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法國象征主義詩派對李金發的創作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作為中國第一個象征主義詩人李金發,他的詩作受波德萊爾、魏爾倫、蘭波等法國象征主義詩人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他對美的個性追求、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精神以及象征手法的運用都源于法國象征詩派,展現了西方文學對東方詩人創作的影響和二者融合的深遠意義。
  關鍵詞:李金發 象征主義詩歌 法國象征主義詩人
  當青年李金發懷著學藝的理想來到法國留學時,對自身前途迷茫甚至毫無方向的他或許根本不會想到自己將與巴黎這個藝術之都結下如此深厚的不解之緣。在這個以莫奈、塞尚為代表的印象主義畫派,以高更、梵高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義畫派及以及羅丹為代表的雕塑等新派藝術風靡法國的時期,李金發受巴黎前沿新奇的藝術風氣的陶冶熏陶,在致力于繪畫、雕塑的同時,大量文學作品也進入了他的視線,深深地吸引了他。除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的小說,他還沉醉于閱讀欣賞法國象征派的詩歌。正是波德萊爾、魏爾倫等象征主義大師的詩作激發了他創作詩歌的欲望,以至于一發不可收拾。從第一本詩集《微雨》到《食客與兇年》再到《為幸福而歌》,記錄了他在異國他鄉巴黎所感知到的迷惘、恐懼或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引起了國內文人周作人、魯迅、胡適等人的關注,還得到了尤其是周作人的賞識。由此法國象征主義詩歌開始進入中國文人的視野,比如周作人就翻譯了一些象征主義詩歌。李金發的《棄婦》也成為中國第一首象征主義詩歌,后來的九葉詩派和朦朧詩派的創作也都受到了象征主義的影響。那么法國象征主義詩派到底是如何對李金發的創作產生影響的呢?
  一
  當李金發在巴黎讀到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時,他沉醉于詩歌的憂郁、頹廢的格調以及詩歌中把死亡、荒淫等丑的意象與生命、愛、希望等美的意象以神奇的方式聯結在一起所造成的極具沖擊力、張力的別樣美。這種審美趣味顯然不同于以往詩歌中頌揚一切美好光明的、批判一切丑陋邪惡的審美基調?!跋M辈辉偈敲篮玫模亲兂伞耙恢或稹?,在“牢墻”面前,它拍打著的翅膀是“羞怯的”,這是一個被“惡魔”支配的世界,充滿了“罪惡”“苦難”“敗壞的道德”?!翱娝埂币彩巧〉?,“美人”也要像“臭貨”一樣“在白骨之間歸于腐朽”。美好的事物本應帶給我們享受,波德萊爾卻非要用另一個極端來解釋那些美好的、扯下華麗的面具,示人以丑陋殘酷的本相。所有面目可憎的意象他都寫入詩中,不在乎讀詩的人是否享受,只管赤裸裸地把浮于美好表面之下的丑惡掀出來。李金發詩中的意象也大多如此。
  我們散步在死草上,悲憤糾纏在膝下。/粉紅之記憶,如道旁朽獸,發出奇臭,/遍布在小城里,擾醒了無數酣睡。/我已破之心輪,永轉動在泥污下。/不可辨之轍跡,惟溫愛之影長印著。/噫吁!數千年如一日之月色,終久明白我的想象,/任我在世界之一角,你必把我的影兒倒映在無味之沙石上。
  但不變之反照,襯出屋后之深黑,亦太機械而可笑了。我們散步的草坪上的草是“死草”,明明是“粉紅之記憶”,卻“如道旁朽獸,發出奇臭”。不過這首《夜之歌》雖然有很多頹廢的意象,卻也有愛給人以慰藉,或許是人世間僅僅剩余的唯一的慰藉。縱使“我已破之心輪永轉動在污泥之下”,轍跡不可辨識,卻有“溫愛之影長印著”。即便如此,也是溫愛之“影”,讓人脊背發涼,失去了最后一點慰藉,最終墜入黑暗的深淵。有人說波德萊爾的詩是“以丑為美”的,李金發也被冠以“頹廢詩人”的稱號。當他在巴黎讀《惡之花》時,他對世界的理解方式和思維邏輯就已經受到了強烈的沖擊,開始帶有波德萊爾看世界的眼光和印記。如同悲劇可以驅散觀眾心中的恐懼一樣,或許并不是把一切丑陋藏起來人們就可以開心快樂地生活下去。波德萊爾對美的個性追求深深地改變了李金發的心靈世界。
  二
  在寫法上,法國象征主義詩人的象征手法、通感等技巧也被李金發模仿了去。
  你的心靈是一幅絕妙的風景畫:/假面和貝賈莫舞令人陶醉忘情,/舞蹈者啊,唱啊,彈著琵琶,/奇幻的面具下透出一絲凄情。//當歡舞者用“小調”的音符,/歌唱愛的凱旋和生的吉祥,/他們似乎不相信自己的幸福,/當他們的歌聲溶入了月光——//月光啊,憂傷,美麗,靜寂,/照得小鳥在樹叢中沉沉入夢,/照得那纖細的噴泉狂喜悲泣,/在大理石雕像之間騰向半空。
  這是魏爾倫的《月光》,后來鋼琴家德彪西受此啟發創作了著名的印象派音樂《月光》。這首小巧的詩居然可以激發音樂家的創作欲,不僅因為藝術是相通的,還因為它本身描繪的意境引人聯想,象征的手法給人以想象的自由空間?!凹倜婧拓愘Z莫舞”讓我們腦海中浮現出了一群唱歌跳舞的人,清晰的樣貌穿著,無論是奇裝異服還是跳舞彈琴都象征著他們生活的美好的表面,卻仍是“奇幻的面具下透出一絲凄情”。人們在獲得幸福、享受生活的同時仍然會懷疑、會害怕這幸福會不會是短暫的、瞬乎即逝的,或者是他們在追求幸福的同時無奈地割舍了其他珍貴的東西。表面上就是一群手舞足蹈的歡唱的人在自然的天地間展現著,似乎有點莫名的憂傷。實際上它描繪的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復雜的情感情緒,就是在開心的時候我們可能也無法獲得極致和純粹的快樂,這似乎是人的詛咒,它的意味是雋永深長的。整體的象征使讀者融入仿佛真實的情境中,自然也襯托著人命運的悲壯。李金發的《夜之歌》同樣如此,“千年如一日之月色”“無味之沙石”都是我們不斷重復的無限循環的一成不變的生活的象征,“屋后的深黑”即知道了人生無意義后的恐懼。大概李金發的這些詩句傳達的意味多多少少受到了叔本華哲學思想的影響。研究叔本華哲學讓他思想深刻而悲觀,沉醉于波德萊爾、魏爾倫的詩又讓他情感憂郁、不滿現實,這些合起來構成了獨特的李金發,通過他的詩呈現出來。不僅是象征,李金發也像法國象征派詩人一樣善用通感和色彩。色彩有時是有氣味的,氣味有時是像歌聲一樣可以聽得見的,歌聲有時又像有了形狀一般是可以看得見的。“我們折了靈魂的花,所以痛哭在暗室里。/嶺外的陽光不能曬干,我們的眼淚,惟把清晨的薄霧/吹散了”。這是李金發的詩《不幸》中的詩句,陽光可以把薄霧吹散即典型的象征?!凹毴醯臒艄馄嗲宓卣毡橐磺?,使其粉紅的小臂,變成灰白。/軟帽的影兒遮住她們的臉孔,/如同在云里消失!”微弱燈光的照耀下粉紅的小臂變成毫無生機的灰白色,色彩變化的運用讓我們體味到了李金發《里昂車中》女人手臂營造的一種頹廢格調。   三
  李金發不僅受到了法國象征詩派的審美追求的啟迪、寫作手法的啟發,他“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觀念也是受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象征主義詩人代表馬拉美提出了“純詩”的理念,強調詩是流動的,是一點點暗示出來的,是要給人以想象空間的。或許我們可以通過馬拉美的代表作《牧神的午后》來試著理解一下他所說的“純詩”理念。這是一首長詩,講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牧神追求仙女西林克斯的夢的故事。開頭就寫牧神“割下空心的蘆?!?,“并用天才把它馴化”,而“一聽到蘆笛誕生的前奏曲”,仙女們就都倉皇逃奔。牧神想要用歌聲打動引誘仙女,可仙女逃走了,牧神愛而不得,一切都只是睡夢中的幻象,牧神卻仍要執著地努力回憶這個迷離的夢境?!拔业募で橐咽焱付{紅,每個石榴都會爆裂并作蜜蜂之嗡嗡,我們的血鐘情于那把它俘虜的人,為愿望的永恒與蜂群而奔流滾滾。”牧神在夢境中與兩位仙女交纏擁吻,最后意識到那“逃不掉的懲罰”便又匆匆睡去。這首詩以牧神抒情的口吻為我們娓娓道來他追求仙女的夢境。馬拉美顯然是借用牧神的故事來象征人對愛情的渴望以及只能在夢境中實現欲望的痛苦。詩歌并沒有一開始就直接抒發牧神內心的復雜糾結矛盾,而是一點點展開暗示。而且《牧神的午后》并不僅僅是詩意整體上的象征,它的每一句詩幾乎都包含局部微小的象征?!拔页靶@夏日炎炎的天,向它舉起一串空葡萄,往發亮的葡萄皮里吹氣,一心貪醉,我透視它們直到傍晚。”葡萄顯然象征著牧神對愛的美好的幻想?!盎孟髲淖罴儍舻囊晃凰?,又藍又冷的眼中像淚泉般涌流,與她對照的另一位卻嘆息不休,你覺得宛如夏日拂過你羊毛上的和風”,“夏日拂過你羊毛上的和風”象征著愛的感覺的愉悅,那種柔軟的感覺像愛一樣讓人禁不住沉醉。牧神沉浸在追隨仙女卻愛而不得的痛苦自卑中,沉湎于欲望中的癡狂,這一切交織在一起,由一個夢境的故事一點一點展開呈現出來,不僅故事和心境是流動的,字句詩行的韻律也是流動的,讓詩讀起來像一出戲劇,又像一首樂曲,所以不難想象德彪西由此改編出歌劇了。象征主義詩派的詩行之間似乎設置了重重障礙,這些精致的阻滯構成了它們美輪美奐的藝術世界,體現的是他們“為藝術而藝術”的追求,李金發的藝術觀就植根于此。
  在和李金發幾乎同時期創作的中國詩壇大花園中,在胡適、郭沫若等人詩歌的映襯之下,李金發象征主義詩作的個性展露無遺。假如從詩歌的角度看,他的詩作無論是從手法、意象,還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的體現,都是從法國象征主義詩人那里汲取了靈感的。若從他的個人命運和他畢生的追求來看,他的個人精神也更是脫胎于此。
  參考文獻:
  [1]陳厚誠.死神唇邊的笑——李金發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2]飛白編譯.法國名家詩選[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
  [3]陳厚誠.死神唇邊的笑——李金發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4]魏爾倫.這無窮盡的平原的沉寂:魏爾倫詩選[M].羅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876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