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沒有正確的愛就沒有正確的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有句名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也是前蘇聯最有名望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格言,也是中國當代教育家霍懋征老師的教育思想,更是中國當代教育家顧明遠先生的教育理念。當然,顧先生的教育理念共有四句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學習在活動中”。
  關鍵詞:正確的愛 正確的教育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工作者身上所體現出的愛,是對國家民族未來的希望。如何對每一個學生付出教育上的愛,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首先,愛要建立在付出的基礎上,而不應該建立在任何愿望或夙求之上。我們從馬可連柯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深層含義可以看出,愛的教育本質,是讓人首先懂得愛和接受愛。凡是一味的不求正確付出的愛,結果有可能會是不懂得愛或者不接受這種愛?!皼]有愛就沒有的教育”,主要是對于教育者而言的。
  一、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可分為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三個方面
  1.社會教育,一般與國家政策導向密切相關。
 ?。?)無論哪個時代,何種背景下,國家制定和出臺的教育法規和政策都要適合于培養下一代;關愛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健康發展。比如: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乃至2020年即將普及十二年義務制教育等政策,都是適應當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國家教育政策的修改與補充也同樣是為了適應當代教育發展的需要。為什么教育教學的法律法規在不同的時期與不同的背景下要進行修正呢?這是因為教育政策具有時效性、適應性和及時性,及時修正就是適應性與正確性的體現。再比如,現階段基礎教育優質資源的均衡發展,使為了讓每個受教育的適齡兒童都能享受到國家的優質教育資源,這也適合當前教育發展的需要,所以是正確的。[1]
 ?。?)另一方面,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帶來了許多新鮮事物;尤其是現在的信息技術對孩子的影響。我們要在努力適應的同時不斷的消化、吸收、選擇,而青少年在其成長過程中對這些新生事物并不能有效地分辨對與錯、善與惡、美與丑,因為好奇而容易全面吸收。因此,無論社會、家庭、學校,都要正確地引導青少年摒棄不良事物,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2]
  2.家庭教育,更應該有正確的教育觀。
  由于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以及家長個人夙求的關系,對該子付出的愛具有定式性、迫切性、自私性與比較性,多數家長難易做到因人而異,正確付出。愛是付出不是索取,這是不容質疑的。但是家長付出的愛就一定是正確的付出嗎?未必!就像愿望不一定能夠實現一樣。但是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愛的基礎上。
  3.學校教育是整個教育的主陣地。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校園當中,這是一種沒有血源關系的愛,是一種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愛。教師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對學生的愛?首先,要相信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其次,要理解學生,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休息需要、玩需要、交友需要,特別是人格尊嚴的需要等等。
 ?。?)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許多錯誤的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大多數教師。許多教師習慣自居為“權威”,自然的,也就要求學生無條件地服從他;學生只要不聽話,就會不由自主的對學生采取強制手段,難免產生一些過極的行為。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師沒有站在正確的愛的基礎上對待學生,更沒有考慮到如何真正的愛學生,只認為順從老師就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只是單方面的考慮自已的需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需要。
  二、在教育中貫徹正確的愛,踐行正確的教育
  1.現代心理學公認溺愛不是愛,更不是正確的愛。
 ?。?)在獨生子女家庭里,絕大多數父母不能勝任家長的角色,總是不由自主的把溺愛當做對孩子的真愛。結果,成長起來的這一代獨生子女,普遍具有自私和虛榮的心理特點,不懂得付出,只會一味的索取。
 ?。?)案例:小明是一個留守兒童,從小就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讀小學時才回到父母身邊。由于父母都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務工,一年才回家一次,母親總覺的對不起孩子,欠孩子的太多,因此就產生了一種錯識的心態,對孩子百依百順。這也是天下父母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家里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必定是有求必應;尤其在物質與金錢方面,盡量滿足。讀到小學中段,原來很聽話的小明漸漸變成了家中的“小王子”,孩子需要什么,就必定要得到什么。長大后父母滿足不了他的需求時,也不會理解父母,只會大發脾氣。由于父母的過度溺愛,小明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了無興趣,最后開始頻繁逃學。很顯然,父母對小明的愛出了問題。更為嚴峻的是,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著和小明一樣的狀況。
 ?。?)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使得家庭教育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后果。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我國的快速發展,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化和價值多元化的時代。目前,我國有3億末成年人;在這其中,很多家庭都存在著關系失衡、子女教育不當、家庭事件頻發、個體成長缺失的現象。同時,我國的相關制度還不完善,理論研究弱、專業人才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雖多,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急需進行規范,制定相關標準勢在必行。[3]
  2.優越家庭中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問題:過度培養和投資。
  (1)由于家長們自私性和比較性的愛,導致整個家庭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落后于他人。于是盲目地請家教補課,完全不從自已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吹街車I居們都在給孩子報培訓班,家長首先焦急的象熱鍋上的螞蟻,于是不管孩子需不需要補課,各科成績如何,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一股腦兒的報滿了各種輔導班、培訓班。這樣過度的培養和投資,會導致孩疲于應付,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厭學、逃學。因此,家長們正確的愛,對于孩子來說,最為重要。要在正確的基礎上,根據孩子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這才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愛。
 ?。?)應當切記,溺愛不是愛。不能用天然的親情和富有家庭個人的夙愿替代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和內容,家長應該放棄責難別人的心理,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讓全社會都能重視家庭教育并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獨生子女中,一些共有的特征是:過分驕縱,過分包辦,在家從不做家務,甚至不具備簡單的自理能力;什么都被父母代勞了,漸漸養成了極大的依賴性、惰性、自私性。這其實是家長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3.學校教育中教師的偏愛問題。
 ?。?)大多數教師都偏愛學習好的學生,喜歡各方面優秀的學生,對于后進生,很難用愛去關懷。誠然,后進生確實使人難以按受,學習成績差,拖班級的后腿,行為習慣不好,又常常惹事生非,影響教學秩序,各科教師都不喜歡。在全體學生中,總有一些成績優秀、才華出眾的學生;對這些學生,教師的的愛心要特別表現在錘煉其意志、幫助其心理健康成長方面。但對待差生,教師應該先找出他們學習差的原因,不能只看到他們不好的一面,忽略了他們身上所具有的閃光點。教師往往沒有足夠的耐心對問題學生進行細致的教育和引導。正確的愛一個問題學生是對教師的最大考驗;我們如果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對待這樣的學生,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后進生形成的原因,或許是由于我們的教育方法不正確,教育手段不恰當造成的。因此,教師要努力克服偏見,把情感投入給那些缺少關愛的孩子,給他們應有的尊重和鼓勵,給他們更多的關愛,給他們進步的空間?;蛟S,他們會變得快樂、自信,從而克服自身的不良心態,對學習產生興趣,有了興趣,還怕沒有好成績嗎!我們作為一名肩負著教書育人重任的人民教師,應該具有正確愛孩子的素養,用愛讓他們重新點燃希望之火。
  (2)目前的學校教育,普遍秉承著傳統的辦學理念。從小學到中學,沒有真正的關心人才培養,都是以學生成績來衡量學校的辦學質量;甚至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考核也只是從升學率、考入名校人數的多少等方面來進行評價,整個社會對于學校教育功能的認知更是這樣。特別是中學和大學,看重的只是學生成績,經常會不擇手段的爭奪優質生源;許多學校,打著教育改革的幌子,整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許多打著創新發展旗幟的學校,實際上看重的依然是班級總評成績、各科成績、畢業班級名校的考入率、各層級的狀元爭奪,種種因素,使得教師無法用正確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學生。
 ?。?)傳統教育理念下的學校教育,學生的考試成績,決定這班級的總成績、各科老師的績效考核和職稱晉升,這導致了教師們濃厚的功利心?,F實中,無論社會怎樣批評,學校教育依然憑著習慣在原軌道上行駛;明知不符合教育規律,卻不得不繼續圍繞著成績而無法改變??傊?,要正確的去關愛學生,采取學生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對待學生。對學生的愛要有理智,不能盲目的、沖動的去愛他;任何盲目、沖動的愛都是不正確的愛,甚至是錯誤的愛;這不但不能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反而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不利于消除學生自身的消極因素。因權勢而愛,因門第而愛,因金錢而愛,因成績而愛,諸如此類不正確的愛,都將影響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結語
  多年的校長工作經歷中,見到過許多教師對愛的錯誤理解與偏見。比如教師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甚至打罵學生(只要不出問題),理由是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就是最大的關愛,對此,家長也不會反對;大量布置的作業;要求家校配合的課外輔導;對學生的過度嚴格要求等等。上述例子中,誰都不難看出哪些是正確的愛,哪些是不正確的愛;但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又難以把控與分辨。這是因為,當我們身處其中時,總是不能正確理智的進行分辨。比如,某個學生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你對他嚴格點,或多布置一些課外題,也許是好事;但對一個不愛學習(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生來說,這種方法只會起到反作用,大量的作業成了負擔,促使他們更加厭學。因此,在多年的基礎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要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因材施教;重視愛的教育,沒有正確的愛也就沒有正確的教育;教育的問題,其根本是教育中的關愛出了問題。
  參考文獻
  [1]劉鳳生.教師要正確的“愛”學生.高考漫談,2017(11).
  [2]劉春微.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百度文庫,2018.7.
  [3]周南.人民網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人民網,2018.9.
  作者簡介
  狄永泉(1962.11.18—),男,漢族,大學本科,職稱:中學高級教師(教育管理),從事中小學教育35年。研究方向:中小學教育發展理念與方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578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