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方法的安徽省科技金融融合效率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以2009~2013年全國31省市為樣本,通過DEA方法從宏觀層面對科技金融結合實效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安徽地區科技金融融合效率距全國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雖然效率穩步上升,差距縮小,但是在2009~2013年期間一直呈現規模報酬遞減現象,同時安徽省在高技術產品出口和技術市場成交上存在產出不足的問題。
【關鍵詞】安徽;DEA;科技金融;科技金融效率
【中圖分類號】F224;F83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5-0016-03
0 引言
社會生產的每個環節幾乎都融入了現代科學技術,并在經濟活動中應用廣泛。實踐證明,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能優化經濟結構,更有助于提升國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然而科學技術創新道路極其坎坷,實現產業化過程中要克服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其中金融供給能力與服務水平尤為重要。金融在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中起到了基礎保障的作用,當借助科技力量時更有利于提升自身競爭力,實現回報收益最大化的同時獲得資本的高速成長。但是就現實層面而言,科技運行體系包羅萬象、運行過程非常復雜。盡管我國近年來逐年增加科技領域的投入,但亦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高投入并不一定能獲得較高的科技產出率。因此,怎樣通過有限的科技投入實現產出最大化,是目前科技金融實踐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本文通過DEA靜態BCC模型,以全國31省市為研究對象,對安徽省科技與金融結合實效進行研究分析。宏觀層面上以全國及區域宏觀總量數據從總體上對科技與金融結合的現狀與實效進行分析:①比較分析安徽地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②投入與產出的效率是否是一直有效的;③科技金融投入與產出效率的技術與規模在2011~2015年期間是否保持有效性,安徽省在這5年期間是否達到了規模有效,找到阻礙科技與金融結合實效的若干原因,進而提出針對性建議。
1 文獻綜述
1993年,我國率先提出了“科技金融”的概念。隨著我國金融體制、經濟體制和科技運行機制深入改革,逐漸衍生出科技金融這個全新的領域,其中國特色非常鮮明。
通過對前人研究歸納和總結發現,目前該領域獲得主流且較為肯定的是趙昌文的定義,他認為科技金融實際上就是包括所有的金融制度、金融工具、金融政策及金融服務等在內的,用以推動成果轉化、科技研發及更好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性、系統性安排,是包括政府、企業等各種組織或團體將金融資源提供給科學與技術創新活動、進行科技創新融資的所有行為活動的綜合。
目前,學術界在研究科技金融時,大多集中于具體的微觀問題,包括相關政策建議、平臺與體系搭建、產品與路徑創新、現有實務效度評測及國內外先進經驗借鑒等。研究內容散落,未有統一的概念,更未形成系統完整且符合我國經濟、金融環境的理論體系。而基于安徽省的相關議題研究,多集中于對現有工作的歸納陳述,未立足于安徽省實情做有針對性的思考與研究,更未找準安徽省在全國整體科技金融發展中的定位,未探究有實現性強的、有特色的、有效率的發展道路。
因此,可以在厘清現有理論研究與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確定指導安徽省科技金融發展的中長期指導原則與方向;在宏觀層面全面分析安徽省的科技金融融合現狀,找準定位、確定現階段安徽省科技金融在融合路徑上的重點問題與突破口,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分析可預測的困難或問題,為安徽省科技金融融合建言獻策。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
應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對科技金融做出最直觀的“投入產出效率”分析,是學界主流的研究方法之一。借助DEAP軟件可以得到如下結果,即綜合技術效率(主要用于評價和計算科技金融融合效率,也就是所謂的綜合效率,表示為TE)、純技術效率(在評價過程當中主要依據是否充分利用了生產技術的投入要素,表示為PTE)、規模效率(在計算的時候需要考慮在特定規模效應下,能否充分利用生產狀態投入要素,表示為SE),它們的值介于0~1。當值為1時,說明決策單元DMU科技金融已達到效率最優狀態;反之則說明現階段并非效率最優狀態,反映出投入要素的冗余或者產出值較低,且其值越小,說明其與效率最優狀態漸行漸遠。在這種情況下,借助于DEA靜態BBC模型可以測度決策單元在同期內的靜態效率。
2.2 評價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與處理
?。?)評價指標選取。為了得到更加準確的科技金融投入和產出效率,確保評價體系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必須合理確定指標。一方面,指標必須能夠對科技金融的投入與產出實際相吻合;另一方面,為了確保得到較為準確的數據,還要將DEA方法自身的特點考慮在內?;诖耍浞纸Y合當前的科技金融效率指標體系,最終將能夠更好地評價和衡量各個地區的投入產出的指標作為關鍵性評價指標(見表1)。
在科技金融投入方面,科技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是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其投入經費的多少會對地區自主創新水平產生直接影響;在科技創新活動中,人力資本屬于核心要素,R&D研究人員數量對應為一個地區對科技活動的人力資本投入。在科技金融產出方面,科技成果通過技術市場合同能夠更好地實現市場化和產業化,技術市場合同的成交額能夠有效衡量技術與產業融合程度;發明專利授權量為某地區科技活動成果的直觀體現;而過往文獻中常用高技術產品出口金額衡量地區科技產業化水平。
?。?)數據來源與處理。考慮到科技金融投入與產出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研究中的產出指標均滯后投入指標一期。本文進行宏觀分析所需數據主要來源于2009~2013年中國主要科技指標數據庫,同時為了能夠對我國各個地域特征更加充分掌握,結合區域協同發展戰略(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所劃分的經濟區域,本文將我國劃分為不同區域(見表2)。 3 科技金融融合效率分析
運用DEAP2.1軟件,將3個科技金融產出指標、2個科技金融投入指標代入BCC模型進行測算,立足于投入導向的層面,對2009~2013年期間31個省區市的指標進行計算(因篇幅所限這里不再列出),為方便分析安徽省的科技金融融合效率在全國及其所處經濟區域的水平,本文按照表2對我國區域進行了劃分,結果見表3。
(1)由結果分析可知,東部地區毫無疑問地處于全國的第一梯隊,其中“北上廣”及海南省更是遙遙領先。雖然安徽省在中部六省中效率一直處于領先狀態,但是在2009~2013年安徽省科技金融的綜合效率和規模效率均較低,且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自2012年以來,純技術效率由2009年的0.387到2012年的0.746大幅增長并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后,至2013年安徽省科技金融效率與全國平均水平間差距已逐漸縮小,其中可以看出,純技術效率的大幅提升是安徽省科技金融綜合效率穩步提升的直接推動力。
安徽省科技金融投入與產出的規模收益在2009~2013年逐年降低,即單位產出比逐年下降,所以目前通過增加科技金融投入來促進產出增加,需要承擔更高的成本壓力,缺乏經濟效益。較之安徽省,盡管其他省份的技術發展水平及總投入很低,但其投入規模和結構的合理安排依舊使其規模收益遞增。進一步分析科技金融在投入產出方面的松弛狀況,量化出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的具體情況,結果見表4。
(2)理論上,松弛變量為0時說明有效,一旦為正,則說明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由結果可見,相對于投入冗余,安徽省產出不足的問題更為嚴重,且集中于“Y1高技術產品出口額”“Y3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這2個指標,相對于Y1的產出不足在逐年減少與改善,2011~2013年期間Y3指標的目標值與實際值相差均達到了50%以上;可見,安徽省在科學研究成果方面表現不俗,但是在成果產業化和開拓海外市場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3)進一步結合其他省市及全國平均水平來看,全國普遍存在著Y3指標上的產出不足,說明在開拓海外市場這一方面急需國家政策方面的引導與支持。高新技術產品未能獲得較高的出口率,專利申請數偏低,說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水平較低,無法實現專有技術利潤化,并且說明較之于國際水平,我國的專有技術水平較低,技術向產品轉化后,難以與國際市場環境相適應,缺乏競爭力。
整體而言,安徽省科技與金融在結合方面與“北上廣”等發達地區相距甚遠,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在效率上升的同時不能保證規模收益遞增或者不變的良好態勢,所以未來安徽省科技金融改革的重點在于如何在注重科技研發投入的同時提高純技術效率,使金融投入更加匹配科技研發所處的階段,確保規模效益最大化。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DEA靜態BCC模型,以全國31省市為研究對象,對科技與金融結合實效進行研究分析,進而得出以下結論。
整體而言,安徽地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存在差異,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雖然效率在穩步上升,差距慢慢縮小,但是在2009~2013年期間一直呈現出規模報酬遞減,同時,安徽省在“Y1高技術產品出口額”“Y3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這兩個指標存在在產出不足的問題,目標值與實際值相差甚至達到了50%以上。可見,安徽省在成果產業化和開拓海外市場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從分析中可看出,我國高技術產業普遍存在著高技術產品出口額與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的產出不足,暴露出高技術產業研發與生產脫節的現象,企業將專有技術轉化為高技術產品的能力較弱。一方面,急需國家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利用政策發揮引導與支持作用,注重科技研發投入及如何更好地轉化科技成果,使金融投入能夠匹配科技研發所處的階段,確保實現規模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企業要以市場為導向,并與自身科技實力相結合,使高技術產品的研發符合市場內涵,加強品牌戰略的制定,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向國際市場拓展。
參 考 文 獻
[1]姍娜.科技金融的結合機制與政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
[2]王新龍.我國科技金融結合效率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4.
[3]吳瑩.中國科技金融的體系構建與政策選擇[D].武漢:武漢大學,2010.
[4]曹顥,尤建新,盧銳,等.我國科技金融發展指數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1,19(3):134-140.
[5]鄧天佐,張俊芳.關于我國科技金融發展的幾點思考[J].證券市場導報,2012(12):16-24.
[6]廖傳惠,楊渝南,陳永華.互聯網金融、公共科技金融與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J].科學管理研究,2015,33(2):97-100.
[7]黃瑞芬,杜緒沅.基于DEA方法的我國沿海各省科技金融績效評價[J].金融發展研究,2015(4):35-39.
[8]程瑜,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課題組,賈康.政府投資型科技金融服務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5(7):65-70.
[責任編輯:鄧進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