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禮樂教化之現實意義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縱觀《論語》中的一些文章篇目,它充分地體現著儒家禮樂教化的思想理念,強調從表象到內涵對人進行理性和情感的教化,可引導人們培養情懷、風化道德、移風易俗,已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通過探討《論語》禮樂教化的現實意義,并與高職語文教學做到相互結合,能夠探索出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落實禮樂教化的有效方法,尋找到重建禮樂體系的教育策略與可行性意義,使得傳統禮樂觀念以其實在的表現融入到高職生的生活學習中。
關鍵詞:禮儀教化;語文教學;高職院校;融合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和傳播者,其核心價值就是他所劃分的儒學的人文精神發展方向,而《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合集,其中的一些篇目集中體現了儒家禮樂教化的重要思想,強調樂是禮的一種體現,禮樂是仁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只有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積極研究禮樂教化與課堂教學的辯證關系,實現仁的教學目標與禮樂教化的深度交融、相互包容,才能在高職學生群體中積極構建仁內禮樂外、仁本禮樂用的和諧關系,推行先天的仁注定了禮樂行為,而后天的仁則需要依靠禮樂教化來完善。
1《論語》禮樂教化的辯證關系
1.1“仁”為本,“禮”“樂”為用,兩者具有同一性特點
在孔子《論語》的諸多篇章中,著重強調將“仁”作為孔子哲學的核心理念,它更加體現儒家思想體系的本體,而“禮”和“樂”則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是通向“仁”的必要途徑??梢哉f,“仁”與“禮”“樂”實為表里、體用的關系。因此,深入研究《論語》禮樂教化的現實意義,必須從“禮”“樂”與“仁”的關系入手。
孔子認為,封建社會的統治階層必須具有仁義之心,學會將“禮”與“樂”做到和諧統一,以禮作樂,以樂載禮,才能起到積極的社會教化作用和群體感化功能,從而能夠使得國家穩定、社會安定和百姓安康。從這個角度看,《論語》禮樂教化的功能具有同一性特點,都是對于儒家思想中仁義道德的外在形式和具體展現。
1.2禮樂辯證互存,但樂的本體性不明顯
在孔子《論語》的禮樂精神中,禮更多是指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禮制,它是古人為社會活動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規定以及貫穿其間的思想概念和他們共同遵循的禮節儀式。而樂是封建社會的和諧之聲,它是封建社會群體和個人的內心情感表達,也承擔著約束其道德的政治功能,它更注重強調封建社會群體生存的整體和諧性。因此,在孔子《論語》禮樂精神中,禮樂向來是密不可分的,樂更多是禮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在“仁”的統一內涵下,兩者和而不同,并行不悖。
自西周以來,封建社會就一直以周公的“制禮作樂”來作為禮樂教化的并稱,而實質上禮與樂并不具有平等的關系。在孔子《論語》的禮樂精神中,禮更多承擔著社會生活中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的重任,是區分仁義道德和貴賤尊卑的準繩,是孔子“仁”這個核心思想的具體表象,而樂則更多是禮的外在表現形式。
1.3“樂”是道德和藝術的統一,具有人文關懷的特點
在孔子《論語》的禮樂精神中,更加強調理性的“禮”與感性的“樂”的和諧統一,從而能夠在“樂”中體現出“禮”,并在實踐“禮”的過程中,將之藝術化、詩意化和規范化。由此可以得出,孔子《論語》中關于“樂”已經深入到了群體和個人的精神世界,它更加強調道德和藝術化的統一,同樣也對人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禮樂教化中的“樂”主要是從內心來撫慰人的性情,強調人的修身養性必須從表象到內心,需要感受到君子品性的更高層次和更高境界。因此,孔子《論語》中的“樂”更具有人文關懷的特點,強調“樂”是基于人情,陶冶人的性情,使得每個人與內心、與群體、甚至整個社會國家都能達到和諧安樂的精神狀態。
2孔子《論語》中禮樂教化的章節選段
2.1《論語·學而》中的禮樂文化章節選段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它一共包括16篇文章,著重詮釋禮、和、孝、信等道德范疇,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等主題思想。
例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
孔子認為,禮作為社會道德的核心理念,其具體表現在束縛和釋放等兩個特點,以束縛來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敝翼樁贿`逆權威便成為在家循規蹈矩,達到孝順父母、尊重兄長之禮的目的。在釋放方面,儒家認為,在家中施行孝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通過禮儀道德的約束,民眾就會絕對服從,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2.2《論語·為政》中的禮樂文化章節選段
《為政》一共包括24篇文章,本篇目主要闡述孔子“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強調學習與思考之間的關系,積極強調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從而能夠建立起基于學習和修養的完整學習體系。
例如: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以有禮,有恥且格?!?
儒家強調,個人修身的核心要素就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禮的形成是需要內心有仁,有羞恥之心?!暗乐缘?,齊以有禮,有恥且格”,在孔子看來,無論是學習還是修養都必須以遵守禮儀道德為前提,只有注重培養起禮的內在精神,才能達到內外兼修的學習目的。
2.3《論語·八佾》中的禮樂文化章節選段
《八佾》是《論語》的第三篇目,其通篇有26篇文章,主要闡述了孔子關于“禮樂兼修”的道德思想,強調樂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仁的外在表現,而仁集中展現人們的內心道德觀念和思想情感。
例如:子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認為,禮和樂是人們內心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和道德規范,一定要突出仁在個人情感、意志方面的道德約束和情感釋放。因此,禮樂的精神歸屬實質是仁,孔子更加強調通過個人的自我約束來自覺履行仁的道德要求。要想達到仁的完全自省,需要個人加強后天的教化、學習,這也集中反映了禮樂教化的約束功能。 3《論語》禮樂教化與高職語文教學的融合策略
3.1利用吟詠誦讀詩詞,熏陶感悟禮樂精神
在孔子《論語》的禮樂教化中,“禮”承擔著社會道德體系根基和人們道德觀念約束的重任,而“樂”著重強調調節個人的情感需求,通過開展禮樂教化,能夠真正實現基于仁的道德束縛和釋放。詩詞歌賦屬于樂的范疇,而其思想內涵又展示了禮的道德觀念。因此,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論語》的吟誦朗讀,積極體會相關篇目中所展現的禮樂精神,從而能夠體會孔子在《論語》中所展現的獨特審美特性和文化價值。例如:在《論語》中有關《詩》的篇目達到了16篇,而孔子的詩教思想與其禮教、樂教思想緊密相連。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朗誦《論語為政》《論語·述而》《論語·八佾》中的相關文章,體會“儀禮之詩”到“禮義之詩”的發展,學會借助詩歌來陶冶情操、培養情商。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詩》來進行品德教育,仔細朗讀《論語顏淵》《論語·雍也》中的相關文章,體會禮樂精神中的德化教育,指導學生學習體會品德修行的重要性。
3.2利用專題文學創作,學習理解禮樂精神
在新課改教學目標中,強調高職語文教育必須為學生所學專業課程服務,從而能夠滿足以就業為導向高職語文課程改革的目的。因此,在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不能簡單滿足本專業課程教學要求,需要結合高職學生高職專業課程設置,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各種應用知識、技術和技能??鬃印墩撜Z》憑借著優美的辭藻和豐富的思想能夠為高職生提供相關的寫作素材和禮貌用語,集中培養學生的禮樂精神和文學修養。例如:孔子的《論語》注重展現了禮樂教化在中國文化史及當下的教化功能,教師可以選取《論語》相關篇目中的名言名句和優美辭藻,組織學生開展專題文學創作,體會《論語·禮運》中關于祝嘏辭說的文學描寫,集中學習《論語》的散文特性,保證學生能夠體會漢語言藝術表達的準確性,以及化抽象為具象的文學特性。
3.3利用論語名篇賞析,熏陶教化禮樂精神
禮樂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并非只是單純的宣揚禮教、表達情感的社會活動和藝術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中,承擔著一種政治的、倫理的功能。因此,高職語文教師在開展《論語》的課堂教學時,應該組織學生開展論語名篇賞析,注重學習禮樂教學的內在價值取向,體會禮樂精神中所詮釋的社會整體性和和諧性。例如:學生可以針對《論語·學而》中“有朋自遠方來來,不亦樂乎?”等名言名句來體會中華禮樂文明、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學生可以利用《論語·學而》中的“禮之用,和為貴”體會傳統禮樂觀念在當今中華現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利用《論語述而》中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來學習禮樂精神中關于“道、德、仁、藝”的標準劃分,體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倫理規范。
4結束語
孔子《論語》的禮樂思想注重的是個人自省與群體覺醒,強調開展基于禮樂教化的仁義道德熏陶,它更加強調禮樂中的道德秩序與等級蘊涵。因此,高職語文教學在開展基于《論語》的禮樂教化時,需要關注“禮”與“樂”的同一性特點,體會它們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教學策略方面,教師應該通過吟詠誦讀、文學創作和名篇賞析等教學手段,組織學生學習禮樂精神中的德化教育內容,認真體會品德修行的重要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0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