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詩的教化思想及其對經典教學的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朱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又兼詩人身份,他的詩歌創作中多帶有儒家義理精思的表達。朱熹一生多從事學術交流與教育活動實踐,在他以這些活動為中心創作的詩歌中,可見他對性情中和、情通理得、盡性成德等儒家傳統教化哲學思想的表達。
關鍵詞:朱熹;理學詩;詩教;傳統經典文化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哲學家、詩人。朱熹留下了諸多富有哲理意趣的詩歌,并由其理學詩歌表達了他對人“性”與“情”這一關系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通過人與自然的感懷闡發詩性文思,并實現教化作用等觀點。
一、 朱熹詩的教化哲學思想
(一) 會講詩中的教化哲學
朱張會講與鵝湖之會是南宋儒學學派學術研究上的兩件重要事件,作為兩次會講的主要參與者朱熹,不僅在會講上就儒家傳統教化哲學觀點與張栻、二陸兄弟進行了交流與辯論,其形式還包含了以詩喻理,和詩切磋,朱熹更是與張栻在岳麓講學、游歷南岳之余寫下了百十首山水、詠物酬唱詩,編成《南岳酬唱集》。乾道三年(1167)時任岳麓書院山長的張栻邀請朱熹來書院講學,并進行了朱張會講,此次會講開岳麓書院自由講學之風,楚南理學學術研究之盛。朱張會講與游興結束時,張栻作《詩送元晦尊兄》,朱熹作《二詩奉酬敬夫贈言并以為別》回贈,這幾首詩不僅表達了朱張二人的惜別之情,也對此次會講內容、學術交鋒的結果進行了總結。
張栻詩中“遺經得紬繹,心事兩綢繆;超然會太極,眼底無全?!眱删溲远藭v對經典進行條分縷析、抽絲剝繭地闡釋,就中和太極學說進行討論。“妙質貴強矯,精微更窮搜;毫厘有弗察,體用豈周流”兩句強調美好的品質需要通過矯正引導至正,精深微妙的理思需要格物窮盡搜尋感應的功夫,毫厘之別都需要切己體察,親身感受。性情體用如陰陽之氣周流,由性感通外物表現為情,而情思的感發則反饋于性,正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性情之感發、變化具有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特點。朱熹第二首詩言自己曾抱有與張栻分明對立的觀點,與張栻共同討論中和太極、萬物本原等觀點學說。“惟應酬酢處,特達見本根。萬化自此流,千圣同茲源?!背牾√幖磻锾幨碌幕顒樱锤型w會,本根即“性”,特達即特盡窮達之處。酬酢處,物我感應盡性窮理則見本根,就是于已發之情見未發之性,而這又是張栻湖湘學派的中和說觀點。世間萬物都由天命天性根本處來,而人性也是同根同源。
?。ǘ?書院詩中的教化哲學
朱熹作為理學家,不僅自己著書立說,鉆研學術,更是將發揚儒學、教化學子作為自己終生的教育實踐活動,其中尤其以興修書院,聚徒講學,定期舉行講會為著名。四大書院中的岳麓書院曾多次得到朱熹光臨,并在張栻去世后,正是由朱熹主持恢復岳麓書院的教學活動;白鹿洞書院則更是由朱熹親自上書恢復,并由朱熹寫下了《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為天下書院建制的藍本。后朱熹建立武夷精舍,留下大量山水詩、卜居詩。在興修書院的過程中,朱熹也留下很多紀念詩篇,用來表達對學子的諄諄教導之意和他自己對于求學問道的追求之心。淳熙六年(1179),此時朱熹已上書請求復洞,并乞洞主一職,在白鹿洞寫下了《尋白鹿洞故址,愛其幽邃,議復興建,感嘆有作》一詩。其中:“博約感明恩,涵濡熙泰和。”以“博約”的教人之法與“涵濡”的學習方法闡明教學活動應有的師生相諧的景象。博約即教人由博覽感通的方法,興發本性,后歸于一。涵濡即朱子讀書法的虛心涵泳,反復咀嚼,用心體察。朱熹要求白鹿洞師生心無外物,一心只在教與學,求學問道,安于環境,以待盡性成德。
朱熹個人十分推崇學術交流,曾邀請陸九淵來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陸九淵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為題進行講學,講會活動成為南宋書院理學家交流學術思想的重要平臺,也激發了學子不固守一家之言、敢于質疑的精神。朱熹在《白鹿講會次卜丈韻》詩中談到了此次講會的感觸。頸聯“青云白石聊同趣,霽月光風更別傳”引“青云白石”和“霽月光風”兩典,用劉渙和周敦頤代指講會所邀請的儒學大家和講會的學術盛況。劉渙(1000—1080),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與歐陽修同榜進士?;实v初年為潁上令,以事忤上官,自請歸,遂以屯田員外郎致仕,居廬山雙澗,自號西澗居士。歐陽修作《廬山高贈劉中允歸南康》,其中一句“寵榮聲利不可已茍曲兮,自非青云白石有深趣,其氣兀硉何由降?”劉渙為人安于貧困,超然自得。周敦頤(1017-1073),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著名理學家,世稱濂溪先生。黃庭堅稱其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此句也表達了朱熹希望白鹿洞講會能讓師生以劉渙和周敦頤為自己德行和學術的榜樣,安于清貧,樂于學術,心無外物,修身盡性。尾聯“珍重個中無限樂,昔郎莫苦羨騰騫”表達了朱熹對白鹿洞學子的殷切盼望,希望學子珍惜書院講會的機會,能夠樂學,不比羨慕別人,安于自己的道,以道修己,盡性成德。
二、
朱熹詩學觀念對當今經典教學的啟示
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痹谥祆淇磥?,人的本性為靜,而人的感情為動,人性感通于外物,動而體現為情,有情就有思,有思則必言。作詩本乎其志所存,人的性有所感發意志,才有詩之思。如若沒有感發興懷,沒有心之所向、性之所發,那就無詩可言,即使搜腸刮肚,也是矯揉造作。因此,詩乃是有感有懷才有詩,而詩的作用就在于通過感發興懷得其性情之正。如朱熹談論圣人之言,認為圣人所感無不正,其所言則足以為教;而所感為雜時,圣人會通過反思、選擇自己的所感來進行改變、對他人加以勸誡,亦足以為教。這就是朱熹性情感發的教化哲學的教育作用。因此,詩文作為人性感發的承載體,善思可感發人之善心,惡思會感發人之惡心,詩教的作用就在于此。
對于當今的“國學熱”“經典誦讀熱”等教育潮流來說,在誦讀經典詩文并且理解詩文詞意之外,還需要深刻理解古人如何通過詩文自教并教育別人。對于教育者來說,要讓學生“有感”且“有發”,通過觀察自然、接觸自然、與人交流、與物交流,心中有所感,感情有所發,這才是文思的源泉。人的性情感懷于周遭環境,并且將自己置于自然之間,這就是一種通過自我與自然相和諧而達到自我修身的自然之教。同時,這也對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帶領學生進入自然中,或者為學生創設出能夠興發、感懷心中之思的場景。
朱熹詩學中的教化哲學最終落腳點還是在于個人品德的修養。通過自然感悟,盡性成德為最終目的。盡人之性,使其發揚自己的特質、優點,能夠養成德行,由本性養成至德的精神境界、實現人的內在價值,就是“修身”的終極目的。
參考文獻:
[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李才棟編著.白鹿洞書院史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3]周鑾書,孫家驊,閔正國,李科友主編.千年學府——白鹿洞書院[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4]朱漢民,鄧洪波.岳麓書院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5]王倩.也談朱熹“《詩》教”旨趣[N].晉中學院學報,2006(1):73-76.
[6]常德榮.南宋中后期詩壇研究[D].上海大學,2011.
[7]楊平.張栻詩歌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1.
[8]常德榮.理學世俗化與南宋中后期詩壇[J].文學評論,2011(4):40-46.
[9]程榮.理學視域中的朱熹詩論及詩教價值取向[N].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8-23.
[10]郝永.朱熹“詩”學通論[N].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189-196.
[11]董晨,黨圣元.南宋書院酬唱之風及其詩學問題[J].甘肅社會科學,2016(2):84-88.
[12]郭慶財.南岳酬唱后的“詩禁”與朱熹“中和說”之變[N].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93-100.
[13]李景林.哲學的教化與教化的哲學——論儒學精神的根本特質[J].天津社會科學,2005(6):19-26.
[14]景海峰.教化:理解中國哲學的新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8-09(9).
[15]于述勝,向輝.“意義—感通”的教化哲學——儒家教育思想要義新釋[N].教育學報,2016(6):104-110.
作者簡介:
張文宇,北京市,北京師范大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8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