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普惠金融服務能夠讓小微企業、普通農戶等群體及時的以合理的價格獲取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快速提升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農村是普惠金融的關鍵,以安徽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作為研究對象,對農村金融機構基礎設施建設、農戶及小微企業存金融機構貸款融資、普惠金融產品等方面分析安徽省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普惠金融;農村金融發展;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1.013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推進,普惠金融戰略與農村金融改革進一步深化,對“三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安徽省作為農業大省,普惠金融的發展程度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安徽省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普惠金融發展已呈現出服務主體多元、服務覆蓋面較廣、移動互聯網支付使用率較高等特點,人均持有銀行賬戶數量、銀行網點密度等基礎金融服務水平也快速提升,但是農村普惠金融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普惠金融服務地區和機構發展不均衡,農村金融產品服務仍然不足等。要實現普惠金融的全面發展與建設,這些都是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1 安徽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狀況
1.1 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國務院于1979年批準設立中國農業銀行時,我國農村金融體制就初步形成,1985年在縣級設立農村信用社;從1998年開始,四大國有銀行陸續從農村撤離,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村金融機構的主力軍。根據統計數據可知,2006年安徽省農村合作銀行機構數56個,從業人員數470人;農村信用社3183個,從業人員數25707人。到2016年,安徽省小型農村金融機構數3110個,從業人員數32867人;新型農村機構數248個,從業人員數3557人。其中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新型農村機構包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和小額貸款公司。近年來出現的各類新型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和小額信貸公司等,有效解決了金融機構數量不足、缺乏競爭力以及減少部分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等問題。
1.2 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農村經濟市場的發展,重點發掘農村市場。農村金融市場也發展迅速,安徽省建立了以農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推動了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強了區域協會的服務功能,并且積極發展村鎮銀行等各種形式的農村金融機構。普惠金融產品與服務可以有效解決農民貸款難、融資不足等的問題,極大降低了農村企業昂貴的融資成本。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農村居民的金融消費意識逐步提升,開設賬戶、網上存款、電子支付消費等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得低收入農村居民也同樣享受普惠金融發展帶來的安全與便捷。
1.3 農戶及小微企業金融機構貸款融資情況
近年來,安徽省高度重視農業以及小微企業的經濟發展。在貸款投放方面總額也不斷擴大,對于小微企業的貸款規模也成逐年擴大的趨勢,其中銀行機構在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增長迅速,占各項總貸款比例不斷擴大。2014年安徽省小微企業銀行機構貸款額度比2013年增長了15.9%,貸款余額達7048.74億元,截至2015年9月,小微企業銀行機構的貸款余額就已超過2014年的貸款總額度。
1.4 普惠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升級
截至2016年,安徽省擁有12,000多個金融服務室,具有支付、信貸、現金服務、金融維權和國庫五大功能。農民可享受安全便捷的基本金融服務。安徽省基本實現了地區金融機構的完全覆蓋,金融機構和貧困村“一對一”服務,依托“安徽省“十三五”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完善金融扶貧機制,引導金融資源重點優先配置于優勢企業和重點項目,產生了一些適合區域特色和高效率的扶貧模式。例如,中國農業銀行碭山縣支行推出了新的電商專項貸款產品“電商E農貸”,用于支持直接融資到當地特色的電子商務產業鏈,有利于貧困戶效果好的電商發放貸款。安徽省農業信用擔保公司作為全國首家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是第一家推出“勸耕貸”產品的地方級農業信用擔保公司,采用政府、金融機構和擔保人風險管理和風險分擔模式。貸款銀行和擔保人以2∶8的比例分擔風險,政府在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時,使用“勸耕貸”風險補償和貸款利息補貼。
2 安徽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普惠金融服務地區和機構發展不均衡
安徽省普惠金融服務地區和機構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較為突出,其中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地區的金融資源明顯豐富與集中。而中小企業和低收入弱勢群體難以融資,農村金融仍然是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此外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部分農村區金融基礎設施仍然不足,低收入和貧困人口的金融服務范圍和深度有待加強,“數字鴻溝”問題凸顯。
2.2 普惠金融的發展不能有效對接貧困農村的需要
2014年12月,安徽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革完成,由于安徽省在農村金融市場改革時,金融機構未能合理使用農村資金,導致為“三農”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明顯不足,農村金融機構運作效率也較為低下。
在共享經濟的發展下,農村地區與城鎮地區一樣也需要享受良好的金融服務。安徽是農業大省,農村群體比例很高,農村金融發展對于改善農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許多貧困地區,金融發展并沒有有效地瞄準有效需求,未能對金融服務做出精確努力、精準發力。因此,為了加快消除金融服務的空白點,必須精準對接貧困地區的發展規劃,精準對接特色產業金融服務的需求,以便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夯實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 3 推進安徽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對策
3.1 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覆蓋率
對于如何有效提升村鎮居民的普惠金融消費水平,首先要加強普惠金融服務機構、網點設施的建設,可引導各類型金融機構和金融組織結合自身特點,發揮各自優勢,向鄉鎮延伸服務網點,拓展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廣度和深度,提供多層次全覆蓋的金融服務。此外,農村居民的金融消費意識還非常淡薄,利用銀行、手機支付使用度較低,因此要加強農村居民的金融知識宣傳,有效推廣手機支付、網絡支付等各種新型支付方式,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意識。政府還應重點圍繞健全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建設提出具體的措施。
3.2 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提高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
目前針對農村居民、小微企業、低收入貧困戶等群體的金融服務產品與供給還是有限的,金融服務需求明顯不足。金融機構應加強對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豐富金融產品種類,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金融需求。例如,加大對新業態、新模式、特色產業的金融支持,重點圍繞創新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著力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因此對于解決農民貸款困難、可得性不足的關鍵還是在于創新金融產品,提供能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金融服務以及優質的服務渠道。
3.3 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滿意度
農村金融服務滿意度包括農村居民對于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享受服務過程中的滿足程度。有些偏遠山區由于地理環境限制,金融服務設施建設明顯不足。另外在普惠金融制度建設方面還有待完善。例如,工作人員在對待農村居民辦理相關金融業務是應該更加耐心與和善,并提供必要的業務指導與宣傳,加強完善對于降低金融服務投訴率等提出具體解決措施。對金融意識淡薄的農村居民要進一步加強金融意識教育、宣傳與引導,提高整體金融服務滿意度水平。
3.4 完善金融服務政策支撐體系,保障農村金融環境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和優質的金融環境,是金融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農民、小微企業貸款相對于城鎮大企業而言,風險較高而利潤卻較低,這也是農民、小微企業貸款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因此安徽省應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惠農法律法規,健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農村普惠金融業務要嚴格遵循成本可算、風險可控的原則,通過企業擔保、保險增信,建立地方風險補償基金的風險分擔方式實現多個方面共同保障。
參考文獻
[1]郭艷艷,劉薇.安徽省普惠金融對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安徽16個地級市面板數據[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2):78-81.
[2]何威,楊林娟.甘肅省普惠金融發展現狀與問題[J].河北金融,2018,(08):63-67.
[3]張東強.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2.
[4]梁劍南.我國農村地區普惠金融體系構建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7.
[5]周孟亮.普惠金融與精準扶貧協調的路徑創新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2):149-15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