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互聯網金融視角下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農村金融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是實現普惠金融的關鍵所在。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實踐為破解普惠金融發展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在對安慶市農村地區展開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系統梳理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優化建議。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農村金融
  中圖分類號: F23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3.043
   1 引言
  “普惠金融”由聯合國在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提出,旨在將弱勢群體納入正規金融體系,使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獲得金融支持,其要求包括覆蓋的全面性、服務的公平性、參與的廣泛性以及發展的可持續性。農村金融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是實現普惠金融的關鍵所在。而互聯網金融以其信息優勢、成本優勢、高效率、普惠性彌補了傳統金融旳不足,第三方支付、P2P 網絡借貸、眾籌等互聯網金融創新實踐模式迅猛發展,驅動傳統的金融行業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與轉型。安慶市長期以農業作為產業基礎,高度重視深化農村普惠金融,進程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面臨許多難題亟待解決。對其互聯網金融視角下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問題展開相應研究,有利于優化農村金融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也為實現農村普惠金融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依據。
   2 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金融服務落后
  農業和農村經濟天生帶有弱質性,收益水平較低且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差,再加上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阻礙,造成金融機構服務農村的成本收益不對稱。普惠金融的普惠性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逐利避險性在理念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導致金融機構缺乏深耕農村市場的動力,農村金融服務遠遠落后。
  安慶市農村金融機構表現得較為保守,仍以傳統的存貸款和結算業務為主,而其他需求日益增長的如理財、農業保險等金融服務可選擇的范圍十分有限,很難滿足各種差異化的需求。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又集中在發展較好的縣城里,安慶市鄉鎮級別的農村地區缺少能夠滿足其金融需求的營業網點。在市場化背景下,許多農村金融機構逐漸遠離農村,支農、扶農的功能削弱,脫農傾向愈加明顯。
   2.2 農村征信體系還需完善
  農村信用環境目前整體偏低,一方面,是由于農村地區經濟形態的分散化,收集征信數據的成本更高,信息不對稱問題更為明顯;另外一方面,則是由人們的傳統觀念所導致,信用意識普遍匱乏,很多人都不重視按時還貸,而且即使有金融機構在當地進行征信,也極少有農民愿意配合。
  我國主要是依靠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征信系統尚未覆蓋到全國,互聯網金融征信資料尤其匱乏。農戶較少參與到金融業務或是進行互聯網操作,使得收集農村信用資料變得更為困難。安慶市只有一部分農民建立了信用檔案,其中很多也是不完整的。同時,征集的信用數據過于狹窄,難以準確反映征信對象的真實信用狀況。資金借貸額度的界定依賴于對信用級別的評估,而信息資源難以統一和共享,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農村尤為突出,增加了引發逆向選擇的風險,導致農村金融機構不愿放貸,資金的供求匹配受阻,嚴重阻礙著普惠金融的推進。
   2.3 監管體系不健全
  互聯網金融屬于新興產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一個與之兼容的監管體系。
  一是法律法規不健全,缺少詳細的準入門檻與行業規范等法律約束,導致互聯網金融行業亂象頻生,許多互聯網金融產品合法或非法的界限模糊,既有普惠產品被劃到非法領域,又有違規業務鉆法律漏洞,嚴重破壞了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
  二是監管主體不明,農村互聯網金融行業混業經營特征明顯,在現行的監管體制下很容易產生缺位和錯位的混亂狀況,存在許多監管空白與漏洞。
  三是金融監管方式落后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要求相匹配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等能夠及時跟上步伐。然而許多時候監管機構仍沿襲傳統金融方式,思維方式固定,缺少具有適應性和變化性的監管手段。
   2.4 農民缺少對互聯網金融的認知
  一方面,大多數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金融基礎知識薄弱,對于金融業務缺乏了解,更不用提新興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接受程度自然較低;另一方面,互聯網的虛擬性疊加金融業務的虛擬性,頻發的欺詐問題讓人們更難信任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產生抵觸心理,更愿意選擇熟悉的傳統金融機構來辦理業務。農民沒有切實感受到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巨大益處,嚴重限制了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覆蓋面和普及度,不利于農村普惠金融的實現。
   3 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的對策建議
  互聯網金融可以滲透到傳統金融以往很難參與的服務中去,在提升運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拓寬融資渠道、降低服務門檻、完善風險分擔機制等方面都大有可為,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極大地提升了金融可得性,破除金融排斥。在不斷變革的互聯網時代,企業可以用比以往更低的成本服務位于正態分布曲線的“尾部”人群,其收益甚至可以超過服務核心客戶,凸顯了長尾效應,對傳統的金融業態和格局產生了顛覆性影響。必須充分發揮互聯網農村金融的優勢,增加農村金融資源的供給。
   3.1 推動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協同創新
  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不斷迅速革新可以極大地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而傳統商業銀行奠定了市場基礎,在維護客戶關系等一系列運作上具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兩者各有其獨特的優勢,但是僅靠一方的力量均無法充分滿足農戶的金融需求。因此,可以推動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機構良性互動,多層次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協同創新,錯位競爭,增強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共同更好地服務農村市場。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依舊是金融,其核心不在于技術,而在于人。應該針對掌握用戶多層次、個性化的需求特點,創新驅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差異化,以客戶為中心,不斷在產品研發、服務優化、營銷升級等方面尋求突破。加大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加農村金融網點。優化布局,布設金融便利點,如在村里的小賣鋪等場所增設 ATM機,便捷農民們的日常業務。
   3.2 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首先,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逐步建成覆蓋全國的、公開統一的征信體系,并把互聯網金融納入到全國的信用體系中,減輕信息不對稱程度。
  其次,轉變信用評級方式,構建多邊信用評價模型,解決農村征信數據難以獲取的難題。依托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征信數據不再是單一的歷史信貸信息,對電商平臺交易信息、社交網絡聊天記錄、通話記錄、資金流等信息進行充分挖掘后都可以作為授信的評斷依據。
  最后,完善信用約束機制,促進信用資源共享,提高失信行為的違約成本,改善農村信用環境。
   3.3 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明確監管主體以及職責,出臺并完善農村互聯網金融監管和法律,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提高相應的制度規范和保障措施,營造安全的互聯網金融運行環境。建立農村互聯網金融評級制度,劃分業務經營主體的信用等級,并及時清除安全隱患。建立金融平臺信息披露規范,倒逼金融機構保證提供真實、規范、專業和及時的信息,同時充分利用第三方和社會的監督作用,拓寬監督渠道,加強金融行業自律和風險防控。清楚界定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法律范圍,打擊互聯網金融違法犯罪,保護互聯網金融的合法地位,保障普惠金融的持續發展。
  相關監管部門必須明確,農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屬于新興事物,仍然處在初始階段,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野蠻發展,也不能一味追求安全而抑制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空間。應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既要加強監管,又要提供寬松的環境,在支持與規范、培育與防控之間靈活尋找平衡點,進行創新監管。
   3.4 在農村加強互聯網金融知識宣傳教育
  為使人們切實享受到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好處,應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絡在線課程、公益講座等各種途徑加強宣傳,并組織農民參加相關培訓活動,學習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及互聯網金融知識,增強農村居民對互聯網金融的認知度,激發并滿足農民獲得金融支持的愿望。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提高,增強其金融產品能力和金融風險防范能力,引導人們根據自身的需要和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身的金融服務,使互聯網金融真正走進百姓生活。
   參考文獻
  [1] 袁孟雪. “互聯網+”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2017.
  [2]殷芳菲. 基于互聯網金融視角下的普惠金融發展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財經大學,2017.
  [3]岳喜優.互聯網金融支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探討[J].河北金融,2018,(10):69-7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25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