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與突破:智慧教育宏觀視閾下的智慧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智慧課堂的角色與定位
阮高峰:張老師,您好,感謝參加本期關于智慧課堂的專題訪談。您一定也留意到了,智慧科技在基礎教育界的應用越來越成為教育從業者關注的主題,智慧教育、智慧校園、智慧課堂等領域在各地正成為學校教學改革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內容,但也有些教師提出,相關概念層出不窮,頗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能否請您為這些教師指點一下迷津,談談您心目中的智慧課堂是什么?
張立新:好的,感謝邀請。正如你所說,智慧課堂等相關主題的研究與探索已經成為當前全國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的重要方向。要理解智慧課堂,還需要從“智慧地球”這個源頭上的概念說起?!爸腔鄣厍颉笔敲绹鳬BM公司于2008年11月提出的一個概念,它的思路是借助于互聯網、物聯網、傳感器、大數據等技術,建立互聯互通的數據采集、分析與決策機制,使人類生產、生活的業務流程實現智能化。
參照這一概念,如果借助同樣的技術將課堂中師生與教學相關的數據加以采集與挖掘,并指導課堂教學實踐,那么這樣的課堂就可以稱為“智慧課堂”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一所學校建立起了這種數據驅動的決策機制來優化學校教育教學、行政管理、教師發展、家?;拥牧鞒蹋@樣的學校則可以稱為“智慧校園”。而當整個教育行業中廣泛地采納智慧科技,并建立這樣的數據挖掘、智能決策的運作機制后,教育也就相應地實現“智慧教育”了。簡單地說,這三者的共同點是均關注智慧科技的應用來實現數據驅動的決策,差異在于關注的情境以及實施的主體不一樣,一般認為智慧教育的規劃主要由區域的教育決策者來承擔,而智慧校園和智慧課堂的應用實踐分別由學校管理者與教師來參與。
當然,上述劃分主要還是出于理解與交流的方便,在實踐中這三個層面的實踐往往是交叉的。例如,學校管理者在進行智慧校園的規劃時,智慧課堂的實踐必然要考慮其中,同時也要結合所在區域智慧教育推進的條件與水平。
阮高峰:是的,智慧課堂與智慧校園、智慧教育甚至智慧城市等概念在思路上實際上是共通的,也即“數據驅動”。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也常常發現,一線教師對于智慧課堂的理解往往存在偏差,如不少教師傾向于將智慧課堂與有沒有使用移動學習終端、有沒有應用即時反饋與評價等功能對等起來,對此類問題,您是怎么看的?
張立新:沒錯,確有不少一線實踐者對智慧課堂依賴“數據驅動”這一核心理念把握不清,而將使用了各種計算終端,或者應用教學系統中的特定功能等同為實踐了智慧課堂。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智慧課堂是一個新生的事物,大眾的正確感知與理解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同時對于一種新的技術支持的教學形式,教師在掌握上往往也有一個先采納形式,后感悟內核的過程。我想,在智慧課堂深入實踐的過程中,教育技術專業人員、研究者需要平和接納這一現象的存在,正視教師在新理念采納、新技能掌握上的漸進歷程,同時也需要利用教研活動、成果報告、教師培訓等各種合適的時機,采用合適的方式向教師傳遞正確的認知。
智慧課堂的區域推進
阮高峰:近些年,您一直在從事智慧課堂領域的研究,也活躍于浙江省內各級、各類學校的智慧課堂實踐指導工作中。請問就智慧課堂,或者其衍生的智慧教育的推進而言,以浙江省為例,其在區域推進智慧課堂的實踐中做了哪些規劃?
張立新:近些年,浙江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相繼制定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重要的政策文件,為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設做了系統的規劃與部署。課堂是教育的主要陣地,因此圍繞智慧課堂相關的規劃在其中也占據著重要的篇幅。
首先,將適應智慧課堂的情境化學習環境建設作為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重要建設內容,創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智慧校園環境,實現無線網絡覆蓋主要教學場所,人人擁有至少一種便捷可用的移動終端,校校建有錄播教室,同時積極創設虛擬與現實融合的學習環境,普及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實現網絡學習空間覆蓋全體教師和適齡學生,構建全場景的學習環境。
其次,將數據驅動的學業診斷和評價、精準教學作為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重點內容,利用傳感器、可穿戴設備、大數據等技術,伴隨式收集和分析學習者日常學習行為和過程數據。通過對數據的深度挖掘,實現對學生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支持學生自適應學習。同時,建立一批精準教學示范智慧教育綜合示范區域和精準教學示范點,開展基于大數據的精準評價、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實踐,探索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精準教學。
阮高峰:對應上述政策規劃,浙江省在智慧課堂、智慧教育推進的保障機制上做了哪些設計,當前運行的成效如何?
張立新:首先,作為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具體責任單位,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承擔了智慧教育省域推進的實施管理與應用指導工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絡空間人人通”,為適應智慧教育實踐需求,已將無線網絡校園覆蓋、移動學習終端配備納入教育技術裝備建設的工作內容,其中自2015年起啟動的“移動學習終端配備項目”已面向1000多所農村學校,配備了近20萬臺平板電腦,較好地支撐了智慧教育的整體推進,對優化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縮小城鄉學?!皵底著櫆稀卑l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圍繞中國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浙江平臺即“之江匯”教育廣場,積極推進優質教學資源與教師交流空間建設,為一線學校實施智慧教學提供資源供給與協作平臺。
此外,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也積極探索利用各類賽事、活動和專項培訓,為智慧課堂實踐和智慧教育建設營造氛圍,培育師資,并做好對各地智慧教育推進工作的指導工作,孵化出了諸如“天天智慧課堂”等常態化的智慧課堂教學研究與交流活動品牌。
智慧課堂實踐的挑戰及應對思路
阮高峰:當前,智慧課堂在全國范圍內已成為一項吸引包括教育決策者、學校管理者、教師,甚至教育信息化廠商廣泛參與的實踐活動,但也應看到,即使在具備實施條件的學校中,投身智慧課堂實踐的教師比例還是比較低。您覺得這是由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呢?
張立新: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五個維度:基礎設施、數字資源、關鍵應用、教師能力和政策法規。從當前智慧課堂應用實踐這個領域來看,除了政策法規層面因受國家和各地教育管理部門對智慧教育的重視而具備較好的基礎之外,應該說其他幾個維度仍然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智慧課堂的實施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導致當前很大一部分學校與教師無法投身這一實踐的重要原因,也成為新的“數字鴻溝”的分化點,浙江省將面向農村學校的移動學習終端配備作為推進智慧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正是出于這一原因。至于在已經具備實施智慧課堂條件的情境下,教師依然缺少參與實踐的動機,則應更多地從其他幾個維度來考慮,如當前的技術應用系統及其資源供給是否能為教師實施智慧課堂提供足夠的支持。當然,我認為教師能力,包括其自我效能感很可能在其中發揮了重大的影響作用,但客觀上來說,實施智慧課堂確實也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這要求他們在原有的技能基礎上,不僅提升大量技術操作技能,同時也要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以及學生管理等方面有新的思路與設計方法。
阮高峰:針對上述挑戰,您覺得要更好地推進智慧課堂的實踐深入,發揮其對有效課堂教學的催化作用,不同的教育從業人員應該如何應對?
張立新:就當前智慧課堂實踐與應用的現狀來看,應當屬于成果不少但探索空間更大的階段,這需要從事這一實踐的參與者從各自的角度發揮作用,凝聚合力,共同完善。具體而言,對于教育管理部門來說,除了需要在政策引導、制度保障、氛圍營造等方面做好規劃之外,也需要加強對教師智慧教學執教能力的指導與培訓工作;對于智慧課堂技術解決方案的研發廠商來說,需要更深入地理解智慧課堂的動力機制,在功能、易用性等方面對產品加以改進,降低教師的遷移成本;對于學校和一線教師而言,則需要在實踐和反思的迭代過程中不斷深化對智慧課堂的認識,探索適用于本校的實踐之道。當然,高校、研究機構的專業人員也可以進一步深化對智慧課堂的研究探索,而其成果應可同時助力教育管理部門、廠商、學校和一線教師的實踐績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9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