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生網絡道德教化的調研與實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發展,須從人自身出發來建構網絡美德,有效解決中學生網絡失德問題。教化論就是這樣一種從涵厚人的內在精神空間開始,尋求內在的品德塑造向度的重要思路。網絡道德教化的宗旨在于對人的精神空間進行全面涵通,使得精神空間從個別性狀態擴展提升為普遍性狀態,使人成為在網絡信息技術上解放了的人,從而實現全新的網絡道德品質。從我校初二年級抽取兩個平行班進行問卷調查,分析農村初中生網絡道德的現狀及原因。農村初中生網絡道德教化的實驗措施是開展網絡閱讀、美德閱讀、傳統文化經典閱讀及學生自主教化活動。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 網絡道德 道德教化 問卷調查 實驗措施
一、農村初中生的特點
本文將“農村初中生”界定為:農村戶籍、幼兒園及小學在鄉村學校就讀、初中在城鎮學校即在我校就讀。近年來教育信息化普及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絕大多數縣鄉初中學校的網絡信息技術設備設施得到完善,基本上實現了覆蓋校園無線網絡,配備教師辦公室電腦,學生教室安裝多媒體投影儀甚至觸摸式一體機。總體上看,農村初中生的網絡學習經歷和網絡教育水平在不斷提升。
網絡新興媒體不僅是學習、生活、交友的新載體,也是傳播有害信息的新渠道。初中生的年齡段為12歲至16歲,具有好奇心強、自控力差、辨別能力弱的特點,無法獨自過濾、甄別網絡信息的真偽和善惡,無法很好把握網絡中的道德準則。
如何有效塑造農村初中生優良的網絡品德,實現網絡美德?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向高新縱深方向迅猛發展,還必須從人自身出發來建構網絡美德,只有融通、夯實了人的內在心靈和精神空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網絡失德問題。教化哲學就是這樣一種從呵護人的內在精神世界開始,尋求內在的品德塑造思路的既久遠又可創新的重要理論。
二、塑造農村初中生網絡品德的教化論思路
關于教化理論,西方自古希臘以來、我國自先秦儒家以來就有豐富的教化論思想?!敖袒钡谋緛砗x是指“上施下效、使能從事、轉化、使之成為”。在教育哲學領域,“教化”是一個專有哲學理論,教化的過程就是潛移默化的施教、影響、轉化、涵養、滋潤,使人的心靈品質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化育生成,對人的精神空間進行全面塑造和涵厚融通,就是人的內在精神品質的塑造、成型、穩定的過程;教化的結果是使人的內在精神得到整體生長,從片面、狹隘、偏私、本能的個別性狀態擴展涵厚、提高升華至完滿、協調、合宜、機敏的普遍性狀態;教化的評價標準在于看人是否成為“人”,是否成為自由和諧可持續全面發展且又有獨立思想和獨立個性的人。正如詹世友教授所作的分析:“‘教化’也指個人的心靈情感受到了某些有倫理關切的道德規范和價值理念的引導和塑造,漸滋浸漬,潛移默化,性與習成,即獲得了教化?!?
網絡教化和道德教化是信息技術時代的兩種實踐性教化。網絡道德教化的宗旨在于對人的精神空間進行整體涵養、夯實和提升,使人從個別性狀態向普遍性狀態擴展,使人成為在網絡技術上和網絡環境下解放了的人,從而實現全新的精神品格和網絡道德品質。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認識的堆集……誰要是把自己單純地局限在學習和認識上,即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倍袒摼褪且B、擴展人的精神空間,潛移默化地培育精神品質和道德德性。顯然,教化論的道德教育思路可用于指導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工作。
塑造農村初中生的網絡品德,應以道德教化、網絡教化為主,輔以人文教化、精神教化等各種實踐性教化。通過整體教化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將自己的精神情操和內在氣質從個別性的片面自私狀態擴展提升至普遍性的適宜狀態;可以涵養學生的理智能力、情感氣質和欲望趨向,使知、情、意相互融合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可以融厚學生的道德品質、慎獨品格、審美情操,從而擴展、夯實、融通他們的心胸,善化和美化他們的心靈品質,優化他們的生活態度和生存向度,提升他們的精神品格與生命質量。
三、農村初中生網絡道德表現的調查問卷
本調查問卷共有18個問題,涉及4個主題(“網絡觀”、“網癮”、“網絡欺騙”、“網絡暴力”)。從我校初二年級抽取兩個平行班即初二1班和初二2班,給兩個班的所有農村生發放調查問卷,實驗組初二1班發放22份,對照組初二2班發放26份,回收48份。
四、問卷調查的數據統計與原因分析
第1、2、3問要求學生客觀回答個人信息。
第4問調查網絡觀。初二2班有5人選擇A,占到20%,其中4人為女生。而選擇B項的有5人,占到20%。初二1班則沒有人選擇A,選擇B的有8位,選擇C的有14位。顯然,對照組初二2班在網絡觀上要略勝一籌。并且,在初二2班中選擇A項的5人中有4位女生,選擇B項的5人中有4位男生。這體現出女生對于網絡技術的了解偏少,男生則更容易受到網絡的引誘。
第5問通過上網時間的詢問調查網癮的程度。在初二2班26位同學中僅有1位同學選擇2-6小時,在初二1班的22位同學中也僅有2位選擇2-6小時。這主要是因為同學主要來自農村,并且中學學習任務逐漸加重,能夠接觸網絡的機會比較少。
第6、7問調查的是使用網絡的目的。初二2班在第6問中15位選擇了A,選擇B的占到了18位,選擇C的有4位且其中3位是男同學,這說明該班同學使用網絡的目的是比較健康的,女同學使用網絡的習慣總體比男同學好。第7問中,選擇A的同學占大多數,有15人,選擇C項的有8人。對于初二1班,選擇A的有13人,選擇B的有8人,僅有1位男同學選擇C。相對初二2班來說,1班使用網絡目的上要更加優秀一些。第7問中,選擇A的有12位,選擇B的有7位,選擇C的有3人。
第8、9、10問的主題是網絡欺騙,通過學生如何看待網友來反映。初二2班的情況,第8問中,選擇A項占大多數,15人;選擇B項有7人,占25%。初二1班中,選擇A的12人,選擇B項有7人。這反映出大多數同學對待網友的觀念是正常的。第9問中,兩班均沒有人選擇A。顯然,由于安全知識教育非常到位,所有的同學都不會選擇去見網友。第10問,選擇C的占大多數,2班有20人,1班有18人。這同第9問的情況差不多。 第12、13、14問的主題是網絡暴力。第11問中,兩班選擇A項的都是僅有1人,這說明大家對網絡信息還是有一定的辨別能力的。第12問該項沒有同學選擇B。第13問,初二2班26人中,有24人選擇A,剩下2人同時選擇了BC,初二1班有18人選擇A,4人選擇B。兩個班選擇BC的都是男生,說明男同學在網絡素質方面的表現相對是更差的。第14問,所有同學均選擇ABC。
第15問本意是測試學生對網絡道德的了解程度,但是由于問題難以設置,得到的有效數據非常有限。初二2班選擇A項的居多,有19人。根據實際觀察來看,似乎同學們并沒有什么太多的機會去上網,對于道德要求的了解可能會比較膚淺。這一點需要加強針對性的教育。
第16、17、18問對調查顯示的家庭情況,這3問由于問題設置比較合理,可信度較高,效果也比較明顯。初二2班中,父母都在當地的有7人,并且這7人的回答都體現出較高的道德水平。例如第4問中選擇C的高達5人,第12問中選擇A的也有5人。相比之下,初二1班父母都在當地的同學,回答體現出的道德水平也更加優秀。這一定程度上說明網絡道德是基于傳統道德,而傳統道德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主導,所以,家庭教育完整的同學,網絡道德水平也會顯得更高。
五、農村初中生網絡道德教化的實驗
(1)第一條實驗措施是開展網絡閱讀、美德閱讀、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等教化活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挑出一些經典倫理學名著給學生閱讀,如《四書章句集注》(朱熹撰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版)、《中國倫理學名著導讀》(陳少峰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版)以及我校的校本選修教材《語文拓展》(張昌祥編寫2014年8月成書)等,閱讀活動以學生自學和小組討論為主。傳統倫理思想是現代道德的基礎,通過對傳統經典的閱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打下堅實的基本道德基礎,使得學生在閱讀中受到美德熏陶。由于現在中學生的名著閱讀主要以故事類為主,關于倫理學的經典可以很好地拓展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語文理解能力和思維辨析能力等綜合素養,一舉多得。
(2)第二條實驗措施是引導學生自主教化。引導和鼓勵實驗組的同學們,進行相互檢查、相互督促、相互提醒、相互鼓勵、相互幫助,抵御不良誘惑,修正不良行為,形成良好習慣。學生與學生之間處于平等地位,這種監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意識,而老師對學生的監管往往夾雜權威強迫因素。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帶動,能夠起到比老師監管更好的效果,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9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