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技融合跨學科研究的審美思想和現實意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藝術與科技融合的跨學科研究是當前社會發展的新課題,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在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文藝復興巨人時代的誕生、包豪斯的出現、維柯的新科學等西方文明史上的許多成果在今天看來是藝術與科技跨學科的成果,中國以往的藝術與科技結合還體現在陶瓷、園林、絲綢、生活用具等諸多領域的創新與實踐??茖W拓展了當代藝術功能延伸到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化學等諸多領域和門類,這種縱橫交錯混合學科的亂象卻集中指向社會問題和人性的主體觀念,使審美具有強烈的批判性與歷史性,從藝術與科技融合的跨學科研究的哲學意義、美學關聯以及審美規律等方面來探討。
[關 鍵 詞] 藝術與科技;科學哲學;跨學科
[中圖分類號] J0-0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0-0040-04
西方學者對造型藝術理論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當時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已經開始探尋形式背后的數理關系,他們認為萬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數,數是宇宙中一切現象產生和發展的基本原則,他們的哲學理論影響了對藝術的看法。世界本身存在著多面性和多元性,人類生活活動的領域也是多方面的,所以人類與客觀世界發生的關系也是豐富多樣的。藝術與科學是人類對世界處在兩種不同關系的場合時的兩種不同的反映,兩種不同的認識形式。但就二者都是人對世界的認識,都是世界反映于人的頭腦的產物這一點來說,二者的實質其實還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主觀反映,都是反映存在的一種意識形態。它們都受意識形態所共有的一般規律所支配。不僅二者所反映、認識的總的對象都是人類生存于其中的惟一的客觀物質世界,并且二者反映、認識的目的和作用也都是要由認識世界而改造世界,并都是起于實踐到歸于實踐的。
一、人對世界的藝術審美關系的多樣性及科學性
馬克思(1818-1883)曾經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類掌握世界的方式分為“理論”思維方式的掌握,“藝術”方式的掌握,宗教方式的掌握,與“實踐—精神”方式的掌握,指的就是人類通過上述四種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而與客觀世界發生關系的四個不同方面,他在談到理論活動時,認為“整體,當它在人的頭腦中作為被思維的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雹偃耸冀K處在世界實踐的場合,世界對于人呈現為人的勞動對象,人的生產與生活資料以及人的生活環境都與整個實踐活動密切相關。人以自己的勞動加工自然,使自然物質世界所具有的無限潛力逐漸滿足,不斷提高人的生活需要。為此,人在不斷總結自己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思維,逐漸深入認識客觀世界存在及其發展的本質、規律,借以指導進一步實踐。“實踐—理論—實踐”這樣往復循環、步步上升、永遠前進。同時,就在這個過程,由于人的生產實踐而使之“人化”了的自然——整個客觀世界中,見證和分享了到人類自己勞動的成果和人類自己的力量,從而產生出一種觀照自然和實踐活動的喜悅,即因“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馬克思語)的結果,人于其中見到了人類自己的本質力量的實現而有所欣賞。這種對客觀世界的人文觀照欣賞的關系就是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關于人對世界的多方面性還體現在不同的領域,比如,人對世界天生的一種模仿行為、人在世界的吃穿住行中的一種快樂感、游戲感,也有其他一些上層建筑如哲學、宗教認識世界的方式,這些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其目的都是使人生活得更好。
人對世界所處在審美關系中,世界必然成為人的審美對象和所呈現于人的價值,有別于處在別種關系中的價值。如處在實踐關系中,人以生活實務精神掌握客觀世界,世界所呈現于人的價值,是好壞善惡的價值(就一般事物說為好壞,就人及各種社會事物說為善惡)。處在理論思維或探索研究關系的場合,世界所呈現于人的價值是“真的”還是“非的”價值;而處在審美關系的場合,則是形象的“美”與“丑”,這樣必然涉及“藝術”所起到的作用。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不僅是在人對世界的實踐關系或實務關系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而且始終是在人對世界的上述關系過程中的活動。同時,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和人對世界的思維探索之間,也并不是沒有聯系。實際上兩者都是屬于人在實踐過程對世界的兩種不同的認識——反映方式。無非一者偏于抽象的反映,一者偏于具體形象的反映。何況審美的觀照、欣賞始終必然促進“按照美的法則而創造”(馬克思語),在最為艱難的處境下,人們也會有藝術審美的傾向,故無論形象的反映或概念的反映,同樣都是起于實踐而歸向實踐的認識作用。
因此,人對世界處在不同關系的場合,世界所呈現于人的不同價值:真、善、美及其反面的假、惡、丑,雖然不容混同,卻也不應當割裂。它們彼此之間既有不可忽視的區別,又有必然的內部聯系。如果忽視它們的區別或聯系,就都不可能正確理解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的實質。許多藝術哲學的認識論流行所謂“知、情、意”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真、美、善”三分法,其認為人對一切事物實際可有上述三種不同態度和三個不同,而他們只見其分,不見其合,把三者視為各自孤立絕緣的人在實踐的過程——亦即“行”的過程,產生“知”(由感覺、知覺到理解——即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知”而生“意”(“意”即意志,它是行為的動力),“意”而生“情”(包括情緒、情感),三者又皆必然歸向實踐——歸向“行”,這個最終基礎就是人類的“生活”與“實踐”,而在認識論意義上來看藝術與科學都屬于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兩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 二、藝術與科學融合是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的集中體現及其發展規律
人類標志性文明成果見證了:如古埃及金字塔、希臘巴特農神殿、蒸汽機、航海航天航母、信息技術、衣食住行、健康醫療、文化娛樂等,這些數千年人類創造性智慧的形成的過程,無一不是科學與藝術的技術融合、辯證統一于探究真理的思想融合過程。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起于“自然的人化”與“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起于世界成為人的審美對象,人對世界得以審美欣賞之結果,不難理解,在這以前,人對世界是談不到有什么審美關系的(那時自然對于人類,只是一種威脅力量而不是欣賞)。其后,人在自己對世界的審美關系中,愈來愈使自己的感覺成為“人的”感覺而有別于一般動物的感覺,從而愈來愈多和愈加深刻、廣泛地感到世界的審美特性。并且,由于勞動的長期鍛煉和人類雙手的靈巧性,一經達到某種必要程度,于是“藝術”的創造就從一般生產活動中誕生了出來。
實際上,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是在人類所有一切生活活動領域普遍地存在著。如農民對莊稼、工人對產品、科學家做實驗等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各種各樣器物商品以及生活環境等,這些都一律是在生產的同時和使用的同時,總有這種那種一定程度的藝術觀照欣賞,也就是說,總有某種意義的藝術審美活動因素。因為人對一切對象,在他生產或使用過程絕不可能不同時感受到它們與其本質內容好壞善惡相表里的形象的美丑,不可能絕對沒有任何審美評價存乎其間。只因“日用而不自知”,一般人大多未意識到那些都是一種屬于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之體現而已。不過,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雖然普遍存在于人們的生活各方面,但是,作為人對世界的這一方面關系的最集中、最完整的體現,卻只有在各種藝術的創造中才體現得最充分。藝術作為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的集中體現,它一方面充分表現人對世界的審美意識(包括美感、美的觀念概念與審美理想等),一方面又對人們提供豐富的審美對象(創造形象地反映現實而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并通過它推動人們“按照美的法則而創造”,即在實踐中把世界改造得更美好)。如前所述,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既不是脫離實踐與認識而孤立起來的關系,人們的審美意識也不是脫離真偽是非意識與好壞善惡意識而孤立起來的一種意識。所以,肯定藝術是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的集中體現和人的審美意識的充分表現,卻并不等于說藝術的本質就只是美,也并不意味著贊成藝術上的唯美主義,反美學的藝術已經為這些理論拓展了許多詳實的案例。
藝術與科學的學科聯系在于藝術的美丑價值以生活實踐的好壞善惡價值為基礎,而后者的客觀標準卻是是否符合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因此可以說,藝術的美丑,實際上與科學的真偽是非相聯系。換言之,藝術與科學的聯系,就是審美與知識的聯系。雖然審美感受不等于知識,一者為形象的感受,一者為邏輯的判斷,但形象思維包含邏輯思維的因素,故美感有著知識的成分。因而藝術的審美反映亦具有認識的意義。如果割斷藝術與科學的聯系,勢必就會排除審美反映的認識意義,并從而貶低藝術的存在價值。如果藝術的審美反映不符合科學認識的客觀規律,那么那種審美反映本身,作為一種對世界的反映(涵蓋具象與抽象)必然也將是不真實、不具有真理性,從而沒有什么價值了。正因為藝術與科學——特別是社會科學之間,存在著上述的內部聯系,所以藝術盡管不等于科學,卻是永遠不違反科學真理的,至少好的藝術是這樣。不僅如此,藝術雖然不是也不應當成為一般科學知識的簡單圖解或說明,然而其作用在一定限度內卻仍然包括某些科學知識的傳授??鬃釉浿赋鲈姷淖饔贸翱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等之外,還能使人“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何況藝術的技術,又還都與相關自然科學規律的應用有極密切的關系(如和聲與音響物理的關系、色彩與光學的關系……),如不掌握和運用相關科學規律,便很難得心應手地使用特定物質媒介進行有成效的藝術創作活動。
唯美主義者認為求美就是藝術唯一的目的,并且認為它們之所謂“美”與真偽是非好壞善惡絕對無關,而乃是一種獨立自足的價值。按照那種觀點,必須導致藝術徹底脫離生活和實踐,藝術必然將與科學、哲學、道德、政治相對立,走向“為藝術而藝術”,從而取消藝術所本有和應有的社會職能。不過,我們也不應當忽略,藝術作為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的集中體現,藝術表現審美意識的特質,線條、色彩、樂音、態勢、畫面、空間、文字等本身本來有著審美的獨特功能。否則,勢必亦將抹殺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特殊性與獨特存在意義,難免有損藝術的特殊社會職能的發揮。我們既要認識到藝術自律觀點的合理性,也要認識到藝術社會學的前衛性價值,更要拓展藝術生命感情本體的思考??傊核囆g是由求美、求善、求真,不是為求美而求美。藝術的美,與科學、哲學的真、道德的善,乃是統一的,并且是互相促進的。
三、“美的規律”下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關于“規律”(rule),在英文中包含了“統治”的意思,也有“規則、法則”的意思。列寧在哲學筆記讀黑格爾筆記中理解:是現象中鞏固保存的東西,規律是一種本質的現象,是宇宙運動本質的反映。“規律”還可以理解為事實發展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從意外的發現逐漸演變為規律,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規律,社會、自然、藝術等都有自身的規律,規定著該事物的發生發展方式,不按照這個規律進行就沒有收成和結果。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有規律,藝術作品如何符合美、藝術的發生發展,這也有規律,它們的種、類、性、本質、內涵等更有規律。不管是自然、社會事物還是藝術都是相通的,破壞好事物的本質之外部表現及規則,這樣就不符合美的規律。“美”是符合人類社會生活向前發展規律及相應理想的那些事物,以其相關自然性的必要條件而以其社會性為決定因素矛盾統一起來的,內在好本質之外部形象特征,付諸一定人們感受上的一種客觀價值(與此相反者,為“丑”)①。
馬克思在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不但論述了“異化勞動”“人化的自然界”及“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還把人和動物的類生活做了對比性研究,從而提出了“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命題;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則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②。從以上可以看出:動物只為自身或后代來勞動、生產、覓食、斗爭、繁衍等,是這一類動物的類的習慣與能力,而人還可以創造性的勞動生產,可以模仿自然界和為人所便利而發展生產,可以說“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進一步說,動物生產的產品屬于它的肉體本身,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從邏輯關系看,“美的規律”與“外在尺度”“內在尺度”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對社會科學家和人類學家的考察表明,審美價值是以整個環境和背景條件為轉移的??茖W家,包括社會——人類科學家都主張規律是客觀的,并且確實是跨文化的(transcaltural),正如乘法表始終有效一樣,當一個人從一種文化轉移到另一種文化中去時,物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會的規律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如果他在這方面依然能獲得一種客觀性,那么還能有什么東西會妨礙他去獲得包括審美判斷在內的各種判斷的客觀性呢?”③按照朱光潛的觀點,審美主體(人)的必須認識和把握的審美客體,即對象本身的自然規律,這樣“內在尺度”也可以理解為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規律,把內在尺度等同于“自然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借助今天發達的科技,我們能夠觀察到動物也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和超人的感知能力,如鳥能根據房檐下屋脊的結構筑巢、狼能組織團隊協作、甚至動物類具有與人類一樣的母愛情感等,它們的創造力與藝術是否有聯系還有待于我們去發現和研究。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阿多諾(1903-1969)把藝術分為“自然”“流行藝術”和“現代主義藝術”,認為自然有“非同一性”的殘余,“流行藝術”是同一性,表現在“電影”“音樂”和“流行的時尚藝術”上。同一性下可以獲得福利,不會對社會抵制,會找到類的歸屬。第三種藝術是“現代主義藝術”,也稱前衛藝術,這種藝術自覺追求“非同一性”,現代藝術家是無組織和流浪的,這是阿多諾所崇拜的,因為這是精英主義藝術,啟蒙運動的后果是在不平等性基礎上,制造一種冷靜、客觀的藝術派別。精英藝術是滿足智力,是高雅趣味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他們徹底批判的是美國知識分子,主張每個人活成自我和維護精英。因此,現代主義獲得的最有力的理論支持。本雅明(1892-1940)也是德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文學的批評家,提出了大眾的機械復制的藝術,手工性會與藝術家直接發生關聯,以往的手工性藝術一旦被復制其自身的光環就不再了。其實,這些還來源于歷史的差距和時間造成的距離感,再有心理上教育過的影響,一旦復制后會有所消失,這樣會導致民主化并且大眾容易接受。本雅明主張有了機械復制藝術可以為無產階級服務,這樣政治賦予藝術以光環,在以前的藝術中主要傾向于祭英和膜拜。而藝術在機械復制階段判量時作用是展示,波普藝術就是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之上的。因為波普藝術具有消費價值及可傳播性,新的時代藝術家是多媒介的操作??票任靼R矎娬{機械復制的藝術,但有所不同,主要傾向于機械美學的闡釋,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在“自然人代”的過程中,強調只有人才能與自然、社會發生如此的聯系,動物的本能勞動是永遠不能完成的。
“美的規律”在現當代還有一個“藝術邊界”的問題,丹托(l924-)這樣論述了“為什么這個東西會是藝術品呢?以這種方式提問需要才氣,因為以往沒有提出類似的問題(從柏拉圖起)……杜尚不僅提出了“何為藝術”的問題,還提出了“為何事物恰好不像自身時它就是藝術品了”的問題”④。丹托面對杜尚的小便器(即日常的生活用品),思考成為藝術品,小便器首先是人類的創造物品,是一件工業設計的物品,是人為了更方便而制造的一件“非現實的”作品,是動物永遠制造不出來的,杜尚看到了這點極其重要的非現實性,然后成功地改變了展覽“語境”:加上簽名把它從廁所搬到了展示的展廳,而且具有“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很極端、嘲諷性地視其現成品作為藝術品。從物理屬性上看,杜尚的這件作品不管怎樣還是與生活有區別,而且區別是顯而易見的,潘公凱把這理解為“錯構”,這些“錯構”不但包括杜尚的空間環境的“錯構”,而且還包括“時間上”和“內部結構”上的“錯構”,認為藝術品是生活的一種非常態的形式,其必要條件是其“形式的錯構+意義的孤離”。漢斯·貝爾廷也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即面對《布里洛的盒子》提出了藝術史敘事設法繼續了,因為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模糊了,他提出了學科交融、受眾研究及藝術與生活的延續處。
四、藝術與科技融合在當代下的研究意義
不管是藝術與生活的融合,還是現代化及信息時代在促進社會大發展和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重新回到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類不僅是按需要的法則,并且是按“美的法則”而創造,人類要有節制地、合理地創造,在一個“內在尺度”和類的標準下發展,所以現當代非常注重“藝術以科技的融合”,特別是人文設計,這就是現代設計將人類的現代審美感覺和對形式法則的認識融入現代幾乎所有的造物活動與制作之中,是人類的一種更加廣闊的全方位的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型的自由創造活動,是發展人的形式感覺和審美能力的最大眾化最普遍的方式。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型的最高審美創造的形式,是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的“與時俱進”的證明。
由此可見,片面強調二者矛盾或對立,而不同時看到其矛盾統一的一面是不正確的,是對藝術不利的。不過,藝術與科學的矛盾統一關系是十分微妙的。要把這種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確實也是不容易的!最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因為科學知識不足,誤以為科學能代替藝術。更不要說,現當代藝術中某些形式主義流派在偽“科學原理”幌子下種種失敗的嘗試了,那是對藝術的徹底破壞。最后要說明的是,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科學,本來只限于社會科學。但我們討論藝術的技術與自然科學時,也是將其作為不同意識形態來看待的。同樣,“當代藝術不僅擾亂了藝術自主性的領域并拋棄了藝術的傳統經驗,而且同時也尋求重新恢復藝術與其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的聯系,以此來解決‘生活和藝術’的著名爭論?!雹迋鹘y藝術與傳統的生活經驗相統一,而現當代藝術與現當代生活緊密連在一起。“真、美、善”三種價值(指事物客觀具有的價值,不是指人的主觀“評價”)也不是互不相關的事物形象的美丑,乃是以事物對人的生活所起或可起的作用之好壞善惡為基礎,而事物的好壞善惡標準,則以其在人類實踐生活中所顯示出的實質符不符合客觀世界向前發展規律的真偽是非而定。所以,雖然真、善本身還不等于美,但凡不真不善者,也就絕不可能美。將美當作“好本質的外部形象表征”“好事物的形象”來理解,將藝術美作為一種“形象”“理想”“價值”綜合來展開研究。美的本質已不是事物固有的形態,而是人的實踐過程中的社會關系形態。由此可見,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雖然只是對事物形象之美丑的觀照與欣賞,實則乃是與真偽是非,好壞善惡的判斷,存在極密切的內部聯系。
其實,在李約瑟《科學技術史》、[英]邁克爾·蘇立文《中國藝術史》、[美]塞繆爾·Y.埃杰頓《喬托的幾何學遺產》、[美]沃爾特·艾薩克森《達.芬奇傳》、喬治·瓦薩利《大藝術家傳》、牛頓的《光學》、春秋時期的《考工記》、宋代龍大淵的《古玉圖譜》、元費的《蜀錦譜》、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明代黃成的《髹飾錄》、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計成的《園冶》、清代朱琰的《陶說》、丁佩的《繡譜》、清代金元鈺的《竹人錄》等論述中都提到相關藝術與科學相關的問題。人類向往盡善盡美、求新求異的崇高理想,永無休止的對已有的文明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和批判,使科學與藝術互為動力和互為制衡,極大地豐富了物質世界的材料創新和精神生活的審美價值??茖W與藝術融合是人類智慧的雙翼,肩負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抵御災難建構生命共同體的重要使命,面對神秘無垠的宇宙創造無限的美好與無限的可能,藝術總會提出問題,科學總要解決問題,二者構成完整的認知與改造世界的知識系統、學科構建,教育教學體系。
在新時代下,隨著我國科學技術與藝術學科的迅猛發展,我們有必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立場重新認識藝術與科學的學科關系,因此,我們必須堅決反對一些人片面強調和故意夸大藝術的特殊規律。他們認為藝術可以特殊到根本不受一般意識形態的共同規律所支配,借以抹殺它與科學之間實際存在著的一致的方面,從而否定藝術本來具有也應該具有的認識意義。這樣一來,無疑就將抹殺藝術的社會職能,進而使藝術成為無用的或可有可無的東西。
我國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的頂尖科學技術,如信息、互聯網、航天、軍工、高鐵等都有分享發達國家藝術教育的創新與審美理念,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科學與藝術融合、交叉學科的跨學科建設體系拭目以待。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遠遠超出頂禮膜拜、悲壯豪邁、哀婉浪漫、賞心悅目的格局,當代藝術的行為方式一方面具有科學精神研究專題的實驗性,另一方面拓展了藝術功能延伸到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化學等諸多領域和門類,這種縱橫交錯混合學科的亂象卻集中指向社會問題和人性的主體觀念,使審美具有強烈的批判性,科學與藝術融合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第2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德]黑格爾.美學(第三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意]克羅齊.美學原理[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5][美]諾埃爾·卡洛爾.大眾藝術哲學論綱[M].嚴忠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編輯 武生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