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普惠金融發展中金融科技應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普惠金融客戶具有廣、小、雜等特點,單戶收益低,成本投入高,潛在風險大,是大多數金融機構“抓大放小”的對象。金融科技的應用,為普惠金融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保障,正在顛覆傳統的“二八定律”,為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文章闡述了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的重要意義,分析了普惠金融中金融科技應用情況,并對進一步應用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金融科技;普惠金融;大數據;互聯網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20
  金融科技是金融與科技的融合,將互聯網信息科技應用到金融領域,改造和創新金融產業和服務模式,能夠有效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增強風險管理能力。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廣泛應用的領域之一,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廣覆蓋的顯著優勢,成為發展普惠金融的關鍵。因此,應用金融科技發展普惠金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
  1 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發展的意義
  《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有效延伸了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半徑,將服務范圍擴大到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滿足了客戶融資、投資理財、保險等金融需求,顯著提高了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
  金融機構可在線鏈接廣大的普惠金融客戶,提升獲客質量和效率;實現部分業務環節線上辦理甚至全流程線上辦理,降低了人工成本與作業成本;建立更加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保障資產質量穩定。這樣一來,收益、風險、成本在更高層次達到平衡,普惠金融成為市場自發行為,實現商業可持續發展。
  2 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發展中的應用現狀
  金融科技廣泛應用在普惠金融渠道建設、獲客營銷、產品創新、風險管理等關鍵環節,極大地豐富了普惠金融服務產品和服務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服務渠道、客戶范圍和業務流程,建立了“一高兩低”(即高效率、低風險、低成本)金融服務模式。
  2.1 以互聯網技術拓寬普惠金融服務渠道
  傳統金融機構主要通過物理渠道輻射、市場營銷和廣告宣傳,觸達和獲取客戶,服務覆蓋范圍有限,獲客成本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普惠金融發展,特別是偏遠地區、貧困地區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無法享受金融服務?;ヂ摼W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跨越式地拓寬了普惠金融渠道,網絡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支付寶等電子渠道打破了地理位置、距離、時間限制,通過無所不在的互聯網快速觸達普惠金融客戶,有效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務覆蓋率,突破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與物理渠道相比,互聯網具有用戶和渠道入口的顯著優勢,觸達客戶能力顯著增強,能夠及時把握和引導客戶需求,創造服務場景,實現全面價值發掘和創造。
  2.2 以多元化信息集成實現客戶精準畫像
  對于普惠金融這片“藍海市場”,金融機構非不想,實不能。普惠金融客戶普遍存在“缺信息”、經營欠規范、信息有效性不足、信息搜集成本高等問題,導致客戶甄別難、風險把控難,金融機構對于普惠金融服務缺位,供給不足。金融機構運用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理念,加強內外部數據的互聯與整合,搭建多元化的信息集成平臺,既減少客戶信息采集、調查、驗證等人工操作,又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依托政務信息(稅務、工商、海關、司法等)、支付結算、投融資、風險等各方面數據,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整合分析、交叉驗證各項數據,為普惠金融客戶“畫像”,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立信息更全面、更完整、更真實的信用風險評價模型,全面分析客戶履約能力、信用狀況、交易信息等,批量挖掘目標客戶。
  2.3 以豐富的金融產品改進普惠金融服務
  普惠金融客戶普遍存在“缺信用”問題,缺乏符合傳統金融機構標準的抵質押物,難以獲得擔保機構擔?;虻谌奖WC。從服務成本來看,金融機構多依托物理渠道提供服務,人工干預和人工操作為主,制約了普惠金融發展速度和業務規模。金融科技帶來的低邊際成本和低邊際利潤,使金融機構能夠為普惠金融客戶提供種類更豐富、功能更強大、服務模式更先進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緩解因傳統金融服務成本高、效率低而放棄發展普惠金融的問題。金融科技能夠通過金融機構各類電子渠道,整合企業、企業主、企業主關聯人等相關數據,分析客戶金融需求,構建客戶評價模型,為客戶提供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保險、眾籌、財富管理等各項金融服務。網絡化、自助化、智能化的普惠金融服務既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又快速、便捷地滿足了客戶多元化金融需求,提升了金融服務滿意度。
  2.4 以大數據分析技術強化風險管理
  傳統“望聞問切”的人為經驗式風險管控模式,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還難以從早期識別風險,而風險管控的重點是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理,否則將遺失最佳時機。金融科技給征信行業帶來新的手段和渠道,信用數據時效性更強、來源更加豐富,電商平臺、在線支付、生活居住消費、社交信息等數據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戶的信用狀況。通過采集大量客戶相關數據,建立大數據風險控制模型,深入進行風險分析,能夠及時、準確地識別客戶風險,盡早進行風險提示,采取風險處理措施。
  3 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的若干建議
  未來,金融科技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方面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必將進一步提高普惠金融獲客能力、評價能力、風控能力,降低服務成本,提升客戶體驗,促進普惠金融長足發展。
  3.1 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應用,大幅提高了金融服務水平,快速滿足了普惠金融客戶的基本金融需求。在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的同時,也可能導致對消費者權益的傷害,因此,應高度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政府部門應完善消費者保護法律法規,保障發生糾紛或金融消費者尋求幫助時有法可依;創新監管模式,平衡好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的關系,更有效地針對金融服務商進行監管和干預;加強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和培訓,尤其是加強金融科技應用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金融服務商要加強自身系統建設和行業自律,提高運營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健性,建立順暢的投訴解決機制。
  3.2 搭建普惠金融科技平臺
  目前,金融機構在互聯網獲客、網絡產品創新、大數據控險等方面應用了金融科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議建立面向市場和客戶的普惠金融服務平臺,實現從獲客營銷到貸后管理全流程系統化操作。從登記注冊、納稅、繳納通信費用、繳納交通費用、廣告投放等與客戶密切相關的場景切入,與政府部門及其他第三方機構合作,為普惠金融客戶提供低成本、便捷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從經營客戶到經營數據轉變,不斷豐富服務內容,積累客戶日常經營管理相關數據信息,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挖掘潛在目標客戶,并分析客戶需求,向目標客戶智能化推送客戶需要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引導和創造客戶需求。
  3.3 探索發展智能普惠金融
  智能金融是人工智能與金融服務的深度融合,通過海量數據信息和人工智能計算模型,分析并實時滿足客戶個性化、多樣化金融需求。智能金融能夠提升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全面實現金融服務普惠化,形成智能普惠金融模式。部分金融機構在智能普惠金融方面已進行了初步探索,中國建設銀行創新“小微快貸”金融服務模式,實現獲客、評價、審批、放款全流程系統化,為客戶提供全流程線上自助服務。微眾銀行“微粒貸”采用官方邀請制,在符合當期授信條件的用戶中隨機篩選出白名單用戶進而邀請使用產品。
  參考文獻:
  [1]中國建設銀行,中國經濟信息社.中國普惠金融藍皮書——中國實踐與國際借鑒[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
  [2]貝多廣,李焰.數字普惠金融新時代[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3]祝力,華雯君.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發展中的作用探究[J].現代金融,2017(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7979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