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整本《論語》導讀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如何在初高中教學銜接階段,做一件對高一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與提升有所裨益的事情?筆者結合學生的學情,找到一條解決途徑:整本閱讀《論語》,導學雙管齊下;整散互相關聯,一詠三唱結題。
  一、教師“備足功課”,學生“動手動腦”
  從文本的經典性與篇幅的適宜性兩個方面考慮,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論語十則》,所以以《論語》為對象,有利于前后銜接,新舊相承;梳理教材,《論語》作為“名著導讀”的有機組成部分,正好安排在人教版必修一中。所以,《論語》最適合成為高一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材料。
  對于中學生而言,他們會覺得《論語》過于零散而又有些艱澀難懂,而孔子過于遙遠而又顯得嚴肅古板。所以,還原孔子的真實形象,解釋說明《論語》的背景,應成為教師指導學生整本閱讀《論語》的第一步,而且需要教師備足功課,盡可能以講座的形式來走好這第一步。
  有鑒于此,筆者準備了兩課時的導學講座。先講其人,以“去圣乃得真孔子”為題來簡明扼要地講述孔子的一生:沒落的貴族、短暫的仕宦、流浪的君子、不倦的學者、永遠的老師。下述其書,以“千秋浮沉話《論語》”為題,來鉤沉《論語》兩千多年來所經歷的“一家之言—唯我獨尊—屢被打倒—歷久彌新”這一番坎坷命運,在波折背后,淺析自古至今國人學習研讀《論語》的得失,以期為學生提供經驗與教訓。
  有了教師在前方“披荊斬棘”“導夫先路”,學生既能一改之前所持的“敬而遠之”與“望而生畏”這兩種心態,帶著新鮮感去閱讀《論語》,帶著問題去認識孔子,又通過閱讀《論語》而全面認識孔子,通過理解孔子來深度消化《論語》。
  學生只有了解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才能懂得儒學的由來和意義。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并互相交換資料,甚至有學生通過歷史老師獲取了解讀《論語》的資料,對作者、作品、時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便可立足《論語》,開始個性化閱讀。
  二、自學“化整為零”,協商“求同歸一”
  該怎么指導學生讀《論語》,于教師而言,始終是個大問題。
  如果讓學生按照《論語》現成的編排體例,每天(或每周)選擇若干條語錄作為閱讀對象,先梳理其含意,再做讀書筆記,那么《論語》二十篇總計500余則語錄, 一個學期即可讀完。然而我們要認清一個基本事實,《論語》的編排并不算科學,學生逐條式推進,看似最后完成了“量”的積累,但很難說獲得“質”的把握。于是,筆者放棄了這樣“照本宣科”式的閱讀模式。
  《論語》究竟講了些什么?筆者認為,從便于學生接受的角度出發,不妨將它一部分視為孔子的“內心獨白”,另一部分視為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家常話”。前者大多是有感而發,而后者更屬有的放矢。那么,孔子的所感所思,自然與當時的時代環境緊密關聯。在已經掌握了較為充分的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學生不難看出,《論語》中的許多議論,一則源自孔子對上層領導的不滿——當權者醉心于“霸道”,推崇血腥殺伐,二則出于對時人的不滿——國人拋棄了周公“禮制”,不尊重禮義廉恥,且缺少誠信忠恕。基于此,筆者引導學生從全書中提取十二條關鍵詞:仁、義、禮、智、信、忠、孝、修身、交友、為政、教育、君子與小人等,試圖以關鍵詞為抓手,來對“子曰”做系統性的梳理,進而清晰地感受和評價儒家思想。
  具體的做法是:由4到5名學生組成學習小組,認領其中一個關鍵詞,從《論語》中整理出與之關聯的全部內容。要求先摘抄原文,標注生僻字的讀音;再用原文、譯文對照的格式進行翻譯;然后根據自己對語錄的理解,結合生活實際,寫一段文字感悟。這樣,我們先將《論語》化整為零,按組分工,力求攻其一點,做到深度挖掘,立體感知。同時,為了解決學生在理解上產生謬論與偏差的可能,我們還會進行組內協商,去偽存真,形成共識,求同歸一。
  下面,列舉班上學生所撰的三則《論語》讀譯作業:
  例1:原文:子曰:“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人知道自己,而應該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
  應用:史鐵生在最好的年紀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他曾一度墮落,脾氣變得暴怒無常,但他最終憑借手中之筆在文學世界里畫出動人的風景?!安换寄褐?,我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例2:子曰:“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譯文:孔子說:“貧窮與卑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擺脫不了。”
  應用: 近些年,精準扶貧惠及全國,各項惠民政策在我們這個國家級貧困縣落地生根。作為被扶貧者,我縣廣大人民首先應該自食其力,因地制宜,結合自身優勢去找致富之路,而非一味地“等、靠、要”,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比較這兩則學生作業,例1的應用主要來源于課堂知識,例2的應用來源于身邊事實??梢哉f,對于《論語》的實際運用,學生依托于書本知識,或者立足于現實環境,或者取材于新聞報道,都能做簡潔流暢的表達,而且應用得恰如其分。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以關鍵詞為對象,在協商的基礎之上,我們整理好研討記錄,在組內評選出閱讀《論語》的最佳應用范例、最佳讀后感,最后匯編成文集在教室展出。于是,在規定時間內,我們完成了12冊的《論語》閱讀成果。當12冊合一之時,師生們頓時看到了一個含意豐富、體系全面、現實意義感十足的《論語》“大世界”。
  三、聯通“百家爭鳴”,分享“美美與共”
  當我們對《論語》進行12種類型的解讀之后,一個問題又擺在了我們面前,那就是,《論語》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從學術的角度來看,《論語》的核心精神集中體現為一個“仁”字,其典型表述為“仁者愛人”。但對于高中生而言,這個核心思想又顯得空泛,于是,我就充分尊重學生,引導他們作個性化的解讀。有的小組認為是“仁”,有的小組認為是“孝”,還有小組認為是“禮”。這些看上去都不乏道理。一時間,同學們積極談論,各抒己見,大有“百家爭鳴”的氛圍,但同時又莫衷一是。
  為此,筆者嘗試著改變思維角度,不拘泥于思想核心本身,而去反問學生:《論語》中的哪些話你認為最重要?
  于是,在分類整理“子曰”并互相交流了小組成果之后,我們開始評選“我最愛讀的《論語》句子”。最終,經過學生投票,我們選出了《論語》十大金句,展示如下: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9.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通過這些金句,我們再來回答前面的問題就容易多了。我們不是做嚴謹的學術探究,而是從學生的視角得到這樣的答案——《論語》的核心思想是教育人們做“君子”,《論語》是一部標準化的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教科書。
  通過指導學生整本閱讀《論語》,讓學生理解并推崇“君子”人格,不單是整本書閱讀的成果,更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成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0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