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互聯網+”環境下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模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信息化時代的來臨,預示著互聯網技術正以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挑戰并改變著傳統行業的常規生存模式,隨著全球掀起的互聯網技術變革,很多傳統行業不得不啟動“互聯網+”模式?!盎ヂ摼W+”的思維在教育行業中發展和重組,提升了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和水平,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新思維,教學新形態。因此,在高職院校推廣“互聯網+”的教育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師團隊的業務水平;改變傳統教學形態;開拓教育市場機制,探索教育運營模式的科學化;校際合作的高度戰略化;院校育人發展的長遠化。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模式
  “互聯網+”的技術是基于互聯網的信息技術總合,包括了移動互聯網、云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界擴散、運用,促進著傳統行業發展、實現跨界與融合、創新與開放、優化與生態的推進。“互聯網+”教育則是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化等技術,運用交互工具、QQ、公眾號平臺、在線開放教育平臺等手段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教學新模式。近些年來,“創客空間”“眾創空間”“互聯網+ ”等一系列全新教學模式走進教育事業,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階段性產物,勢必對傳統教學模式造成嚴重沖擊,并在教育行業產生影響。[1] 創新的管理機制、科學的課程設置、合理的團隊建設、優質的資源開發、高效的授課吸引力、科學的運營模式等,都預示在教學中融入“互聯網+”的理念,是對傳統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具有重要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高職教學模式的特性分析
  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前所未有地改變著高職院校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模式,互聯網的扁平化、去中心化以及自我組織等特性,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創新領域引發生產關系,經過解構與重構,創造出全新的教學方式與組織形態。高職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在互聯網的影響之下勢必發生雙面的深刻變革,這種變革充滿著挑戰與機遇。
 ?。ㄒ唬┐龠M高職教學模式的大眾普遍化
  隨著社會需求的日益發展,傳統教育教學已無法完全滿足日益增長需求,最初各個高職院校的各自為政發展理念,使得教育政策的受眾面受到了影響;優質資源的有效使用性,受到了限制;教育資源沒能很好地傳播于大眾。隨著“互聯網+”的融入,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新時代高技術、實踐型人才的專門場所,得益于互聯網自身的靈活性和豐富的多樣性,打破了傳統教育在空間和時間界限上的壁壘;打破了學習者在年齡和經濟條件下的困頓;打破了教學方式上的單一模式。使得受眾無論年齡、時間、地點、職業、身份等都可以享受高職教育的資源,使得教育最大化、平等化、大眾化。高職教學模式中常用MOOC、微課、微視頻、在線開放平臺等數字化的教育資源,整合學科思想方法,在教學中引入基于移動終端的平臺的APP,[2]借助信息化、大數據手段,讓更多的教學互動在虛擬空間里自由地學習,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傳統的教學內容,拓寬了教育視野,讓任何人可以隨時隨地進入線上學習,實現了教育的大眾化,提高了教學效率,教育資源得到了有效共享。
 ?。ǘ┯兄诟呗毥虒W模式的開放多樣化
  高職教育教學的多樣化、開放化、包容化是未來高職教育的共同發展趨勢,伴隨著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趨勢,高職教育應該強化與世界的接軌,從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慢慢開放化?;ヂ摼W技術的出現,打破了接受教育的時空間限制,國內外優秀教學資源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各種媒介平臺之間的包容合作增多、院校之間的聯系變得緊密,資源實現了師生共建共享,“互聯網+”讓育人方式更加人性化,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評價體系更加有效化,教學資源更加開放化,更有利于高職教學的發展。
 ?。ㄈ┘ぐl高職教學模式的創新融合化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推進,社會形勢的不斷變革,院校已經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唯一場所,更應該強化對有效知識的生產,建立全民信息化知識中心,打破傳統院校界限,建立全新的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培養適應信息化發展的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更加明確,在人才培養的需求、內容、方式上應該進行重大創新變革,注重培養目標的新型化、融入互聯網思維;教學內容的全面化,打破傳統課堂教師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信息化技術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增強了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學方式的創新化要更加靈活多變、生動形象,利用線上線下的互動模式,提高師生參與度;能力培養的創造化,促進了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創新精神,對信息獲取和分析能力,實現了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互聯網+”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探究
  (一)持續深化的互聯網技術理念應用
  在傳統教育領域中,信息化手段的日益多樣,并且不斷發展、應用、滲透,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成為教育信息化的新目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3]就當前高職院校仍然存在的古板、保守、陳舊的教學模式問題,信息化技術的融入,能有效地重構學校教學組織結構、知識傳授模式、成果評價體系等。要想在高職院校持續深化實施教學信息化,首先,高職院校自身應該認識到互聯網技術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老師的教學成果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重視信息化平臺的組建和網絡技術的普及。對于教師而言,應該樹立信息化技術理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讓信息技術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新形態;其次,培養互聯網運用習慣,通過國外學習平臺和優秀課程資源的學習和借鑒,打造適合自身需求的在線教學平臺,利用微課、SPOC平臺、在線資源平臺、學習公眾號APP等,設計翻轉課堂、MOOC、線上線下自主學習等新型教學模式;最后,高職院校應該在教學信息化發展的規劃上,提供人財物上的支持。
  (二)打造信息化技術運用的教師共同體
  建立高職院校教師共同體,具有實踐性、研究性、專業性等特點,在教師目標相同、興趣相投的前提下,自愿組織合作對話,分享成果的教學改革團隊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展。[4]“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是實現高職院校全體教師的教學改革,這種改革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思維邏輯。更加注重課程內容設計、教師角色扮演、教學方法設計、評價體系建立。在“互聯網 +”下實現教師共同體的組建,需要打造具備高素質、跨時空的教師專業團隊,融入不同的專業人士相互配合協作,實現效率最大化。首先,從資源的篩選、視頻的制作、角色的扮演、授課方法的選擇、教學效果評價等模塊有針對性地開展合作,提升院校辦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其次,遴選優秀的、全面的、專業的教師組成合作團隊;最后,采用激勵制度,促進教師團隊的可持續發展。  ?。ㄈ┘訌娫盒Vg的資源共建共享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建設通常都是“單打獨斗”,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融入,利用信息技術、大數據平臺等技術手段,打破了原有的時空限制和師資不平衡、資源不共享的局限,讓優質資源可以實現共享。在新時代的高職發展改革規劃中,怎么有效地加強人才培養過程中院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培養方式,在“互聯網+”下共建完整體系、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教學資源成為院校間合作的必然趨勢。首先,院校之間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開教學場域的新型合作方法,讓院校之間的合作有了實質性聯系,體現了真正的共建共享。其次,院校之間形成協同合作的創新中心,讓優質資源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傳播更加及時,受益者更加廣泛,院校溝通更加密切,教學投入更加有效。最后,院校之間的資源共建共享,讓資源互通,不僅可以提高各個院校的教學質量,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還可以共享優質資源,提高老師科研能力。
 ?。ㄋ模┛茖W的運營模式開拓市場機制
  在線資源的持續發展,必須依托于科學的運營模式,良好的市場開拓機制,通過“互聯網+”保證教學資源的公平與競爭,發揮市場機制,激發院校合作意愿,調整優質資源配置供給。免費的資源保證了更多的人可以享受教學資源,但是難以維持資源的持續發展,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耗時長、投資大,單個院校難以讓其長久發展,投入了市場機制,采用科學的運營模式,可以注入新的技術和資金,讓教學資源持續、創新地發展。
  (五)教學資源平臺的學習體驗提升
  在線資源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授課效果,“互聯網 +”下的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就是從一個優質的資源平臺開始。首先,保證平臺中教學內容的準確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其次,教學平臺使用的技術要過硬,要有線上的教學資源學習和線下答疑互動,要有教學評價和教學監督功能,要有檢測結果和定時定量的反饋,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后,教學的過程分析也是優質教學平臺應該必備的功能之一。
  三、高職教學模式的創新運用
 ?。ㄒ唬┙虒W資源平臺的架構
  開展高職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教學資源平臺的構建必不可少。首先,平臺應具有豐富的課程展示工具、真實的模擬課堂情境,信息化特色的教學環境。教學平臺不僅可以實施教學,還整合教學視頻、音頻,課件等一系列資源,實現數據同步共享、即時通訊互動、線上線下互動模塊、遠程定位培訓、創新課程直播模式、強大的課堂管理等功能。其次,擁有優秀的教研師資團隊,將授課內容實時直播給學生,學生在不同的場域環境下,同步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師生參與課程互動交流,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學習評價反饋,真正實現“離校不離教”。最后,集成強大的區域優秀資源,突破資源學習瓶頸,破除資源因為院校差別、地域差別帶來的分配不均衡問題,促進優質教學資源的均衡化發展,教師團隊資源科學合理配置。同時教學資源平臺還給教師提供交流、展示、學習的機會,促進教研活動制度化、規范化,提升自我空間。[5]
 ?。ǘ┙虒W資源平臺的功能
  教學資源平臺無需投入高昂的成本,普通的電腦、標準的音頻、視頻采集設備就能完成資源的截取,運用專門設備把教學資源轉換成微課視頻、教學文本、教學PPT等教學內容,借助QQ群、微信群、微博、APP平臺、公眾號、百度云、藍墨云、SPOC教學資源平臺等推送,實現傳統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資源學習優勢互補的整體課程優化。[6]
  (三)教學資源平臺的應用
  首先,網絡保障是教學資源平臺運用的建設基礎,智能域名管理設備,不同系統之間的互通,平滑使用網絡服務資源是確保資源有效普及的關鍵。其次,必須有服務器部署方面的支持,保證不同的客戶端能同時登錄,交流互動有保障。[7]最后,應用模式的不同,對設備的要求也不一樣,MOOC式的直播,主要是展示教學視頻課件,視頻與音頻的質量要求不是太高,利用一般的視頻制作軟件就能完成,普通教學平臺中的協作功能就能實現視頻學習和交流互動;教學式直播是老師在專業的教室和專門場地進行實時教學直播,對視頻、音頻設備、場地環境、網絡帶寬度要求都比較高;互動式直播是在一個課堂上有眾多的參與者,需要比較專業的聲音采集、視頻制作、虛擬互動等設備和實施互動交流的多媒體數字化專門場地。
  四、結語
  信息化時代是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綜合運用,迫使傳統教育教學采取變革措施,在這場全球范圍內的教育教學變革中,“互聯網 +”的出現為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指出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將“互聯網+”教育模式推廣到教育教學的具體應用之中,是當前高職教育改革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荊全忠,邢鵬.“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2]  顏文明.基于“互聯網+教育”下的藝術設計教學研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8,(2):134-136.
  [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7).
  [4]  王天曉,李敏.教師共同體的特點及意義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 中小學教育教學版,2014,(3):25-27.
  [5]  林冬青.用互聯網改變教學方式—省域優質教育共建共享機制的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2):4-7.
  [6]  顏文明.教育信息化語境下的智慧教育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8):109-112.
  [7]  林逸,何瑛.“互聯網+”背景下基于后方法與泛在學習理論的商英教學生態模式[J].河北職業教育,2018,(6):26-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918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