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金融科技發展模式的風險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近年來,金融科技的概念被廣泛的提及。但是金融科技的迭代與賦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金融科技的發展尚屬初期,平臺過早或過度的將其運用在金融的核心部分將會引發潛在的金融風險。金融行為具有難預測、難計量的特征,且更加難以監管的。難點在于,在行為沒有造成結果之前,很難判斷金融行為是好的、是壞的,也很難說是違規的還是合法,尤其是金融科技的發展,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等一系列技術的加入,讓金融更加的復雜。本文將對金融科技發展可能導致的風險進行研究。
  【關鍵詞】金融科技 風險 發展
  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創造出新的業務模式、應用以及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的服務方式造成重大影響。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與迭代,科技手段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到金融領域。與此同時,通過科技賦能,金融領域也出現了不少以大數據風控、人臉識別、精準獲客、智能語音催收等為主的新業務模式。在目前看來,幾乎在金融業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金融科技”的身影。
  以消費金融為例,目前金融科技已經在消費金融領域進行了廣泛的應用,如精準獲客、貸前審核、貸中審批、貸后管理、催收等。在貸前審核、貸中審批方面,平臺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賦能摒棄了傳統金融機構線下審核的繁瑣環節,實現了純線上審核、風險定價的機制,這不僅提高了審核效率也節省了人員成本。同時,用戶通過提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郵箱等資料,實現了“分秒級”線上信貸,獲得了更好的體驗。在貸后管理方面,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握消費者對產品的使用情況、滿意度、適用人群等,從而令企業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對決策進行調整,減少了企業因決策失誤而帶來的損失,規避了許多決策誤區和風險。在智能催收方面,模型通過學習海量的真實語音,建立智能語音催收模式,通過流程和策略配置,訓練智能催收機器人與客戶開展實時、連續而良好的“人機對話”,從而達到接近人工語音催收的實踐效果,極大的節省了人員成本。隨著獲客、風控、催收等消費金融的各個流程被科技技術所替代,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傳統金融流程被金融科技所重塑。
  金融行為具有難預測、難計量的特征,且更加難以監管的。難點在于,在行為沒有造成結果之前,很難判斷金融行為是好的、是壞的,也很難說是違規的還是合法,尤其是金融科技的發展,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等一系列技術的加入,讓金融更加的復雜。目前來看,金融科技帶來的風險有以下幾種類型:
 ?。ㄒ唬┓莻鹘y金融業態組織創新帶來的風險。近年來金融科技逐漸成為地方非傳統金融業態組織創新的重要載體,出現了P2P網貸、股權眾籌和區域性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等多種互聯網金融組織形式,對民間資金形成了巨大吸引,也造成了一些金融亂象,線上非法集資屢禁不止、股權眾籌跑路頻發、區域性金融資產交易中心亂批亂設。金融科技發展帶來的地方金融風險逐漸凸顯??v向上向監管相對薄弱的省級以下區域傾斜,橫向上向監管競次形成的監管洼地集聚,不僅增大了地方防范金融風險的壓力,也擾亂了金融科技的行業秩序,最終將會制約整個行業的發展。
  金融科技在非傳統金融業態的應用面臨監管缺位。金融科技的發展及其在非傳統金融業態中的廣泛應用為地方政府通過金融創新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而我國針對金融科技相關的金融監管體系尚不健全,沒有獨立適用的法律體系與監管規則。特別對金融科技在非傳統金融業態中的應用,相應的監管規則多為摩擦性、適應性地,大多是在傳統金融監管體系上衍生形成,使得監管的各個環節鏈接不夠緊密,容易形成重準入,輕監管的局面,導致大量金融科技在非傳統金融領域的應用面臨監管缺位。
  (二)金融科技發展使得地方風險處置責任難以壓實。隨著金融科技在地方非傳統金融業態中的廣泛應用,很多線下業務轉移至線上,創新了P2P網絡借貸、股權眾籌等互聯網金融產品。去實體化經營和依托于互聯網的銷售渠道使得機構擺脫了對物理網點的依賴,雖然設立于某一地區,但是經營卻是在全國范圍,具有收益本地化、風險外部化的特性,地方的風險處置責任難以壓實。
  (三)金融消費者保護不足。地方金融辦同時兼具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職能,當二者沖突時,有可能從金融機構審慎角度出發忽視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在金融科技時代,隨著移動支付和互聯網平臺的應用,金融消費者的普及程度更高、范圍更廣、但投資的準入門檻卻更低,忽視行為監管對金融消費者造成的損失會更大。
 ?。ㄋ模┙鹑陲L險的集中性與爆發性。與傳統金融不同,金融科技具有數據高度集中的特點,一旦金融風險在短時間內突然爆發,進行化解的難度巨大。同時其擴散面積和補救成本也隨著數據密集程度而增加。此外,數據的高度集中也增加了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
  在監管方面,平臺運用金融科技手段讓資金的供求兩端的交易支付線上化,導致金融業務失去了時間和地理限制,交易對象模糊、交易不透明,極大的增加了監管難度。
  為應對以上風險,應該采取如下措施進行風險防范:
  (一)完善地方金融監管的協調機制,包括央地監管體系的協調、地方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以及金融科技監管與傳統金融監管之間的協調。
  (二)明確地方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職責分工與定位,特別是在金融科技廣泛應用的非傳統金融業態的分工與定位,防止監管重疊與監管空白。
  (三)壓實地方金融辦的責任,強化對金融科技應用帶來的金融風險的監管和處置,防止收益本地化,風險外部化的傾向。
 ?。ㄋ模┮罁鹑诳萍及l展的特征加強行為監管,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利益。
  (五)充實基層監管力量,提升地方金融監管能力。
 ?。┘訌姳O管科技在地方金融監管中的應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監管科技識別風險隱患并及時采取措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721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