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理念在繪畫和音樂領域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多感官”一詞起源于荷蘭,原指在特殊教育中對學生進行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本文通過分析康定斯基作品中的音樂性及多感官在繪畫和音樂領域的應用,探索多重感官創作的新思路。
關鍵詞:多感官;繪畫;康定斯基;音樂;聯覺
人類對外在事物的感知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等,在這些感知的共同作用下,人們體味出他所處的世界。對同一事物的體驗,人們啟用的感官越多,認知也就越深刻。在繪畫和音樂領域,藝術家們盡其所能地應用多感官,為觀眾帶來綜合性更強的認知體驗。
1 多感官理念在繪畫領域的應用
在繪畫領域,多感官的創作手法運用十分廣泛,上至藝術大師的繪畫作品,下至兒童的繪本讀物及早教產品,很多都貫穿了多感官的創作思想與設計理念。
1.1 康定斯基繪畫作品中的音樂性表現
現代抽象派繪畫大師瓦西里·康定斯基,是西方美術史上一位擅長將多感官的表現形式運用于繪畫作品中的藝術大師,尤其是在創作時加入了音樂的元素,令觀眾眼前一亮。他本人精通音律,早年研習大提琴,康定斯基曾在自己的著作《論藝術的精神》中特別指出:“音樂在數個世紀里都是一門以音響的方式表現藝術家的心靈,而不是復制自然現象的藝術……一個畫家如果不滿意于再現,而渴望表達內心生活的話,也不會羨慕在今天的藝術里最無物質性的音樂……她自然要將音樂的方法用于她的藝術?!笨刀ㄋ够鶎σ魳返臒釔酆蛯?0世紀初繪畫技法的突破渴望,碰撞出他獨特的創作視角和新穎的繪畫作品,也展現了其心靈的深度。
康定斯基的作品總以鮮明的色彩,簡單的點、線、面結合,給人強烈的視覺效果。在其著作《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康定斯基分析了幾種顏色在多感官視角下的屬性,他認為:黃色與藍色是相對的,黃色是世俗的顏色,發散的顏色,是離心的;而藍色是天堂的色彩,圣潔寧靜,藍色是吸引人的,是向心的。黑與白是一對反義詞,雖然簡單,卻常常會被畫家賦予哲理性的思考。在普通人眼中,白色通常被認為是無色的表達,但康定斯基認為,它卻像音樂中的“休止符”,包含一種內在力量,這種力量不是毫無意義的,而是在孕育一種希望,創造出新的可能。白色本身的運動是離心的,發散的,當其他顏色與白色結合的時候,會加大離心力,使顏色更亮。相比之下,黑色的運動則是向心的,黑色會降低其他顏色的運動速率,使之變得消沉,黑色是一種沒有希望的等待,預示著死一般的沉寂,往往滲透著對生命的沉思和葬禮式的哀傷。除了對顏色屬性的定義之外,在康定斯基眼中,每種色彩都對應著一種樂器,淺藍色是長笛的悠揚,深藍色是大提琴的深邃,綠色好似小提琴的平和舒緩,淺淺的暖紅則像喇叭一樣鮮明清亮,在這種音樂視角下產生的繪畫作品往往會給人帶來“交響性”的震撼。
后人從康定斯基兩部卓越的著作《論藝術的精神》《點,線,面》中領悟到,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繪畫大師,同時也是超凡的“視覺作曲家”,他運用音樂的思維和繪畫技巧交織出一幅幅抽象派作品。
1.2 多感官理念對兒童繪本及早教產品的影響
在兒童繪本的創作與設計中,越來越多的畫家與出版商開始挖掘紙質書上的多感官體驗,極大程度使兒童的視覺、觸覺和聽覺達到共用與互通。
視覺上對色彩的感知,可以極大地提升兒童的閱讀興趣,并對物體的顏色進行初步的認識,視覺對兒童感官的刺激已是傳統圖畫書也可以達到的層面,那么在繪本中加入觸覺的感知,能夠更好地加強兒童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力。五味太郎創作的繪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中,當故事講述到鱷魚去拔牙時,繪本中專門使用了有質感的紙質材料,采用拼貼的手法來制作鱷魚松動的牙齒,讓兒童在觸碰到繪本的同時,通過鱷魚的血盆大口和牙醫猙獰的面部表情、松動的牙齒,切實感受到牙醫為鱷魚拔牙的危險與鱷魚瞬時的痛感。
在法國畫家希斯利伯耶爾的繪本作品《哇!這是什么?》一書中,畫家使用了一個與繪本分離的黑色道具。兒童在閱讀時,由家長引導在相應位置進行擺放,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觸覺和視覺的手腦并用,加強了兒童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并在極大程度上發揮了其想象力與創造力。
由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引進的《德國兒童玩與成長》系列叢書中,《森林里的朋友》結合轉動、抽拉及翻動卡紙,并在部分紙面上進行凹凸處理,使兒童的觸感更為逼真。通過拖拉嵌在圖書層頁夾層內的卡紙,可以看到圖書前頁預留孔洞中的不同畫面。抽拉卡紙的設計,讓兒童明白事物的表面和內在的不同,建立起對事物的多維感知。例如,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大樹根部是深深扎根于土壤的,但是通過對圖畫書的抽拉設計,兒童卻能很清晰地看到樹根的展示,再伴隨著父母或老師的引導,相信兒童不難理解其內在的關系。除了轉動、抽拉卡紙可以帶給兒童對事物的認識之外,本書最為直觀的設計是在樹木的樹干上設計了一些凸凹點,讓兒童通過手指的觸覺感受到樹皮的粗糙不平,實現了坐在一本書前,就能體會到實物的觸感。
在中國如今的兒童繪本市場,有聲書和點讀筆也是豐富兒童多感官體驗的早教產品。有聲書多為在傳統兒童圖畫書內嵌入發聲器,播放兒歌或與本書故事情節相關的一些聲音,如海浪的聲音、刮風的聲音、小鳥啾啾叫的聲音,以此來豐富兒童對故事的聽覺體驗。
這幾年在兒童早教市場流行的點讀筆則更多地偏向對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開發,“哪里不會點哪里”的宣傳語幾乎家喻戶曉,伴隨著早教產品科技水平的提高,兒童可以跟讀點讀筆的純正發音,尤其是在外語學習方面,解決了很多家長教師發音不標準,影響孩子口語啟蒙的問題。點讀筆的產生不僅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更是一個發展多感官的優秀案例。
在繪畫領域,大師康定斯基將他的作品與音樂聯覺,用樂器的音色描繪可視的畫作。在兒童的繪本及早教產品設計中,越來越多的兒童教育學家們意識到了開啟兒童多維感知的重要性。
2 多感官在音樂領域的應用 在音樂的創作領域中,不少作品也構建出多感官理念下的同構聯覺。例如拉赫瑪尼諾夫的《音畫練習曲》(Op.33及Op.39)、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等。其中,《音畫練習曲》為鋼琴而作,雖然被定義為練習曲,但其演奏效果卻遠遠超出了傳統的練習曲范疇,作曲家摒棄了練習曲的“一般性”元素,比如機械化的音階進行、琶音與和弦的織體等,而將重點放在“音畫”的效果上,通過和聲、音區、音域、音型、節奏、強弱、織體、分句、曲式等多個方面來豐富“音畫”的畫面感和情節性。這部作品沒有標題音樂,但并不代表拉赫瑪尼諾夫在創作時內心沒有畫面感。當同時期的作曲家要將這部作品中的改為樂隊作品時,拉赫瑪尼諾夫就很明確地告訴他每一首曲目描繪的意境。第2首描寫海洋和海鷗的故事,第4首描寫集市景象,第6首的內容和“小紅帽與狼”的故事有關,第7首描寫送葬,第9首是東方風格的進行曲。由此,后人不難想象,拉赫瑪尼諾夫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每一首曲目都一定是有情節、有畫面的。
與繪畫作品相同,除了標題能夠幫助作曲家展現一部分創作理念并調動觀眾的聯覺感官,更重要的是音樂本身所具有的音響帶給人心理運動的體驗?!奥牎暋甭撚X后,音樂可以聽出遠近、明暗;“聽—觸”聯覺后,音樂有軟硬、冷暖、深淺;“聽—動”聯覺后,音樂可以旋轉、跳躍、流動;音樂與我們的內心情感聯覺,便有了音樂的欣喜、激動、興奮、傷感、憂愁。音樂所產生的所有聯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在音樂的實際演奏和練習中,他們的關系密不可分,相互影響。以拉赫瑪尼諾夫命名的“東方進行曲”《音畫練習曲op.39 no.9》為例,二二拍的節奏輔以左右手雙八度的撞擊,模擬出敲鐘的效果,雙八度在高音區和低音區各演奏一次,仿佛大鐘被撞擊時搖擺的發聲,而穿插在兩個八度音之間的和弦則模仿了大鐘的轟鳴聲。短短的一個小節便可以感受到音樂由遠及近,且這鐘聲并非李斯特筆下的炫技,而是硬邦邦的,甚至是壯烈的、強硬的,具有警示意義的,預示著戰斗的打響。
在原本抽象的音樂作品中加入多感官的創作理念,將更好地吸引廣大音樂愛好者去接近西方嚴肅音樂,用聯覺理念跨越欣賞上的障礙,鼓勵演奏者及觀眾對古典音樂作品進行二度甚至三度創作。
3 結語
多感官體驗以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感官刺激而備受當代人的喜愛,藝術表達形式也不再拘泥于單一的表現形式,而是通過多元性的傳達來獲得在多感官理念引導下的情感共鳴。那么一件藝術作品怎樣在吸引觀眾的同時調動其多維感官,將成為當今藝術領域深入思考與長期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莉萍.繪畫的音樂性及其他——對康定斯基繪畫藝術的文本解讀[J].藝術百家,2006(4):76-79.
[2] 瓦西里·康定斯基.藝術家自我修養[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52-62.
[3] 張慧娟.兒童圖畫書中的多感官體驗研究[J].包裝工程,2015(6):50-54.
[4] 周海宏.同構聯覺——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轉換的基本環節[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0(2).
作者簡介:程曉(1992—),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助教,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體育與公共藝術部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演奏,音樂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6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