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正確導讀《水滸傳》對少年兒童成長的積極意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正確導讀《水滸傳》對少年兒童在道德、法制、安全意識等方面的積極意義,并通過對實際閱讀引導活動的觀察,提出引導少年兒童關注和思考生活里應有的人情世故、法律道德,認識到解決同一問題有不同方式,鼓勵他們遇到兩難情境積極時去尋找最佳策略,有利于使他們和他們身邊的人在當下和今后生活的更好。
  關鍵詞 水滸傳 閱讀引導 少年兒童 成長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1正確導讀水滸對少年兒童的積極意義推斷
  小說對普通人的思想影響不可忽視,由于小說表述的藝術性,它對讀者的影響和教化是隱蔽的,讀者的閱歷、文化、所處境遇不同,對同一段故事的認識、同一個人的評價就可能各不相同。于《水滸傳》而言,可能歷史和社會學者看到的是對當時社會的深層表述,普通人看到的是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豪爽直率的人看到的是江湖救急兄弟義氣,違法亂紀的人看到的是結社成團殺人搶劫。
  既往很多教育工作者主張“少不讀水滸”,正是怕少年兒童道德法律的辨識能力尚不成熟,容易在閱讀中不知不覺的被書中人物影響,認同他們的為人處事,向往那種“逍遙快活”的生活,從而只講義氣不講是非、只講親疏不講對錯,走上傷人傷己之路。
  但堵不如疏,正如避免網癮不能依靠對少年兒童斷網而是要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上網習慣一樣,試圖以隔絕的方式避免少年兒童接觸消極的社會問題也是不可行的。尤其是生活在一些思想文化落后的地區和其他困難處境的少年兒童,現實生活中對社會和人性的消極面接觸較多。如果不能及時正確的引導應對,這些群體很容易會養成缺乏是非分辨能力,社會人生觀念錯誤或偏激,臨財茍得、爭強斗狠、一身戾氣的個性。而這種不辨是非、任意遷怒、暴虐不仁的個性,正是最近幾年常能聽到的滅門案或幼兒園、小學兒童遭報復社會者遷怒事件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完善社會民主和法治機制、從根源上解決社會不公和群眾實際困難的同時,正確引導少年兒童閱讀《水滸傳》或其類似書籍,幫助他們分清是非并梳理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在養成愛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習慣的同時,養成“在閱讀中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等批判思維的習慣和能力,養成與當今時代和社會發展相符合的人生觀、世界觀、法制觀、道德觀,更有利于法治社會和公民社會的促進。
  其次,目前很多學校、家庭和社會機構對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依然主要以說教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雖然也能提高少年兒童的道德認知,但這份認知往往浮于表面,在真正面對兩難情境時,并沒有足夠的觀察分析能力使之做出合乎形勢和情理的判斷,更沒有相對應的機智和意志使道德行為堅持下去。由此也就容易造成言行不一,甚至口君子而行小人,長此以往,對他們的道德養成必然十分不利。
  而水滸正是以刻畫人物和敘述故事見長的,作者把各個人物都置身于真實的環境中,面對類似的情況,各個人物的選擇不同,這種對比與他們的身份、經歷和遭遇有關,也跟他們的性格或者說是道德觀念和個人能力有關。閱讀《水滸傳》的過程相當于面對很多兩難情境的過程,如能正確的引導少年兒童分析這些人物做出選擇的現實因素和個人因素,并設想他們能夠做出的其它選擇的最可能后果,無疑相當于在欣賞文學作品、增長語文能力的同時檢查自己的道德認知水平,加強或重塑既有道德觀念,對他們的全面成長頗有益處。
  2對部分少年兒童導讀《水滸傳》的實際過程和體會
  作者依托閱讀推廣活動向社區部分小學中高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的少年兒童推薦了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上下本《水滸傳》,鼓勵其利用暑假時間閱讀全書,并尋找出小說中所有人物行為的不當之處記錄下來,在定期組織的讀者座談會上互相交流,看誰發現得多。鼓勵他們聯系對應的法律規定或約定俗成的道德標準去判定文中人物行為的無奈之處和過分之舉,并思考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因推薦版本中許多章節對文中精彩處都有注解,并附有精彩賞析和思維鏈接題,故而引導中并未對小說語言運用、情節設置等文學藝術本身提出思考問題,而是要求小讀者們找出小說人物行為的不合法律人情之處和應對危險是的反應處置精彩之處。提醒他們注意為什么面對大致相同的境況,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應對;這些不同的選擇又導致了什么樣的一系列后果,哪些選擇值得我們學習,哪些選擇要警惕避免;如果是我們在現在這種境況下,要預防類似的危險,應該怎么應對比較好。閱讀和導讀的側重點,都在理解一些必要的世故人情以及約定俗成的道德標準,以及如何主動發現安全隱患,避開潛在危機上。
  通過為時兩個月的閱讀引導發現,能跟上指定閱讀速度、并基本能參加座談會的近三十位小讀者,對基本法律道德的認知都沒有問題,如對梁山人物開黑店大肆殺人、高俅梁中書等弄權害人、陸謙幫高衙內出主意陷害林沖、西門慶害武大、王矮虎搶知寨夫人等都能在閱讀當時就發現不當之處。
  而另外一些并不直接呈現在行文之中,但卻更實際的涉及如何應對社會現實的問題,如董將士為何不想收留高俅?王進得罪高俅之后如果不逃走會怎樣?林沖和陸謙從小相識,他們倆誰更了解誰?林沖和武松同樣被解差算計,為什么武松能夠自救林沖卻不能?通過楊志和周謹比武能看出來兩人人品上有什么不同?何九叔聰明在何處?施恩先拉武松加入黑吃黑的爭斗之中,又在武松入獄之后盡力營救,怎么看待他這種“義氣”?盧俊義如果不輕信吳用算命的話還會不會有后來被算計進監牢的事兒?逼秦明、朱仝、盧俊義、徐寧上梁山的是誰?晁蓋如果聽從吳用、林沖的建議,又會怎么樣?等等諸多問題,小讀者們基本都不能主動提出,教師提出后小讀者們的答案質量也明顯有水平差異。高年級學生作答比較積極且較合邏輯,而中年級兒童則作答簡單或不能作答,但能認真傾聽且有選擇的認可其他人的觀點。有些高年級學生偶爾會發表偏激觀點,如談及林沖不敢打高衙內以及其后被解差一路欺負時表示“要是我早就掂刀了”,但在其他讀者的嘲笑反對中也并不堅持己見,而是頗有深度的表示“要有技巧的反抗和脫身”。   在參加座談的群體中,中年級學生和高年級學生對于同樣的閱讀體驗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中年級學生由于自身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有限,回答問題普遍沒有高年級學生深刻全面,越高年級的學生越能找到具體人物的無奈之處,以及能夠想出更為周全的解決方法;而越低年級的學生則越傾向于傾聽和挑選高年級學生的觀點,較少能獨立提出解決方案,這可能與中年級小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才剛剛起步,無法自主應對復雜事件有關。但中年級小學生們在談到該人物應該怎么做時,普遍更顧及法律和道德標準,以及更傾向于溫和的解決手段,更容易接受教師的積極引導。而且年級越低的學生,對教師針對《水滸傳》中的一些害人手段歸納出的安全注意事項和道德評價,傾聽態度越認真,信任度也越高,這也可能與高年級學生對這些知識已有所了解、以及更在意“個人形象”不想表現的一驚一乍有關。但單就法制道德信念和安全意識養成來講,對《水滸傳》的閱讀引導在中年級階段已完全可以開始。這些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法律意識已經逐步形成,并能夠初步判斷出所做事情的善惡與基本道德規范等,從對《水滸傳》的閱讀可以很好的引導學生這方面的知識與潛意識的常識與認識,教育的意義也在導讀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3典型導讀案例
  整個導讀過程中,有一個典型的剖析討論案例頗值一提,就是一開始地位處境非常相似的王進和林沖。兩人同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同是出身底層軍官世家,同是殿帥府太尉高俅的手下,同是遭到高俅的迫害。但最后一個母子平安另得其所,一個合家離散先后喪命。到底是時機運氣不同,還是兩人本就有很多差異?指導教師在大家基本通讀完畢后,提出了這一問題,帶領大家重翻原文,從兩家人的遭遇和應對直至結果細細看起,比較分析了兩家人的性情、心理、可學和應避免之處,并讓大家設想了一下兩家人交換處境的最可能后果,從而使小讀者們更深刻的理解了“成事在人”、 “性格即命運”這些人生箴語。
  王進母子見微知著、周密果決,從發現不對到設計逃走,一言一行都展現了他們遇事多思多想、主動應對、善用謀略、不貪安逸的特點。而林沖與陸謙自幼相交卻不知其便侫無德,或知其不堪仍與為友;生長東京城、身處太尉府卻不知高俅和高衙內本性;持刀堵門尋仇卻又三日自忘;明明不認識對方卻一再聽信不合規則的指引等。上述種種,充分顯示林沖認知水平、規則意識、甚至對自我的道德要求都淡薄低下,更談不上城府謀略,如果不是孫案目堅持原則、魯智深跟隨搭救、李小二發現端倪提前告知等,林沖連被逼上梁山的機會都不會有。
  在現實生活中,像王進和林沖這樣一開始境遇相差不大,最后的發展和結果卻大不相同的人和事并不少見。如同樣面對傳銷和校園貸,同樣面對人販子或其他居心不良的壞蛋,自己是否眼明心亮,嚴守道德法律,不違規、不逾矩、不與有嚴重道德缺陷的人交往等,往往是事件的轉機所在,這也正是我們深入分析水滸人物的意義所在。
  4結語
  讀書本為明理,學問不離人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蘊含著智慧,而格物致知的最終目的也不過是為提高自身的各種修養,以積極的面對社會,使自己和周邊的人生活的更好。因此,引導少年兒童去關注、思考生活里應有的人情世故和法律道德絕對不是件壞事。相對其他幾大小說名著,《水滸傳》真實而全面的展現了兩宋元明時期城鄉民眾的日常生活、人際糾葛,并通過這些描寫展現了上千年來始終普遍存在于廣大民眾之中的一些觀念意識,最具備社會風俗史的意義,也最適合來作為剖析人性的樣本。引導少年兒童閱讀《水滸傳》的過程,也是引導他們梳理法律和道德觀念,對比認識世態人情的過程。能夠辨認出書中人物的不當言行,也就分清了是非;找到書中人物的好或不好結局的原因,有利于初步認識社會和人性,對一些危險的人和事有防范之心;認識到解決同一問題有不同方式,并能試圖去尋找最佳策略,更可以避免偏執消極的看待問題,作出錯誤的人生選擇。
  正如金圣嘆所說,《水滸傳》到底只是小說,比嚴肅的經義教材要吸引人的多,只要能囫圇吞棗看懂的兒童少年,都很愿意接受這樣一本讀物,而等他看了之后,自然會潛移默化的學到很多語文知識和社會知識。因此應該提倡讓兒童盡早閱讀,而沒有必要一定要等進入初中甚至更晚些再看。如果認為體會太淺,盡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再次閱讀,自然會有新的收獲。畢竟一本小說能成為名著,其精華也不是一兩遍閱讀就能體會周全的,對少年兒童來講,開他們從此“于書無所不窺之勢”,逐漸能夠閱讀欣賞古代文學、以及學會思考、不盲從“權威”是更重要的。
  作者簡介:劉建宇 (1968.3-),男,漢族,河北唐山人,許昌學院,大學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圖書咨詢與索引。
  參考文獻
  [1] 張金明.兩位教頭的職場生存法則[J].職業,2009(13):49.
  [2] 王欽剛,董煒.《水滸》中王進形象淺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2(06):6-8+11.
  [3] 曾雪蓮,劉紅雨.論林沖性格矛盾性及其悲劇命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05):116-117.
  [4] 李時人.《水滸傳》的“社會風俗史”意義及其“精神意象”[J].求是學刊,2007(01): 94-1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85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