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風憑借力,送我上云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深入課堂,并迅速以傳統媒體所不及的強大功能為師生所接受。實踐證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助力傳統古詩文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古詩文的學習效率。本文以實例就信息技術助力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提出幾種策略,并體現在實踐中獲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信息技術;微課制作;微信錄播;智能軟件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語文的推進,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古詩文越發受到重視,小學語文統編教材6年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教材所有選編的30%,這意味著未來的語文教育,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與此同時,智能手機與互聯網已融入人們生活,多個領域均提出“互聯網+”的發展模式。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文教學也可以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使“互聯網+”這一新興概念和傳統經典文化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信息搜集,還原古詩文教學背景
古詩文語言精煉,表達簡潔,意蘊深長,但因年代久遠,與現代漢語有較大出入,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對古詩文中的形象、意境感受膚淺,久而久之,難免產生畏難心理。在這種情形之下,如何變抽象的語言文字為具體的視覺畫面,從而豐富學生感知,還原古詩文的教學背景,實現“情境教學”呢?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師生可利用網絡搜集相關的信息,以直觀形象的手段再現古詩文內容,將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意境、主旨,形成個性化閱讀。
例如,在教授鄭燮《竹石》時,課前可以先布置學生搜集關于鄭燮生平的材料,對作者個人經歷及性格特征有初步的認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進一步解讀詩歌意象,學生對詩人及作品的感悟便會大大加深,從而理解不畏逆境、堅強剛勁的竹子正是鄭燮的精神寫照。合理利用互聯網,師生可以最大程度地獲取海量教學資源,使得教學模式豐滿化、立體化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很有幫助。
利用信息技術,將時代背景、詩文主題、學習方法等有關聯的古詩文引入課堂,以一篇帶多篇,學習其它古詩文,同樣能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如特級教師趙志祥在教學《漁歌子》中,為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張志和寄情山水的悠然脫俗意趣,出示張志和哥哥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在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兩首詩放在一起對比朗讀、學習,既能在比較中感受詩人的高遠、閑適,又擴大了課堂的學習容量,讓學生積累到更多古詩文。
二、微課制作,提高古詩文學習效果
我們知道,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教師對某個知識點沒有講解清楚,或者學生沒有聽明白的情況是不能避免的。很多學生即便有不明白的內容也因為各種原因不愿意向教師或他人請教,某些家長也沒有具備相應的知識及能力輔導孩子功課,如持續發展下去,學生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會越積越多,嚴重影響后續課程學習。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制作成微課,交給學生課下學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適度調整,學習空間和時間不再受到限制,有效彌補了傳統課堂的不足。如,在教《兩小兒辯日》一課,為什么兩小兒會有不同的見解?是什么原因產生視覺與感覺的誤差呢?學生在沒有學過物理的基礎上去理解“太陽遠近,太陽大小”肯定是困難的。針對這一難點進行微課制作,以直觀、形象、生動的可視畫面呈現,學生便會一目了然,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再以教學《司馬光》為例,這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必須讓學生克服畏難心理,教給他們讀通讀懂小古文的方法。為此我們制作了一個名為“教你讀懂小古文”的微視頻,以本課為例分別介紹了“看注釋、看插圖、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等方法,指導學生讀通讀懂小古文。而且日后學生出現疑惑、遺忘的情況,也可以再次打開這節微課反復觀看,加深理解與記憶,并在以后學習同類文體的時候遷移運用。
三、微信錄播,創新古詩文作業形式
為了更好地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理念,教師往往在教學設計、教學形式及教學手段上煞費苦心,然而在古詩文作業的設計形式上,許多教師還是停留在反復機械抄寫、默寫中,這也是導致學生對古詩文學習懼怕的原因之一。
千古文章“讀”出情,熟讀深思子自知。在古詩文教學中,必須“讀”占鰲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但是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光靠課堂上的訓練往往是不夠的,即使老師布置了家庭朗讀作業,可是長期以來這一作業一直無法進行檢測,只能憑借家長的督促。從家長的簽字、意見中了解孩子的朗讀情況,也不能切切實實地了解學生在家的讀書情況。
伴隨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影響不斷擴大,QQ、微信、微博等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主要的溝通渠道,其中,尤以微信使用最為頻繁。利用微信的語音功能創新作業形式,既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朗讀情況,又可以培養學生對古詩文誦讀興趣和提升誦讀能力。如,在教學統編版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這篇文言文中后,我要求學生在熟練朗讀背誦的基礎上,以接龍打卡的方式將誦讀音頻上傳至班級微信群里,并及時對學生朗讀情況作出點評。自從改變傳統作業模式后,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濃了,質量也相應提高。班級群屬于開放的交流學習平臺,學生可以在這里進行交互式學習,進行有效的師生評價、生生評價,每一個學生將有更多的展示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悅。像這樣的好處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
四、智能軟件,點燃古詩文學習熱情
在小學階段,古詩文教學的基本目標是積累。督促學生積累記憶很重要,但單純地測試會讓學生感覺枯燥和加重學生負擔,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也會因測試的壓力而影響。
《中國詩詞大會》掀起全民讀古詩詞的熱潮,網絡上也出現了很多類似的手機應用軟件,師生、家長均可以下載學習。教師也可以向家長及學生推薦相關的智能軟件。如古詩詞學習、古詩詞集等APP都設置了與詩詞相關的游戲、練習等,寓教于樂。教師甚至可以把軟件投放在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之中運用。結合電子書包及智能軟件,班級或者學校都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智能工具開展各類詩詞競賽,以此作為檢測手段之一。這樣可以將碎片化的知識形成系統,在減輕教師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記憶效率。而教師則可以在課堂中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做好點撥引導即可。
如,我校六年級就曾經利用古詩文軟件及電子書包等信息化手段,舉辦了一次古詩詞大賽,學生代表在賽后發表了自己的感言,他們認為這樣的詩詞大賽形式特別“好玩”“刺激”,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古詩文積累上的不足,激發了誦讀古詩文的熱情和提高了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云端。”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既要秉承前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也要與時俱進,借力現代信息技術,讓古詩文的課堂教學更為詩情畫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49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