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虛擬仿真技術在環境突發事件采訪訓練中的應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李桂芹

  摘 要:在環境突發事件采訪中,限于時間短、危險大、不確定因素多等原因,新聞記者的現場采訪表現往往不盡如人意,甚至出現背離新聞倫理規范的現象?;谔摂M仿真技術的虛擬仿真實驗,能將環境突發事件現場搬到教室,它通過虛擬仿真技術能在最大限度上模擬環境突發事件的真實場景,創造與現實幾乎等同的虛擬環境,置身其中的受訓者能調動全部感官,實現個體與虛擬現實場景的互動,進而全面提升環境突發事件的采訪能力。但虛擬仿真技術只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方法,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因而應謹防出現對虛擬仿真技術的依賴和崇拜。
  關鍵詞:環境突發事件;采訪能力;虛擬仿真技術;虛擬仿真實驗
  1 虛擬仿真技術推動高校實驗教學創新
  虛擬仿真技術(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是當前最受關注的一種技術類型,又被稱為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簡稱“VR”)。它肇始于20世紀40年代,并在80年代迅速崛起,成為融數字圖形圖像技術、人機交互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為一體的綜合集成技術。其最大的優勢就是以建構虛擬的人工環境為主要目標,使人在這一環境中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可通過手、眼、口和其他肢體語言和人工環境互動。
  鑒于虛擬仿真技術優勢,它很快在數字城市、場館仿真、品牌營銷[1]、評估預測[2]、綠色產業[3]、物品展示[4]、廣告監管[5]、防災減災、應急預案演練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尤其在實驗教學領域,虛擬仿真技術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影響和推動著實驗教學改革創新。2017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2017-2020年開展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結合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信息化發展需求,加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的建設力度,到2020年在全國力爭認定1000個左右的示范性項目。
  可以說,這場由教育部推動、各大高校紛紛響應,可能波及廣電體制改革的實驗教學創新改革,[6]在相當程度上也是由虛擬仿真技術發展和變革所驅動的。因為沒有技術的驅動,也就沒有制度的回應。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認為:“技術是人的本質,沒有技術就沒有人,人的進化其實是一個動物性退化和技術能力增強的歷史過程。離開了技術談人性,只能是形而上學的虛構?!盵7]雖然此觀點有技術決定論嫌疑,但當前很多事實,也都在相當程度上證明了這一點,信息技術變革帶來的社會結構和傳播規則的變化更是如此。[8]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虛擬仿真技術給實驗教學創新帶來的巨大影響。
  2 環境突發事件采訪訓練應用虛擬仿真技術的理論可能
  環境突發事件一般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類違反生態規律的某種行為而造成的短時間內能對生態環境、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緊急事件。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人類不當的生產和生活行為,[9]使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全球性生態危機開始出現,[10]以致頻發的環境突發事件成為當前全球社會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11]環境突發事件由于事發突然,對民眾生產、生活和生命安全破壞性大,社會關注度高,并且對特定機構的應急處理能力要求高,承擔監視環境責任的新聞媒體大多高度重視對此類事件的采訪報道。
  對新聞記者而言,環境突發事件不單意味著巨大的危險,更意味著某種走上職業巔峰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新聞記者沒有采訪到位,或者說出現某種不正確和不恰當的采訪行為,記者也會因此陷入被輿論批判的深淵,在自媒體傳播環境中更是如此。[12]例如,在汶川大地震采訪報道中,有救援人員擋住了攝像機位,某電視臺女記者為獲得好的采訪效果,竟要求救援人員“讓讓”。大家都說救人要緊,但女記者堅持說“只要5分鐘就好”,而受困者上方有塊板子搖搖欲墜,救援人員正準備搬開,但女記者卻說“不用,就保持那樣別動”。新聞采訪固然重要,但再怎么重要也不能影響救援的進行,只考慮采訪任務的完成,不考慮當事人的安危,這是極端自私的采訪表現,為新聞職業倫理所不容。類似這樣的負面采訪案例在當下并不是少數。雖然他們試圖通過采訪負面題材取得正面報道效果,但由于急功近利和缺乏訓練,以致不能如愿。[13]
  因此,要大力提升新聞記者對環境突發事件的采訪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有兩個層面:其一,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突發事件中,新聞記者要能迅速有效地進行新聞采訪,并且要卓有成效;其二,在環境突發事件中,要能在短時間內妥善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14]且要符合新聞職業倫理規范,在本質上適應社會信息生態系統的內在平衡。[15]在環境突發事件中,由于各種有利于采訪展開的條件和要素往往轉瞬即逝,這在“三農題材”的采訪中也是如此,[16]記者必須在短時間內將其抓住,否則就可能前功盡棄,而且在推進采訪的時候,不能超越職業倫理規范要求。要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
  案例教學在很多領域適用,[17]而且長時間以來它在提高記者環境突發事件采訪能力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案例教學法畢竟是事后的分析和總結,是靜止的,而非動態的,它帶給受訓者的感覺和突發事件所創造的現場感覺完全不同;假如記者真的置身于現場,限于事件危險性大、時間性強,記者的采訪選擇及其相關反應就可能完全變形了。
  3 環境突發事件采訪訓練應用虛擬仿真技術的實踐可為
  虛擬仿真技術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模擬環境突發事件的真實場景,創造與現實幾乎等同的虛擬環境,置身其中的人能夠調動自己的全部感官,實現個體與虛擬現實場景的互動。直言之,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虛擬仿真實驗,就是將環境突發事件現場搬到教室,讓每位受訓者的專業素質都能得到提高。[18]
  具體言之,虛擬仿真實驗對受訓者環境新聞采訪能力的提升大致有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逼真模擬:將不可能的現場采訪訓練變成可能。環境突發事件具有巨大的破壞性,誰都不愿意見到環境突發事件一再重演,因此也就不可能存在為了訓練記者或提升記者的現場采訪能力而人為制造環境突發事件。在這個意義上,虛擬仿真技術能夠創造幾乎與現實一樣的環境突發事件場景,受訓者完全沉浸其中并接受挑戰和訓練,所有的沖突和后果都在虛擬世界發生,它巧妙地避免了環境突發事件與生俱來的破壞性。這種逼真模擬將不可能出現的現場采訪訓練變成了可能,這對受訓者環境突發事件采訪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反復試錯:使受訓者環境突發事件采訪能力提升至預期。虛擬仿真實驗的最大益處在于受訓者可以反復試錯而不必付出太大的成本,[19]只要受訓者不放棄,最終都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虛擬仿真實驗的反復試錯性能給受訓者帶來了極大的學習自由,他們通過反復學習、反復演練,尋找錯誤原因,克服自身不足,最終獲得理想的成績。而現實場景中提升記者環境新聞采訪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有的雖可以反復,但缺乏逼真性,有的雖具有逼真性,但反復性不足,即便可以實現反復性,但受訓者為此付出的成本又過大。相比之下,虛擬仿真實驗的反復試錯性能是最優的。
  第三,非排他性:讓更多受訓者從虛擬仿真實驗中受益。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各地經濟社會差異較大,[20]階層分化明顯,[21]尤其是在教育資源上分布不均衡。教育部推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宗旨之一就是利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的“非排他性”優勢,讓更多的人能夠在線接受訓練、在線獲得能力的提升??梢哉f,現實場景中提升受訓者環境突發事件采訪能力的途徑大多會受到空間、內容、師資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從而出現不均衡、不平等現象。而虛擬仿真實驗通過在線共享實現對受訓對象的非排他性,這就意味著更多的人能從虛擬仿真實驗中受益。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虛擬仿真實驗對提升受訓者環境突發事件采訪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但技術畢竟是技術,虛擬現實盡管“逼真”,但不能真正等同于現實場景,[22]或者說虛擬仿真技術只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方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是眾多教學方式中的一種。盡管重要,但不能是全部,因而提高記者環境突發事件采訪能力還需要多管齊下,絕不能出現技術依賴或技術崇拜。
  參考文獻:
  [1] 蔡雅雯,等.綠色經濟場域下二手交易平臺傳播研究——以“閑魚”app為例[J].大眾文藝,2019(13):190-191.
  [2] 張曉蕊.微信公眾號植入廣告傳播效果評價體系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19(15):202-204.
  [3] 王娜穎.新興綠色產業的實踐困境及其化解研究——以新能源汽車為例[J].戲劇之家,2019(25):232+234.
  [4] 張曉蕊,等.網絡直播中網紅主播銷售類傳播行為研究[J].東南傳播,2019(05):142-143.
  [5] 代淇.綠色廣告的監管缺陷和制度規訓[J].戲劇之家,2019(23):238+240.
  [6] 陳相雨.新時代我國廣電體制變革的現實動因和框架要求[J].今傳媒,2018,26(03):12-14.
  [7] 顧學文.技術是解藥,也是毒藥——對話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DB/OL].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427/c405057-29953400.html,2018-04-27.
  [8] 陳相雨,丁柏銓.抗爭性網絡集群行為的情感邏輯及其治理[J].中州學刊,2018(02):166-172.
  [9] 王娜穎.綠色消費觀的內在矛盾研究[J].漢字文化,2019(15):164-165.
  [10] 吳靜怡.近40年來我國環保傳播的研究譜系與學術展望[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05):11-22.
  [11] 陳丹丹,馬晨晨.環境公共事件中大眾建構話語權的政治機會結構分析——以“湖北仙桃垃圾焚燒發電事件”為例[J].新聞知識,2018(08):31-34.
  [12] 陳雨萌.網絡新聞反轉:新聞真實的動態呈現[J].東南傳播,2019(07):165-167.
  [13] 蔡雅雯.網絡空間中負面題材報道的正向情感效果分析[J].東南傳播,2018(10):142-144.
  [14] 曹青云.環境抗爭中網絡視頻動員的基層治理[J].新聞知識,2019(04):36-39.
  [15] 黃晨.鄉村健康傳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信息生態系統平衡的視角[J].新聞知識,2019(05):71-73.
  [16] 曹青云.新媒體視域下“三農”題材紀錄片的傳播價值分析[J].藝術評鑒,2019(13):160-161.
  [17] 蔡雅雯,張曉蕊.綠色廣告的沖突性框架探究[J].藝術科技,2019,32(06):9-10.
  [18] 陳相雨,邵悅.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及創新創業教育之關系辨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34):142-143.
  [19] 吳啟越,劉雯.淺析網絡時代抗爭運動的視覺化嬗變與機理[J].戲劇之家,2018(36):219-220.
  [20] 吳啟越,劉雯.從《芳華》看電影商業差異化營銷策略[J].藝海,2019(04):57-59.
  [21] 張曉蕊.綠色廣告的受眾邏輯研究[J].大眾文藝,2019(08):139-140.
  [22] 張沁沁,張曉晨.后期剪輯在慢綜藝中的運用——以《向往的生活》為例[J].大眾文藝,2018(14):142-14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度全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重點資助項目“新時代高等新聞傳播人才綠色傳播能力培養問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HER01013
  作者簡介:李桂芹(1979—),女,山東青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與移動營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1449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