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長率并不代表強競爭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趙彥云
中國確實到了不能就增長看增長,更不能單一追求增長的時候,因為高的增長率并不意味著強的競爭力,只有擁有核心技術的經濟增長才是增強國力的根本之道
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令世界震驚,但是相比之下,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并不令人滿意,甚至許多方面嚴重缺乏競爭力。
中國國際競爭力缺乏核心支撐力
中國在世界上的國際貿易市場份額逐步增大,似乎給人一個印象: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也非常強。其實,這是一種表象。因為,在出口份額中外商投資企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加工貿易占了較大的比重,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高端產品等并沒有掌握在中國企業手中,特別是中國在國際競爭中,領頭羊的大型企業群還沒有形成,因此,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只是從小做大,并沒有從大做強。
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絕非僅僅是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上強大的單一表現,還應該有比較強的創新能力,有比較強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支撐,有比較強的人才隊伍,有比較好的競爭環境等等。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創造價值和財富的綜合能力,根本的是效率水平具有持續的發展支撐能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想通過國際競爭,抓住機遇,更有效地吸引和獲得全球性競爭力資源,以達到積極有效培育競爭力優勢,保持高質量的持續發展。中國的持續高速增長,基本上還是一種外延粗放以規模取向的簡單增長方式,與國際競爭力提倡的以效率、質量、環保取向的內涵集約式增長有很大的不同。
國際競爭力對于中國的教育意義
國際競爭力對于中國有很多教育意義。第一,GDP不是競爭力的首要標志,人均收入水平,特別是持續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比GDP重要得多。第二,政府管理制度和效率非常重要,但是制度和效率取決于許多政府機構和職能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必須基于市場經濟操作基礎平臺和原則,并以追求人民生活質量為根本目的,沒有任何其他標準。第三,以人為中心追求系統發展,其中包括從人民的價值觀、生活觀向事業心、公平心、競爭心的社會教育大系統和由此激發發展創造力和奉獻精神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新時代生產力。第四,環境比什么都重要,要對人類健康發展負責。第五,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運輸、能源動力、水資源服務設施和信息技術設施、社會設施的規模和效率,是發展國際競爭力的基礎,對于中國現階段,提高基礎設施的效率比規模更重要。第六,不僅要培養具有國際標準的工程師,而且要用工程師精神教育每個人追求做事精益求精的良好習慣。第七,企業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水平的根本和基礎,但是,要實現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國際化企業,必須保證企業、銀行及金融機構、政府、非營利組織的和諧穩定關系。
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是國際競爭力評價的兩家權威機構。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名2005年第四十九名,2006年第四十八名(125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國際競爭力評價,中國國際競爭力2005年的世界排名第三十一名,2006年急升至第十九名(61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側重經濟效率和制度效率的軟競爭力評價各國的國際競爭力,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則是側重以綜合福利效率的硬競爭力評價國際競爭力。盡管IMD的2006年評價看到中國一個比較好的提升,但是結合世界經濟論壇的2006年評價,我們仍然不能從IMD結果中判斷中國已經達到一個穩定的較高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因為WEF2006年的評價結果說明中國在效率和制度兩個方面仍沒有明顯的系統改變,這將直接影響中國國際競爭力的穩定提升。
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國國際競爭力整體上(見上表)確實不強,其中主要問題是競爭力的要素水平極不平衡和不協調。中國的經濟實力一直保持在最強的國際競爭力陣營隊伍之中,最為突出的是增長速度世界最快。但是,在市場競爭效率、法制環境、金融效率、企業管理結構和能力、健康與環境基礎、教育基礎和能力等方面,中國卻一直是比較弱的。然而,從2006年的評價結果看,中國在軟國際競爭力方面終于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
中國確實到了不能就增長看增長,更不能單一追求增長的時候,應該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通過高水平的國際競爭力,贏得持續高速、高效、高質的三位一體發展。從國際競爭的核心和關鍵來看,一個是低成本,一個是自主創新。中國在勞動成本方面仍然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同時,我們還要提高生產率,用相對成本(生產率/勞動成本)優勢贏得增長,即保持成本適度提升來激勵人力資本潛力,創造生產率的快速提升。在自主創新方面,中國處于國際競爭的劣勢。關鍵的問題是在高等教育、基礎研究、政府投入、企業投入、金融互動等創新體系上提升綜合創新能力。在上述兩個核心競爭力的運作上,我們不能不考慮外商投資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發展問題。具體而言,應該就國家的重要產業,深入研究外商投資的有效性,研究外商投資企業的積極影響,以便對整個產業的競爭力有個全面的認識,做好戰略規劃和相關的積極政策,以保證不斷有效地提升中國重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保證中國未來持續高速、高效、高質的發展,離不開四個基礎:一是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運輸、能源動力、水資源的基本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我們目前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服務管理與發達國家比較還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大大增加了我國的物流和網絡信息等的成本。二是人才基礎。中國在工程師、高級管理人才、專門技術工人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表現出嚴重不足,這與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取向和質量有密切的關系。重視人才培養,切合實際需要,面向國際水準是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三是法制環境。要在保證市場有效競爭、減少風險、保證生活質量上,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四是政府管理。在我國轉型的過程中,政府管理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贏得了世界主要國家的認可,但是,政府職能規范和管理服務效率,還應當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特別是在公共資源配置和公共服務提供上,為經濟增長提供保障和支持。如果在四個基礎上做好工作,中國就會實現既有高的增長率又有強的國際競爭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63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