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論語》蘊含的教育智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論語》倡導“有教無類”的教育指導思想。即不論貴賤、賢愚,人人都應有均等的受教育機會。主張“因材施教”,提倡啟發式教育,要求學生要觸類旁通。認為知識分子既要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又要注重實踐,是為“躬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要學以致用,要知行合一。孔子的教育目的歸結起來有兩個方面,一是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二是用仁義來規范社會行為,服務社會現實。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墩撜Z》中的教育觀絕非十全十美,但它蘊含的“有教無類”的指導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與社會需求相統一的目標設定缺確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
關鍵詞:孔子;論語;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與社會需求相統一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穎的教育模式。事實上,兩千多年,孔子就在他的論語中全面系統地提出了素質教育的一系列主張。
孔子一生主要的功績是聚徒講學和著書立說。《孔子世家》中就清晰地指出“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笨鬃邮侵袊鴦撧k私學,開設私人講壇的第一人。也是系統整理和傳播先代典籍的第一人。中國古代文化的流傳、發展、擴大都有孔子有緊密的聯系。本文就對《論語》中的教育智慧,簡要分析。
一、“有教無類”的指導思想
《論語》倡導“有教無類”的教育指導思想。即不論貴賤、賢愚,人人都應有均等的受教育機會。這一思想首先是打破了教育的等級壁壘,延展了受教育的面,這對受教育者僅僅停留在統治階級內部的現實作出了積極的探索??鬃印罢硪再梗麃碚卟痪堋?,他的弟子中有很多是出身低賤或家境貧寒,他都平等地施一教育,真正做到了“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忠于道”,體現了師愛的理智性和廣泛性。這可以看做是今天我們所呼喚的教育公平思想的源頭。結合現實,我們發現,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人受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個體自由和諧地發展;二是教育權利平等原則。這是相對于政治、經濟上的平等權利來說的;再次,教育機會均等原則。公平的教育制度是要每一個人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在教育過程中有均等的對待和成功的機會;最后是差別性對待的原則。由于教育本身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協作,因為每一個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甚至是接受教育的客觀機遇都不可能完全一樣,不可能完全意義上的公平,所有,的思想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是對教育的本職作出了最核心,最精確的回答。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币簿褪钦f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在此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性格懦弱,孔子就積極鼓勵他,子路膽氣過人,有狂傲之氣,所以就有意抑制他。更重要的是,孔子提倡啟發式教育,要求弟子要觸類旁通?!安粦嵅粏?,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币趯W習中學會舉一反三。同時,孔子還強調啟發教育和接受教育一樣需要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三、與社會需求相統一的目標設定
孔子的教育目的歸結起來有兩個方面,一是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二是用仁義來規范社會行為,服務社會現實。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鬃拥慕逃枷爰芭囵B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教育目的是社會需求的集中反映。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的。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是不斷演化和進步的。一般我們歸為兩類,一是強調教育的社會制約作用,強調教育的目的要服務于社會的發展。二是強調受教育者的自我發展,認為教育應到遵循受教育者本身的潛力。但是,由于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孔子不可能科學地解決這個問題。但他所倡導的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目的思想,影響深遠。
孔子認為知識分子既要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又要注重實踐,是為“躬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要學以致用,要知行合一??鬃铀蟮闹R分子必須是有“仁”、有“中”、有“藝”、守“紀”的人,是用實際行動去把理想與現實聯系起來的有實干精神的人??鬃右环矫娲罅σ笞约旱牡茏由钊肷鐣嵺`,大膽地承擔推動社會變革的艱巨任務。同時強調,越是艱苦的地方就越是知識分子實踐的好場所,有作為的讀書人更應該接受大風大浪的洗禮。正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正好是我們如今所倡導的“能力是通過實踐培養出來”的思想源頭??鬃右簧苡瘟袊?,以仁為己任,終生為行道而奔波。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論語》中所體現出的實踐觀只是為統治者政治上服務的。實踐內容也僅僅局限于政治、教育、文藝等方面,甚至極端輕視農業和商業實踐。顯然,這種思想上的缺陷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甚至給此后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但總體而言,受限于時代和社會發展水平,《論語》中的教育觀絕非十全十美,但它蘊含的“有教無類”的指導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與社會需求相統一的目標設定確是今天的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的。
參考文獻:
[1]《論語》的教育目標與人的核心素養[J].梁君.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01)
[2]王慶艷,孫志學.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淺談孔子的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6(05):26-27.
作者簡介:唐純勇(1983.10-)男,漢族,四川宣漢,大學本科,中學二級教師,高中語文。
?。◤V西民族高中 廣西南寧 53019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8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