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壯族文化在露天劇場概念設計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傳統的文化傳承模式出現了許多問題,壯族特有的歌圩文化和露天劇場面臨沖擊。對于歌圩的保護而言,我們需要與時俱進,探索如何能去打造一個既能傳承與發展歌圩原始的壯族文化,又不脫離現代社會;既能體現強烈的社會關懷,又能傳達出一種高品質的文化內涵;既能尊重民族文化,又能用他們都聽得懂的語言來解釋;既能夠持續意識到傳統的存在,又能不斷反思和重構與傳統的關系。
  關鍵詞:壯族文化;歌圩;露天劇場;概念設計
  1 研究的必要性
  每一個民族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特點和民族自豪感,自身特質及地理位置的不同,成為區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標志。經歷長期的歷史時間沉淀,連山縣壯族人民因其所在的獨特地理環境和特別的文化底蘊,彰顯出壯族文化的地域性和獨特性特征。在進行壯族露天劇場概念設計時,需要保證空間的生態性與均衡性,做到以人的需求為依托,統籌頂層設計,貫徹全程內容。
  2 現狀分析
  第一,相比國外的露天劇場的更新發展和研究,我國對于露天劇場的更新發展工作開始的較晚。我國對于露天劇場的更新和保護的研究尚處于摸索階段;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深入人心的同時,人們越來越關注完善的居住及周邊環境,提高公共空間的市場活力與旅游經濟策略相結合的問題上。在城市開發過程中,歌圩的傳承與發展遭到了忽視,為了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物質需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時刻保持歷史與未來的結合,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注重盤活存量,要約束總量,對城市發展已由功能性需求向精神性需求升級,思考人的需求,調整升級空間內容,培育宜居創新的環境,追求新的發展空間。
  第二,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露天劇場經歷了新陳代謝,沉淀了時代的精髓,以壯族文化為核心,立足壯族的民族精神,根據選址的功能、區位及地理環境,因地制宜的塑造新的壯族露天劇場,并統一于福林苑原有景觀構架之中。在城市開發過程中,壯族歌圩的傳承與發展遭到了忽視,原有露天劇場已荒廢。
  第三,不可回避的是,票價仍然是影響居民進入劇場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壯族露天,更希望是創造免費的共享空間,發揚民族文化,讓人民自發參與建筑中去,讓形式更多地服務功能。
  3 項目概況
  3.1 項目選址
  本項目選址在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福林苑,福林苑又名福安森林公園,是廣東省旅游特色村。福林苑內的樹木因年代久遠,樹木枝茂葉繁異常高大、碧草連天。景區內周邊村落多數居住著壯族村民,他們有著絢爛多彩的壯族民俗文化。福林苑舊時以幽靜的古樹林、古樸的對歌堂、原生態的吊腳樓露天劇場,深受當地居民和游客的青睞。
  3.2 項目規模
  本項目占地面積約550平方米,坐落于福林苑露天劇場舊址。
  4 設計定位
  4.1 設計原則
  本設計以壯族文化優先,尊重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深遠的壯族歷史文化,梳理場地周邊環境,充分使建筑與自然融合。以人為本,壯族歌圩文化保護與現實需求共同考量,切實落實到當地人民的民意意愿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合宜原場地的可用價值,為壯族歌圩文化增加積極向上的力量,改造并開發成展示壯族建筑、文化的壯族露天劇場。
  4.2 設計體現
  本項目積極地用創新的方法去表達特有的壯族文化元素,把幾何形態、干欄式建筑和混凝土結合起來,再把城市中的元素進行提取,抽象化的呈現出簡約的、藝術的富有形式感的壯族露天劇場。本設計將壯族人民聚會,公共生活和城市更新結合在一起,加強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
  4.3 風格定位
  壯族露天劇場整體采用簡約的建筑風格,在外觀上多強調壯族干欄式建筑特征、形式感、自然和大氣的建筑構圖,寧靜的輪廓,強調實用性。材質以清水混凝土為主,盡顯簡約淳樸的風格。在色彩應用上,多采用混凝土淺灰色以及代表壯族的顏色深灰色,另外加上壯錦的紅色作為點綴的顏色,彰顯壯族文化的魅力。
  5 設計總結
  在對壯族露天劇場的概念設計中,要利用抽象化的形式進行元素提取,結合現代設計呈現新的壯族露天劇場,并深刻地意識到形式應更多地服務于功能,設計需要順應時代的潮流,但也要符合人民的意愿,建筑應更多地體現關懷的力量,能使人們參與到其中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隨著全球的飛速發展,各民族繁榮昌盛,文化在發展中出現碰撞和融合是必不可免的,設計也是如此,如何衡量把握設計的形式與風格,而又能體現藝術本身的創造性極為重要,只有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敢于突破傳統的表達方式,運用新的方式表達設計,才能在與時俱進的同時傳承民族的文化與精髓。
  參考文獻:
  [1] 安藤忠雄.在建筑中發現夢想[M].中信出版社,2014:48-51.
  [2] 王澍.造房子[M].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2016:13-22.
  [3] 牟繼來.壯族文化特點及地位中文講座交替傳譯實踐報告[D].廣西大學,2014:34-37.
  [4] 邵志忠.融和、重組與再生的壯族文化[J].學術論壇,1999(6):120-123.
  [5] 簡·雅各布斯(美).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M].譯林出版社,2005:425-428.
  [6] 何鏡堂.從選擇到表達——當代文化建筑文化性塑造模式研究[J].建筑學報,2012,2012(12):100-103.
  [7] 黃桂秋.壯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承[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104-108.
  [8] 大師系列叢書編輯部.安藤忠雄的作品與思想[M].電力出版社,2005:112-121.
  作者簡介:何瑋(1995—),女,廣東清遠人,研究生在讀,從事環境藝術設計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234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