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普惠金融是一項實現社會各階層和群體都能夠享受適當、有效金融服務的重要戰略。發展普惠金融的意義重大而又深遠。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迅速,成效顯著。但是也暴露出許多問題,積聚了許多風險。文章對普惠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能為普惠金融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普惠金融;小額信貸;金融服務
  0 引言
  2005年聯合國推出普惠金融概念后,國際社會開始對其廣泛關注。欠發達國家、地區大力推動普惠金融發展,許多國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近年來我國政府也不斷發文大力推動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旨在讓社會各階層和群體都能夠享受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從而建立有效、全方位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
  在政府大力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中國的普惠金融服務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服務體系,服務覆蓋面達到一定水平,移動互聯網支付得到一定普及。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末,普惠金融貸款余額達到13.39萬億元人民幣。但相較于其龐大的服務對象和資金需求,普惠金融的發展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社會的期望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如何進一步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議題。
  1 我國普惠金融發展中暴露的問題
  1.1 普惠金融頂層設計不到位
  近年來,我國的國家層面對普惠金融的發展高度重視,出臺了很多相關的政策文件來推動其發展。這些文件在宏觀層面上對普惠金融的發展進行了規劃,但是沒有進行細化,對普惠金融沒有一個系統性的布局,從而導致金融機構在發展普惠金融時缺乏主觀能動性。
  另外,在普惠金融基礎設施方面頂層設計也存在問題。首先,普惠金融相關的法律體系沒有健全,導致普惠金融的發展缺乏清晰的法律規范。其次,普惠金融信用體系建設緩慢,由于普惠金融服務對象比較特殊,導致普惠金融信用體系建設困難重重。最后,普惠金融的監管政策不健全,導致普惠金融監管的缺失。
  1.2 對普惠金融認識不到位
  無論是普惠金融服務的提供者還是消費者都存在對普惠金融認識不到位的情況。部分普惠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對普惠金融存在誤解,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扶貧”,要不就是忽視了風險問題,降低信貸標準,盲目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要不就是感覺風險過大,不愿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使得普惠金融的發展受阻。
  同時,由于普惠金融服務的消費者是弱勢群體,這類人群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對金融不甚了解。他們很容易在對普惠金融提供的產品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只看到了高額回報卻忽略了風險問題,結果與服務提供者產生糾紛。還有一些不法機構利用消費者金融知識的貧乏,假借普惠金融的名義,做一些詐騙的違法行為,產生非常不好的社會影響,從而制約普惠金融發展。
  1.3 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以商業銀行為主、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多元化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但是由于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大型金融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高端客戶,對普惠金融發展缺乏重視,導致普惠金融進展很慢。而以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雖然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村金融、小微金融,但是其自身實力不足、技術相對落后,導致其服務不夠深入、覆蓋面不廣。政策性金融機構則大多數是靠財政撥款,缺乏商業可持續性,無法保障普惠金融的持續發展。
  1.4 普惠金融風險控制體系不健全
  普惠金融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具有高風險的特性。普惠金融除了要面臨著信用風險、利率風險、運營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家風險等傳統風險之外,還要面臨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技術風險、法律風險、信息安全風險、資金挪用風險、洗錢和套現風險。[1]普惠金融更需要建立健全的風險控制體系。
  而目前我國的普惠金融沒有建立起安全有效的風險防范體系,在風險控制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普惠金融消費者主要是長尾群體,信息收集難度大,導致其風險控制的難度非常大、調查成本非常高,傳統的風險控制方法根本不能適應普惠金融的風險控制。[2]因此許多金融機構罔顧風險,導致大量風險積聚。
  1.5 普惠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不足、融資成本高
  目前普惠金融服務的提供者雖然推出許多普惠金融產品,但是大多數產品設計存在許多問題,在貸款金額、貸款期限、擔保方式等方面設計呆板,同質性強,缺乏創新,尤其是利率方面普遍較高。普惠金融消費者來源廣泛,需求也不一而足,這些產品往往根本不能滿足其需求。而且,大量普惠金融產品消費者缺乏對產品的鑒別能力,監管部門對產品的監管不到位,導致普惠金融產品的市場混亂,普惠金融的風險加大。再加上目前大多數普惠金融產品的融資成本都在15%~20%左右,雖然要比高利貸低,但是卻遠遠高于銀行的貸款利率。這無疑對普惠金融產品的推廣、普惠服務的提供都帶來不利影響。
  2 促進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對策建議
  2.1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普惠金融的發展應該是以市場為主導,但是也離不開政府的規劃與引導。我國政府應該進一步細致規劃普惠金融的發展,在統籌規劃、均衡布局、組織協調、政策扶持等方面做出系統性的布局,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體系,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使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有機統一。
  在普惠金融基礎設施方面,首先要加快普惠金融相關法律體系建設的步伐,積極出臺普惠金融法律法規,對普惠金融的發展進行規范的同時為其保駕護航。其次,加快普惠金融信用體系和信用平臺建設,積極結合金融科技,擴大現有信用體系的覆蓋面,緩解普惠金融發展中遇到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最后,加強監管,完善普惠金融監管工具箱,及時打擊不法行為,糾正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2.2 提高認識,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和保護   一方面,對普惠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加強培訓、提高認識,使其清楚認識到普惠金融不是“扶貧”。普惠金融雖然是針對弱勢群體的一種金融模式,但業務面非常廣、資金需求非常大,是一片業務“藍?!?,等待普惠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大力開拓。同時發展普惠金融時不能罔顧風險,不能盲目推進,應遵循市場規則積極推進。
  另一方面,要完善消費者教育保護體系。普惠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應借助互聯網、微博、微信、宣傳冊、宣傳流動車等工具積極進行金融知識掃盲,普及金融知識,使普惠金融消費者能夠理性地運用金融工具來享受金融服務。同時,政府應制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政策,發生金融消費糾紛時妥善處理,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如此,方能營造出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更好地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
  2.3 健全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國家應加快現有傳統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改革轉型,積極引導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大型金融機構繼續支持普惠金融的發展,擴大其在普惠金融市場的滲透率和覆蓋面,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國家應在現有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基礎上,學習格萊珉銀行的經驗,通過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導各類資本進入普惠金融市場,成立專門的普惠金融機構,以此增強直接服務普惠金融消費者的力度。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職能和能力也要進一步拓展和加強,全面扶持普惠金融的發展。
  2.4 借助金融科技,健全普惠金融風險控制體系
  隨著普惠金融的高速發展,潛在的金融風險也正在不斷積聚。目前大部分普惠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對風險的防控仍然采用傳統的風險控制體系,這已完全不能滿足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需要。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現代化的普惠金融發展體系,在風險防控時我國也應該借助金融科技的特征將其合理地運用到普惠金融的風險防控中去,建立一套與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相匹配的普惠金融風險控制體系。普惠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應該積極主動將大數據等金融科技運用到普惠金融業務的貸前、貸中、貸后每個環節中,提高自身的金融風險分析和評估水平,完善風險控制模型,準確識別、預警、防控普惠金融風險。而各級政府也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推動普惠金融數字化的進程。
  2.5 降低融資成本,推出產品定制化服務
  普惠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應該根據消費者金融需求多樣性的特點,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結合金融科技,為消費者提供定制化服務。普惠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可以根據消費者不同的金融服務需求,結合消費者自身的情況,在貸款金額、貸款期限、貸款利率、擔保方式方面進行合理設計,為其提供優質的普惠金融服務。在普惠金融產品創新時,尤其要注意擔保方式創新,不能僅僅局限于不動產抵押擔保,要積極嘗試保險基金擔保、互助聯保、再保險擔保等擔保方式。產品貸款利率設計時要走保本微利之路。普惠金融應該是以低成本、廣覆蓋、易獲得、可持續的方式向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普惠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應該在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中找到平衡點,切實為普惠金融消費者提供“普惠”的金融服務。
  3 結語
  普惠金融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社會的均衡發展都有著非常重大而又深遠的意義。普惠金融發展中必然會面臨一系列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結合我國的國情,積極探索、主動創新。相信在政府、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一定能夠構建一個健康、規范、有序、充分競爭的普惠金融市場,從而實現和諧金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科.普惠金融的風險評估及風險防范研究[J].上海金融,2017,(10):91-95.
  [2]陸岷峰,徐博歡.普惠金融:發展現狀、風險特征與管理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9,(3):73-79.
  [3]歐陽佳俊,羅荷花.普惠金融發展的國際經驗借鑒及啟示[J].商業經濟,2019,(1):156-15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7499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