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數據背景的精準扶貧審計實施路徑解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精準扶貧中,有效實施審計監督全覆蓋能夠促進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本文將針對大數據背景下,精準扶貧審計的實施路徑進行分析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精準扶貧審計;實施路徑
現階段,我國的扶貧工作已經從原有的解決溫飽問題轉到鞏固溫飽、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縮小發展差距上來。為了提高精準扶貧的落實效率,需要結合我國國情,建立精準扶貧開發長效機制,搭建相應的扶貧互動平臺,進而構建完善的績效評估體系,實現審計監督的全覆蓋,讓貧困人口步入小康。
1 大數據審計與精準扶貧政策落實跟蹤審計
1.1 大數據審計
20世紀末我國金融、稅務、電力等行業受到了大數據的沖擊,為此這些行業開始加大了網絡、數據庫等建設力度,不斷強化信息技術管理水平,促進產業的良好發展。進入21世紀后,信息技術在我國得到了顯著提升,很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紛紛意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漸將其應用到各領域的發展中來,以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益水平。信息技術的應用讓數據形式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對于信息平臺,需要處理的數據量也在逐漸增多,這為大數據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在大數據環境下,傳統手工查賬的審計手段已經無法滿足行業發展的需求,相關部門有必要對原有的審計手段進行調整和優化,融入信息化技術,以提升審計工作的效率,促進其功效的發揮。基于此,審計署推出了金審工程,這是審計領域的一場大數據革命。
精準扶貧政策落實跟蹤審計是通過我國各種扶貧數據的收集和應用,對扶貧部門相應職責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隨著我國對扶貧工作重視力度的加大,扶貧工作的開展速度也在不斷加快,扶貧成果也越來越顯著,為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提供助力。跟蹤審計工作的開展能夠對扶貧工作的具體情況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落實情況予以嚴格監督和審查,從而更好的提升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水平,為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幫助。
1.2 大數據引入精準扶貧審計領域的重要意義
傳統審計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審計人員只能通過事后審計的方式,對現有的數據信息實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來確定被審計部門工作開展是否合理。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審計工作性能和作用的發揮,影響了扶貧工作的效果。而在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中來,這為審計工作的變革帶來了重大突破。將大數據引入精準扶貧審計領域中,可以為脫貧工作提供更多助力。
1.3 實現了全過程審計
通過大數據的映入,將傳統事后審計的模式轉變成全過程審計模式,將審計融入到精準扶貧的各個環節,并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實現了信息數據的及時收集和處理,這為審計工作提供了更多支持,并提高了審計工作的質量,強化了扶貧工作的效果,避免了資金成本的浪費。
1.4 精準扶貧數據的共享
精準扶貧審計中,對于精確性的要求相對較高。不過在實際的審計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審計工作的精確性受到影響,但是通過大數據的應用,可以全面監理貧困人口數據庫以及扶貧項目信息庫,便于信息的及時調取和傳輸,達到了信息共享目的,幫助審計人員更好的了解扶貧項目的情況,增強審計的精準性。同時在交叉審核過程中,通過大數據及其相應數據庫的應用,能夠實現相關信息的整合,避免了舞弊現象的產生,提高了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1.5 擴展了精準扶貧審計的覆蓋范圍
將大數據引入到精準扶貧審計中來,實現了全過程審計和信息數據的實時共享,為實現審計全覆蓋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大數據下,精準扶貧審計工作不僅能夠對扶貧資金進行嚴格控制,還可對扶貧項目落實過程中的相關管理制度予以有效掌控,如管理機制、長效機制、考核機制等,從而準確評價扶貧工作,為后續作業的開展以及扶貧模式的調整貢獻力量。
2 大數據技術在精準扶貧審計中存在的應用風險
2.1 審計思路清晰度風險
大數據具有信息量大、數據變化速度快、多樣性等特征,將其應用在精準扶貧審計工作中,會由于數據的增多而導致其與精準定點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雖然通過大數據的應用實現了數據之間的有效連接,但同時也會讓審計人員由于數據信息量大而無從下手,而且如果不能對這些數據實行主次的劃分,很容易影響分析效果,導致審計工作出現問題。
2.2 審計證據無人性風險
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削弱了精準扶貧審計工作的人性化。在大數據環境下,一切事物都被量化成表面數據,隱藏在數據后面的信息卻不能得到及時的更新,這使得扶貧工作中,經常會存在收入較高人群享受扶貧待遇的情況,如果按照原有的思想,應將這些人員剔除在外,但是殊不知,這些人的家中也許還存在患有重大疾病或者嚴重事故的人群,他們實際的生活狀態是入不敷出的。審計人員如果不注意這一點,難免會掉進大數據的“圈套”,使審計結論失去公正。
2.3 審計數據真實性風險
大數據審計需要準確的數據信息作為支持方能實現,一旦數據出現問題,則會直接影響審計工作。在大數據分析方法應用過程中,審計人員需要對所需數據信息進行及時的收集和整理,這些信息的數量是較為龐大的,在收集過程中難免會存在格式混亂或不精確的情況,進而導致數據失真,破壞審計工作效果,嚴重時還會激發人民的矛盾,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而造成這些數據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輸入或者存儲過程中存在錯誤。
2.4 審計瓶體存儲、保密風險
一方面由于大數據自身特征的制約,再加上審計系統對復雜數據存儲和處理能力較為薄弱,使得現有的審計數據已經無法滿足大數據環境下審計工作的需求,導致風險的產生;另一方面是由于審計數據存儲平臺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不高,在在惡意攻擊后,存在數據泄露或丟失的情況,影響審計效果。
3 大數據環境下應對新風險的審計對策
3.1 建立依法思維
依法思維要求審計人員在工作開展中,先要明確審計工作的目標,掌握相關法律條文和制度內容。然后,在審前調查中,應對所需的法律條文有著詳細掌握,在后續的分析中,按照政策規定思路開展相應的作業,保證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3.2 社會性和數據化思維的有效結合
在數據分析時,應將大數據與人性思維有效結合起來,深入了解事物背后的真實情況,以此來保證審計工作的效率,同時在利用大數據對扶貧信息中存在的疑點進行審查時,應當結合社會環境特征、人的狀態和意圖予以綜合分析,保證審計的可靠性、準確性,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助力。另外,審計人員可以將審計思路、審計結果總結歸納,在下次審計時,可以根據上次的思路及結果來確定審計內容及重點,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
3.3 加大審計數據監管力度
通過審計數據管控和云計算的綜合運用,構建較為完善的審計平臺,創建數據監控服務中心,且建立審計數據監管系統,加大數據管理力度。還可以通過安全監測機制的設置,避免數據受到惡意軟件的襲擊,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再者,構建完善的分析審核體系,加大數據收集、分析和處理力度,為審計監督機制的完善奠定基礎。同時還可以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和業務協同平臺的作用下,提高大數據管理平臺的建設水平,進一步改進信息數據的質量,促進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4 結語
總之,精準扶貧工作是國家提出的重要戰略,將大數據應用其中,能夠確保精準扶貧項目的順利實施,并挖掘出影響工作質量的深層次原因,防范建設風險,從而更好的發揮出審計工作的免疫功能,達到精準扶貧的最終目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9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