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普惠金融發展與成果調查報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幾年來,普惠金融作為一種以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的新型金融服務模式,快速地傳播、滲入到中國的街頭巷尾,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讓金融走進、貼近群眾,讓更多人切實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便利。本次調查以青島市為例,通過分析中國農業銀行青島分行、齊魯銀行青島分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在推進普惠金融方面的發展與成就,最終呈現本次調查報告,目的是以小見大,總結青島市普惠金融發展與成果,并在此基礎上發現疏漏或問題,提出合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普惠金融;青島市;發展;成果;問題;對策
  一、九層之臺,起于累土——青島市普惠金融發展概況
  自2016年4月21日青島市市政府召開全市普惠金融工作會議起,普惠金融工作得到逐步實施推進,而普惠金融的落腳點和重點,必然不是在市區,而是在農村。
  據統計,至2018年初,青島市農村地區每萬人擁有銀行網點數量1.4個,擁有ATM機數量5.6臺,擁有POS終端108.8臺,人均持卡超過7張;農村地區接入人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的銀行網點327個,覆蓋比率為98.96%;農村地區村級行政區助農取款服務點覆蓋率達100%,村均擁有2.08個。這些數據意味著青島市惠農、便農、利農的快捷支付通道已搭建成功,反映出青島市的金融機構覆蓋面廣,基層金融設施趨于完善,金融服務高效、便捷、貼心,真正做到了讓偏遠地區的人民少走路,少費力,多受益。
  從大局來看,青島市的普惠金融確實落到了實處,普惠金融網絡的大體框架已經構成,基本達到了“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和提高金融服務滿意度”這三大目標。下面將以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三大實例詳細分析普惠金融的發展與成果。
  二、銀行業普惠金融發展與成果——以中國農業銀行青島分行、齊魯銀行青島分行為例
  普惠金融,惠在農村,惠在微企;作為服務“三農”的金融中堅力量,農業銀行在普惠金融的工作中積極發揮領導作用。中國農業銀行青島分行作為國有四大商業銀行之一,率先推出一系列普惠貸款利率優惠政策。設立4家普惠金融服務專營支行,在全部經營行建立普惠金融業務專職團隊,團隊人數占全行員工總數的10%;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途徑單一的問題,2018年9月,農行青島分行專門舉辦了普惠金融產品推介會,邀請市政府和監管機構10余個部門、70家小微企業以及20余家媒體參加,加強銀政企交流互動,取得了良好效果,普惠貸款投放進度整體加快;截至10月末,普惠貸款比年初增加6.4億元,法人普惠客戶比年初增加212個,增幅達166%。
  在中國農業銀行青島分行的頭羊作用的引導下,青島市各大城市性商業銀行也緊隨其后,加緊落實普惠金融政策。以齊魯銀行青島分行為例,繼2017年5月3日萊西董家山后村助農取款點成功設立后,萊西峴沽助農服務點、平度后滕家助農服務點、平度支行南鎮村助農服務點先后建立,實現了由點輻射向面覆蓋的全面升級,進一步延伸了金融助農惠農服務的枝梢。除此之外,齊魯銀行充分利用登陸新三板的平臺優勢,相繼推出了投聯貸、新三板企業股權質押融資、新三板信用貸等新三板特色金融業務,這些針對中小企業的特色貸款業務,進一步拓寬了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借款渠道,切實解決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普之城鄉,惠之民眾。依附于龐大的各類銀行體系,普惠金融的大體構架已經搭成,堅實牢固的后盾和深遠遒勁的根系使普惠金融的細節化發展免去了后顧之憂。在此基礎上,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之路愈加平坦開闊。
  三、非銀行金融機構普惠金融發展與成果——以小額貸款公司為例
  青島市小額貸款公司自2008年底開始試點以來,全市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從試點之初的3家發展到了目前的50家,注冊資本金從1.9億元達到94.46億元,數量和規模均居全省第一。市內縣級市及周邊區的小額貸款公司數量為32家,遠高于市內四區的18家,說明青島市小額貸款公司切實發揮了惠農惠小、助農助小的積極作用。截至2018年6月,青島市小額貸款公司歷年累計發放貸款已超過700億元,其中600億余元投向“三農”和小微企業,充分彰顯了普惠金融特色。2017年,青島市黃島區民澤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和青島城鄉建設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獲得了“全國優秀小額貸款公司”稱號,這充分彰顯了青島市小貸公司的實力和優異成績。其中,城鄉建設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投資研發的“誠E貸”就是利用“互聯網+”,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客戶可以通過“誠E貸”在線完成申請、審批、放款的全部流程,大大提高了貸款效率。2018年8月16日,山東省首家科技小額貸款公司也在青島開張,這是“科技+金融”的創新融合嘗試,專注解決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青島市的小額貸款公司的普惠金融工作不斷細化,向著越來越精準的方向推動著,可謂“找準癥結把準脈,開對藥方拔‘窮根’”。
  小額貸款公司的蓬勃發展,一方面為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創造了更加有利的融資條件,另一方面產生擠出效應,打壓了不合理甚至是非法的民間借貸活動。毋庸置疑,在青島市,小貸公司正在逐步成長為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等薄弱領域的中流砥柱,與傳統的金融體系相輔相成,有效彌補了傳統金融機構的短板和不足之處。
  四、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青島市普惠金融工作的問題與決策
  在當代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有一個全國性的難題,就是政策性便利與商業性運作的矛盾,這一問題在青島市普惠金融的長期發展中同樣不可小覷。
  金融機構是以營利為目標的金融企業,這一性質決定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和金融的商業性必然產生矛盾。在利益導向下,銀行偏好投放低風險、低利率或高風險、高利率的貸款。大企業和高層收入人群具有更高的貸款收回保障,因此更容易從銀行得到大額、優惠利率貸款;小微企業和低層收入人群(多以農民為主)由于還款來源不穩定,信息不對稱現象較為嚴重,使銀行在放貸時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因此銀行對于該部分群體發放貸款時要求較高的貸款利率。但是普惠金融的目的就是讓基層群眾享受更低的借款成本,對于銀行來說,這是一種高成本低回報的工作。于是如何平衡正常經營利潤和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成為了亟待解決、不可回避的難題。這一難題不解決,普惠金融便是空談,要么有人打著普惠金融的幌子,占著政策的便利牟取暴利;要么普惠金融沒有強大的流動資金支持,難以繼續。   普惠金融的提出主要目的是惠顧難以獲得大型金融機構資金支持的小微企業,而這部分人恰恰又是最需要資金支持的群體;而且大部分網貸平臺100元即可起投,較低的投資門檻又吸引了大量的小投資者的進入。普惠大眾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初衷,與普惠金融不謀而合,這也使得P2P一經問世便快速成為普惠金融的熱門形式。
  青島市普惠金融的突出問題集中于普惠金融的熱門形式——P2P網貸。P2P是高風險高收益的典型代表,其中存在的嚴重的監管不力、信息不對稱問題,讓它在普惠金融之路上極易迷失方向。以青島市P2P產品“開開貸”為例。2016年末至2017年初,陸續有市民反映青島P2P平臺“開開貸”出現了提現困難的問題,至2018年9月仍欠著眾多投資者一年的本金和利息,上千投資人受影響而“開開貸”并未公示債券債務信息。據平臺工作人員回應,一些借款人沒有按期還款,導致公司內部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投資人也就沒辦法按時提現了。這個案例凸顯出P2P借貸形式的明顯問題——借貸信息不對稱、平臺監管不透明促成了較高的信用風險。針對此類問題,青島市金融辦緊跟國家政策,出臺網貸管理辦法,引導P2P回歸普惠金融本質。辦法中明確網貸機構是信息中介而不是信用中介,明確了網絡借貸機構小額分散的經營模式,規定單一自然人、單一法人在一個平臺借款上限分別是20萬元、100萬元,在多個平臺的借款上限分別是100萬元、500萬元,盡管這限制了網貸規模,但在征信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可以降低不良貸款的風險;除此之外,網貸機構客戶資金必須由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第三方存管,針對網貸平臺大量開展類資產證券化業務或私募公募化操作予以限制,可以說關閉了網貸市場中混亂的灰色地帶。
  從目前來看,P2P的監管取得了較大成效,在這基礎上如何引導P2P更好地發揮互聯網優勢進行普惠金融工作,還需相關部門繼續努力。后續工作的關鍵,在于建立健全的征信體系。
  建立健全的征信體系,是降低金融信用風險的治本之策。在“互聯網+金融”的熱潮下,普惠金融通過搭乘這股東風,可以大大提高自身效果和速度,但唯有依靠健全的征信體系才能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普惠金融是一種基于信用的金融模式,而不是扶貧的慈善產品。如果沒有信用體系,金融機構用于普惠金融的資金和服務,便如無人看守的佳肴,人人都想分一杯羹,這便喪失了普惠金融的初心和意義。以普惠的模式促進金融業的長遠發展,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才是普惠金融的最終目的。近年來,青島市著力加強金融征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截至2018年8月20日,全市共59家金融機構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月均查詢量達到20余萬次,信用報告的獎懲應用進一步強化,對失信行為形成有力約束和懲戒。在此基礎上,以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為渠道,助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2018年1月-7月,青島市中小微企業通過平臺實現融資成交額1.6億元。除此之外,青島市為信用良好企業提供通關便利服務,以此鞭策、鼓勵企業提高自身信用建設。同時,青島市大力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對811個行政村開展集中評級授信工作,評定30個信用村,A級以上信用戶7335戶,授信總額14.8億元?!皼]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這些措施的作用下,普惠金融正在“信用”的安全限制內,朝著更加積極陽光的方向發展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3082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