22];從教師自組織的建設、教師交流平臺的興建以及優秀教師的培養和宣傳等方面,為大學教師提供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圍[24];良好文化氛圍的營造還要關注具體的教育活動,在教育活動中要崇尚自由、個性化的教育方式[25-26]。
2.教師層面
學者們主要從大學教師自身的角度來探討大學教師文化的重構,包括以下三方面:
?。?)回歸教師之本
大學教師文化重構的根本路徑是回到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的本分上。自由、寬松的學術氛圍是大學教師回歸教師之本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大學教師自身應該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學態度,認識到“教書育人”仍是自己的使命所在[21-22]。
?。?)堅守為師之道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贝髮W教師要以身作則,堅守為師之道。具體來說,大學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言傳身教,向學生傳授為學之道,為人之道;同時要秉持高尚的職業信念和職業操守,提升內在的品行修養,以內在的文化道德力量來提升、完善自己[14,21]。 ?。?)守望學術之魂
學術性是大學教師文化區別于其他組織文化最鮮明的特征。因此,守望學術之魂是重建大學教師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有學者指出:大學教師要樹立崇高的學術理想,秉持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學術中立與學術責任四種價值理念,以高度自覺狀態投入科學研究,使學術之風回歸自然,務本求真[15]。
綜上所述,大學教師文化的重構策略比較全面,既有從外部環境來探討的,也有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闡釋的。重構大學教師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發展過程,需要各方共同付諸行動。優秀大學教師文化的形成,有助于推動大學教師自身的發展以及大學未來的建設。
二、大學教師文化研究的展望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有關大學教師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對于大學教師文化的研究還未成熟,仍處于探索階段,存在一些不足。我們需要在深入反思的基礎上,展望大學教師文化未來研究的方向。
?。ㄒ唬┲匾暣髮W教師文化實證研究
縱觀我國學者對大學教師文化的研究,大部分學者更側重理論思辨的研究方法。相比之下,實證研究非常薄弱,僅占文獻總量的4%。在這些文獻中,問卷數量的局限,加之研究內容的狹窄,使其對大學教師文化的探索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因此,今后的研究要更加重視實證研究。一方面,要加強量化研究,通過對客觀真實的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獲得精確的結果,來檢驗理論思辨正確與否,使研究結論更具指導性、可靠性和說服力。如后續的研究在探討大學教師文化的特征、類型等內容時,可以把某一內容轉換成若干具體的小問題,通過調查來驗證已有研究是否與現實情況相符。另一方面,要重視質性研究,研究者要走近大學教師的教育教學和日常生活,切身感受大學教師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了解大學教師行為背后蘊含的文化。因此,今后的研究要注重采用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同時努力做到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有效結合,使研究方法呈現多樣化發展,才能使大學教師文化研究更具科學性。
(二)拓展大學教師文化研究對象、范圍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分析,大學教師文化的研究范圍不夠廣泛,如現有研究僅涉及河南及粵東地區各五所高校,調查結果僅能反映地區的局部狀況,而不能代表中部或東部的總體狀況;另外還缺乏對我國西部地區的研究,研究結論更加不能代表我國大學教師文化的總體狀況。除此之外,研究對象不夠全面,調查主要針對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對于綜合性大學、高等??茖W校、成人高等學校等院校的教師并未涉及。因此,研究結論并不能代表我國大學教師的整體意愿。今后的研究需拓展研究對象和范圍,抽取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層次高校的教師作為樣本,進行普遍而又全面的調查,以此來展現我國大學教師文化的總體狀況。
?。ㄈ┩貙挻髮W教師文化研究視角
從已有的文獻來看,97.3%的國內學者都是從教育學、文化學的視角對大學教師文化進行分析和探討,只有2.7%的學者從心理學和生態學的視角對大學教師文化進行研究,而且只關注到大學教師文化的某一方面。例如,在心理學視角下,我國學者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來探討大學教師文化的建構策略;在生態學視角下,我國學者利用生態學的相關原理對大學教師文化的特征進行解讀。雖然大學教師文化確實需要從教育學和文化學的視角來解讀,但僅僅在這兩個學科視角下解讀大學教師文化未免有些狹隘,限制了我們對大學教師文化的認識,這就需要借助社會學、人類學等其他學科的視角來解讀大學教師文化,以此幫助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認識大學教師文化。因此,今后大學教師文化研究應該拓展研究視角,從多種學科視角出發,這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統地理解大學教師文化。
?。ㄋ模╆P注大學教師文化作用與功能研究
綜觀我國大學教師文化的研究歷程,梳理研究的主要內容,不難發現,國內學者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對大學教師文化的概念、特征、問題及原因、重構策略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討,而對大學教師文化作用與功能研究的關注不多,研究文獻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篇。這也為研究者們提供了未來研究的方向,今后要更加關注大學教師文化作用與功能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大學教師文化對社會、學校、學生群體、大學教師群體自身會產生怎樣的作用和影響,作用和影響的具體機制是怎樣的。因此,今后的研究應更加關注已有研究很少涉及到的大學教師文化的作用與功能方面,使大學教師文化的研究更全面、更完整。
?。ㄎ澹┘訌姶髮W教師文化關系研究
目前,我國學者多是對大學教師文化的單獨研究,仍處于點的研究,還沒有拓展到面的研究,即缺乏大學教師文化與其他方面文化的關系研究。首先,已有研究探討了大學校長與大學教師文化的關系,重點在于大學校長如何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質來影響大學教師文化的形成,并沒有涉及到大學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學校管理文化之間的關系。對于大學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之間的關系研究,我們可以探討大學教師文化會對學生文化產生怎樣的影響,反過來學生文化又會對大學教師文化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大學教師文化與管理文化之間的關系研究亦是如此;其次,不同學科之間也會形成不同的大學教師文化,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教師文化存在何種不同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都可以作為今后研究的落腳點;再次,已有研究雖有關注大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但與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的關系尚未提及。優秀大學教師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大學校長、學生、管理層等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后續的研究需更多地分析大學教師文化與其他方面的關系,這有助于優秀大學教師文化的形成。
?。┘訌姶髮W教師文化本土化探索
本土化是一種使外來文化與本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文化的過程。我國學者對國外大學教師文化進行了一定探索,如對美國大學教師文化內涵及其特征的解讀以及借鑒西方以人為本的教師文化理念探討對我國教師管理發展帶來的影響等,并且在探索的基礎上有所引進,但是缺乏本土化的探索。例如,對于大學教師文化的類型,多是借鑒哈格里夫斯的觀點,把我國大學教師文化也劃分為個人主義文化、派別主義文化、人為合作文化以及自然合作文化四種類型,沒有在對我國的本土情況調查的基礎上做出符合現實情況的劃分,而且對于每一種具體的類型更多的是進行內涵層面的解讀,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在引進國外大學教師文化理論時,應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的探索。 ?。ㄆ撸┨岣叽髮W教師文化研究質量
目前,我國關于大學教師文化確實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其研究質量仍需提高。首先,隨著時代發展,大學教師文化也應具有新時代的特征,但部分研究仍在重復或者套用其他學者的觀點,可謂老生常談,缺乏創新性和時代特色;其次,在探討大學教師文化的類型劃分時,有學者劃分太過于隨意,導致劃分上出現偏差,研究可信度大打折扣;再次,研究中還出現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不相符的情況,如有學者指出大學教師“重科研輕教學”,但調查結果表明大學教師更看重教學,產生此分歧的原因是理論層面出現偏差還是實證層面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選取不同所致,仍需后續的研究給予判斷。因此,今后的研究要在對已有研究反思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創新性和嚴謹性,不斷提高研究質量,從而建構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大學教師文化。
參考文獻:
[1] 李昉.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的沖擊與共振[J].青年研究,1992(5):45-46+41.
[2] 毛連軍,成容容.大學教師文化構建與高校師德建設[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121-123.
[3] 肖尚軍.多元文化的挑戰與大學教師文化的構建[J].教育學術月刊,2008(10):59-61.
[4] 王洪才.大學教師文化:特色·困惑·趨勢[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2):52-59.
[5] 鄭鐵,劉健.大學教師文化的本質特征及其重塑[J].文化學刊,2010(3):31-34.
[6] 耿益群. 生態學視域下的美國研究型大學教師文化特點分析[J].大學(學術版),2009(12):84-91+76.
[7] 傅定濤.大學教師文化的基本特征及教育學意義[J].當代教育論壇,2006(21):67-68.
[8] 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0-271.
[9] 鄧濤,鮑傳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哈格里夫斯的教師文化觀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5,32(8):6-10.
[10]沈楚.關于高校教師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4):87-89.
[11]孫根華.高校教師文化的價值觀困境[J].學術界,2015(4):121-127.
[12]劉玉.論高校教師文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8):34-35.
[13]朱浩.我國大學教師文化的沖突與和諧[J].中國大學教學,2006(8):17-19+31.
[14]張文雪.試論大學教師文化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27(6):26-29.
[15]鄧媛媛.沉淪與奮起:中國大學教師文化的審視[J].中國電力教育,2010(24):26-28.
[16]張瑞芳.大學不良教師文化的現狀與重塑[J].學理論,2014(29):235-237.
[17]彭玲藝,陳夢稀.高師院校教師文化的病理表現[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2):82-85.
[18]田豐,張典兵.高校教師文化的困境與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26(7):1-2+5.
[19]姚裕萍.高校優秀教師文化的培育和創新[J].高等農業教育,2008(11):29-32.
[20]郝玉梅,徐全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教師文化及其塑造[J].社會科學論壇,2007(7):129-132.
[21]高桂娟,鄧媛媛.角色認同與職業操守——我國大學教師文化的反思與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1):32-34.
[22]鄭海霞.大學教師文化危機與重構策略[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5):116-118.
[23]胡金平.大學教師與知識分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22-26.
[24]李金林.我國大學教師文化建設的現狀及改進[J].大學(研究版),2016(4):21-25+14.
[25]袁翠松,張明.高校教師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江西社會科學,2007(6):229-232.
[26]鄧媛媛.大學教師文化:解析與建構[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ㄘ熑尉庉嫞簵?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8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