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丘逢甲與辛亥革命(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徐博東

  近代臺灣省籍著名抗日志士、進步教育家和愛國詩人丘逢甲,又名倉海,字仙根,號蟄仙,又號仲閼,1864年出生于臺灣苗栗銅鑼灣,長大后移居彰化縣(現臺中縣)。1895年抗日護臺事敗后內渡大陸,定居于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梅州市蕉嶺縣),1912年因病辭世。
  丘逢甲對辛亥革命最突出的貢獻,并不在于他是否曾投身于反清武裝起義刀光劍影的火熱戰場,而首先是他銳意新學,通過其教育救國的艱苦實踐,啟發民智,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新知識、新觀念而又具有愛國思想的先進青年。這些青年由愛國進而走上革命,成為孫中山先生在嶺南地區從事反清革命活動的重要骨干。丘逢甲的一生雖然只有49個春秋,但卻身歷了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而在其生命的最后10年中,正值中國近代最偉大的歷史大變革――辛亥革命時期。在這場偉大變革中,丘逢甲與時俱進,奮斗不息,為國家民族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給自己的生命史畫上了一個圓滿而光輝的句號。今年適逢辛亥百年,謹以此文緬懷丘逢甲先生。
  
  教育救國 培育英才
  
  縱觀丘逢甲的生平事跡,不難發現,“教育救國”始終是貫穿其畢生的思想主流。早年在臺灣,他就十分重視鄉梓教育,乙未反割臺斗爭失敗內渡大陸后,丘逢甲痛定思痛,愈加積極地投身于“教育救國”活動。戊戌維新前后,他在潮汕地區曾先后受聘擔任潮州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和澄海景韓書院的主講,努力以維新思想啟發教育青年。百日維新失敗后,丘逢甲仍毫不動搖,堅決主張廢除八股、改革陳腐的教育制度。及至1899年秋冬,他毅然辭去書院的教職,克服重重困難,獨立創辦新式學堂,開始了他教育救國的新實踐。在以后的10年時間里,丘逢甲先后在潮、嘉、穗等地創辦或主持過多所新式學堂,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教育救國”事業。
  嶺東同文學堂創辦于1899年秋冬,初擬在汕頭開辦,后決定設在郡城潮州。1901年春又將校址遷往汕頭,地點在外馬路原汕頭紳商集資興建的“同慶善堂”舊址,丘逢甲自任監督(校長)。這是丘逢甲獨立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同時也是潮汕地區出現的第一所新式學堂,意義重大。
  關于創辦該學堂的宗旨,丘逢甲在《創設嶺東同文學堂序》中說得很清楚:“國何以強?其民之智強之也;國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烏乎判?視其學之有用無用判之也?!彼J為,西方列強和東方日本,正是“以學強其國”,“以有用之學傲我”,而我國卻“乃群然習為無用之學”,“鄙棄西學不屑道,或僅習其皮毛,于是遂馴致貧弱,而幾危亡”。丘逢甲公開申明:“我潮同志深慨中國之弱由于不學也,故思強中國必以興起人才為先;興起人才必以廣開學堂為本,爰忘綿薄,廣呼同類,擬創設嶺東同文學堂?!?
  關于教學內容,《嶺東同文學堂教程》規定:除一般文史課程外,還開設格致(物理)、化學、生理衛生、算學等自西方引進的自然科學。其中尤重算學,因為“算學所用最廣,天文、地理、歷律、兵法、制器、一切測量之法、繪圖之法,莫根于算”。該學堂特別重視外語,尤重日語,因為“西學條目繁,時乎已迫,求其速,不能不先借徑東文”,“西文非十年不能通,非由幼年入學不能有成。東文則一年即可成就,中年以上之人皆可學習。西人有用之書,東人皆已譯之,能讀東文,即不啻能讀西文也”。此外,還特設“兵式體操課”,練習實彈射擊,以期增強學生的體質和實際本領,準備將來擔當重任。這些課程在當時可謂振聾發聵,令人耳目一新,是在舊式書院聞所未聞不可能學到的新知識、新技能。
  在教學方法上,嶺東同文學堂也與舊式書院完全不同。它因材施教,提倡自學、討論,意在活躍學術氣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規定:“本學堂分班教授。而學生外另設一班,日講習班,凡未為學生而愿與本學堂切磋者均可先行掛號,時到堂中,研究一切?!薄八鲋},皆淺而易解者”,“每日課程但隨所看之書有不能盡解者,可相質問?!薄爸T生遇有各門疑義,準其問于師長”。
  其時,中國的科舉舊制尚未廢棄,丘逢甲就能提出并努力實踐如此進步的教育思想,實屬難能可貴。嶺東同文學堂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汕頭,很快便聞名粵東,有志青年紛紛慕名投考,幾年之間培養出了一批愛國熱血青年。這些青年與舊式書院出來的書呆子截然不同,不僅具有新知識、新技能,而且思想活躍、關心國事、積極投身于愛國運動。不少青年更由愛國進而走上革命道路,“十余年來,嶺東民氣蓬勃發展,國民軍起,凡光復郡縣,莫不有嶺東人參與其間,皆此校倡導之力”。
  
  發展族學 開啟民智
  
  丘逢甲不僅積極創辦新學,同時還勉勵有條件的青年學生赴東西洋留學,尤其鼓勵他們留學日本。他說:“日本,吾國仇也,然日本之所以能侮我者,由學術勝爾。欲復仇而不求其學,何濟?”為此,他親自出面做學生親屬的工作,幫助他們解決赴日留學的經費問題。在丘逢甲等人的積極倡導鼓勵下,當時嶺東留學日本者,達數十人。重要的是,這些青年到日本后,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熏陶,紛紛走上反清革命道路。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時,嶺東同文學堂出身的留日學生大多參加了。其中何天炯、何天瀚、劉維濤等人還被推舉為同盟會的重要干部,成為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得力助手。
  1904年4月,丘逢甲返回家鄉鎮平,將其主要精力轉向興辦師范學校,以解決當時發展新式小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師資嚴重缺乏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族學、開啟民智,取得了很大成績。
  在丘逢甲的奔走操持下,1904年秋,鎮平縣有史以來的第一所專門培養小學師資的師范學校――鎮平初級師范傳習所正式招生開課。與此同時,他又在本鄉(現文福鄉)設立“自強社課”,親自輔導族中青少年學習文化。為此,丘逢甲竭盡辛勞,廢寢忘食,常?!半u鳴不寐,不一載而社中子弟在縣科各考中均嶄然露頭角”。
  是年冬,丘逢甲又倡用鄉間各宗族的族田收入,分別在鎮平城東的東山和文福鄉員山創辦了兩所族學堂,名“創兆學堂”。利用鄉間族田收入興辦族學,在粵東地區丘逢甲是首創者。用這種辦法辦學,大大減輕了貧苦農家子弟入學的經濟負擔,有助于盡快發展農村新式小學教育。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實在是一種十分高明的辦法。此后粵東各地紛紛效法,成效顯著。
  從1905年開始,丘逢甲還遴派宗人子弟前往江西尋鄔,福建上杭、武平,鄰之嘉應、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等地協助辦學。他自己則四處奔波,親往上述各縣勸辦新學。鎮平初級師范傳習所的學生畢業后,被分派到各地,成為辦學的骨干。由此,嶺東地區辦學風氣大盛,幾年之間新辦學校達近百所之多。近百年來,興梅地區文教發達,英才輩出,為國家民族做出了突出貢獻。
  由于丘逢甲在潮嘉地區興學育才成績卓著、聲名遠播,1906年夏,兩廣總督岑春煊禮聘其赴省垣廣州,出任兩廣學務公所議紳兼惠、潮、嘉視學員,旋任廣州府中學堂監督。由此,丘逢甲的“教育救國”活動重心轉向省垣。此后,他先后擔任過廣東省教育會會長,廣東省咨議局議員、副議長兼兩廣總督公署議紳、兩廣方言學堂監督等職。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丘逢甲一直都在省垣任職,政教兼預,在粵省社會政治特別是在文化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嶺南地區有相當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進步教育活動家。
  丘逢甲對青年學生一向要求十分嚴格。早在他擔任嶺東同文學堂監督時,就“堂規綦嚴,學生作息均按時鳴鐘吹號,不稍逾越”。到省城出任廣州府中學堂監督后,更以“整肅嚴明”而著稱,學部徐視學來粵省視察,廣州府中學堂被其“評為廣東第一,謂是以兵法管教者”。一年暑假,丘逢甲自省城返鄉,“道經鎮平中學駐宿,聞學生喧囂,即召集嚴切訓誨,校風為之肅然?!鼻鸱昙坠芙虒W生雖嚴,但并非一味采取壓制手段,而是以思想啟發為主。他的學生、老同盟會員李次溫回憶說:“當時鄉先輩教導后進多務壓抑而使就范,唯丘先生務提起后進意志,使之自重自奮,樂而向上?!闭蛉绱耍鸱昙自诨浭〗逃缬泻芨叩穆曂?,其門生弟子日后成才者甚多。
  (未完待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7189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