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產品設計中科學技術與藝術設計的相互關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產品設計中,科學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茖W技術與藝術在人類發展的某些階段是密不可分的,統一的。科學技術與藝術分離后,科學技術對藝術設計起到促進作用,擴展了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確保了藝術設計得以實現??茖W技術為藝術設計的傳播奠定了物質基礎。
關鍵詞:科學技術;藝術;設計
藝術以人的直觀感受為尺度,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外在顯現,是以審美為中心的精神產物??茖W技術則是以實用為目的的,用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看,產品在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是在不斷變化的。
1 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統一
在人類生存的最初階段,人類的活動并沒有明確區分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在他們看來打獵和巫術都是同樣性質的人類活動。那時的人們把含有技巧或者需要思考又或者制作器皿等活動統稱“技藝”或“藝術”。雖然這些活動已經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但是在一切為了生存的前提下都變成了實用為目的,這些活動也都是實用的。正因如此,在實用性面前,詩歌被排除在了藝術之外。在西方,人們認為詩歌來源于靈感的繆斯。而吟誦詩歌或者演講則屬于藝術。吟誦詩歌和演講需要切實符合規律和技術的活動,通過學習和掌握專門的技術就可以達到。因為具有規律性的事物容易實現其實用的價值,而靈感不可控也就很難產生實用價值。
科學技術與藝術一直都有緊密的聯系,當代,人們如果生產一個瓶子必然會考慮到瓶子的顏色、線條、形狀、大小等因素。無論瓶子的材質珍貴與否,對它進行設計則是一定的。我們認為這樣的設計過程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從大量出土的文物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陶器都有花紋,如漁網紋、仙鶴紋、人面紋等。在古代先民的世界里,他們不需要刻意地追求精神生活,但是依舊對產品做了美化和裝飾。無論是為了欣賞還是圖騰崇拜,總之制作瓶子的技術與圖繪的技術相互統一。
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其實不完全是在人類發展的最初階段,在手工業時代也能看到大量的科學技術與藝術統一的例子??茖W技術建立在手工操作的基礎上。人們依靠手工制作產品,依據經驗把握產品的尺寸、比例等。例如,民間手工制作的絲巾、布包、鞋襪等。這些手工制品經常圖案精美,做工細致。精致的圖案與細致的做工是密切聯系的。細致的做工讓圖案更加精致美麗,圖案的制作又是產品實用的必要部分。這些手工制品在被制作出來的同時也就被設計和裝飾了。藝術創作所用的絲線就是生產過程中用的絲線,藝術創作的工具就是生產的工具,藝術創作者就是生產者。藝術創作和生產技術是很難區分的。
2 科學技術對藝術的促進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科學技術與藝術逐漸分離??茖W技術所掌管的領域逐漸變成物質的、理性的,而藝術的涉獵范圍是精神層面的。雖然二者之間已經分離,但是依舊有交集。以產品為例,產品的生產是完整的物質與精神的結合,即科學技術所管轄的物質與藝術設計所作用的精神是統一的。
科學技術對藝術的促進作用,首先表現在科學技術可以為藝術創作提供新的思路。從微觀上說,一個服裝設計師需要對材料的屬性非常清楚。布料的材質是否挺拓,是否會縮水,是否透氣等,都是設計師所關心的。以抗洪搶險衣為例,在外形上似乎差別不大,但是細節處都體現了設計者對材質的考量。普通的衣物都是縫合,但這種布料不適合縫合而需要壓膠處理,那么設計者就可以做壓膠的設計處理,從而設計出與縫合不同的衣服樣式。從宏觀上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甚至可以引領一種藝術潮流。工業革命后,產品生產的數量不斷增加,人們與機械的親密程度加深。以產品的結構直接作為外觀設計的主要部分。這種設計風格在今天的裝修設計上運用得也很普遍,工業風格的裝修就是這樣,原汁原味地展現工廠的排水管、通風管、鋼筋架構。
科學技術對藝術的促進作用還體現在科學技術讓好的設計藝術得以實現。著名的悉尼歌劇院在悉尼的水上建成。設計者希望建筑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水上建筑的建設難度很大,再加上白色如貝殼一樣的屋頂必須完成那樣復雜的造型。這些實踐上的困難都是需要科學技術的應用才能克服,否則只有設計也是沒有用的。我國的鳥巢也是一個非常大膽的設計,將體育場建得猶如鳥巢一樣,完全使用鋼筋架構組合成如此龐大的建筑如果不是以科學技術作保障,這個體育場很難建成。
3 科學技術對藝術起傳播作用
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傳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在中國古代,中國畫、書法這些藝術作品達到的藝術高度是受人仰望的,可是它們的傳播卻是非常有限的。古人只有文人士大夫才有機會欣賞畫作。普通人難以接觸到優質的繪畫作品??茖W技術對藝術品的宣傳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為人們的審美體系的形成作出了貢獻,讓生活與藝術更加緊密地結合。例如,翻看現在的書籍、記事本,有些在封面上印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梵·高的《向日葵》等著名外國的藝術作品。設計者將藝術品與產品結合,跨越了國界、跨越了時代,這些都是依靠科學技術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左佐.設計師的自我修養[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
[2] 方曉風.設計研究新范式——《裝飾》優秀投稿論文(2013-2017)[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歐陽樂(1987—),男,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彭利蘭(1987—),女,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1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