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因特網上種地忙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徐文培

  “新年大吉喲,分紅了……”聽著社員們奔走相告的吆喝聲,開縣鎮安鎮遼葉綜合服務社社長謝應軍笑了:“這可是電腦的功勞呀?!?
  去年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遼葉綜合服務社,其前身是遼葉蔬菜專業合作社。
 ?。保梗梗改?,遼葉村少數農民種植了“夏陽白”蔬菜,因其無公害和反季節性,在市場上非常好賣。但由于產量小,沒賺到多少錢。
  “你們只管種,我負責去賣,把規模搞上去?!敝x應軍想把這些散戶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合作組織。
  “要得!這樣,我們心里才有底呀?!鞭r民積極響應。1999年6月28日,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蔬菜專業合作社組建起來了,入股社員36戶,吸納股金3000元。謝應軍被選為社長。
  有了合作社,農民就像吃了定心丸。次年,“夏陽白”種植面積達到160畝,獲純利26萬元,農戶戶均增收900元。
  然而好景不長。2000年11月,全村近200畝“夏陽白”感染病蟲,不僅產量低,而且賣不脫。村民吵鬧著要謝應軍給說法。
  謝應軍多方求救,雖挽回了部分損失,但還是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不少農民對謝應軍失去了信任。
  本想帶領群眾致富,反倒讓農民吃了虧。謝應軍很苦惱。
  一天,謝應軍進縣城看望朋友,傾訴了自己的不幸。朋友打開電腦,進入農業技術信息網站,很快就查找到了“夏陽白”的病蟲防治技術和市場需求信息。
  面對變化無窮的網絡世界,第一次接觸電腦的謝應軍欣喜若狂:“這個東西,太神奇了!”
  “現在已是信息時代了,你不能蒙著腦殼干呀!”朋友提醒他,“比如,種無公害蔬菜,就需要懂技術。光種好菜還不行,還得賣個好價錢!哪些菜才賺錢呢?得找市場!市場在哪呢?得靠信息……”
  離開朋友家,謝應軍徑直坐進了電腦培訓班。不久,他買了臺電腦,接上因特網,帶領村民開始了網上種田生活。
  “第一次嘗到信息服務帶來的甜頭,是讓大伙兒把各自不愛吃的青菜頭變成了大把大把的鈔票?!敝x應軍告訴筆者。
  一天,謝應軍從網上看到了兩條關于青菜頭的信息:“青菜頭在大城市每公斤賣到一塊多錢”;“涪陵某公司求購大量青菜頭”。
  謝應軍琢磨:在遼葉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房前屋后栽種青菜頭,如果能擴大規模,不就能賺錢?
  這菜好種,既然能賣錢,那就種噻。聽了謝應軍的話,農民們選用涪陵榨菜研究所的“永安小葉”良種青菜頭,成片種植了600畝。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訂單。
  “為了保險起見,我在供銷社網站上發布了青菜頭的種植信息。沒想到,很快就被一些客戶逮住。”謝應軍興奮不已。經磋商,幾家客戶上門簽了合同。
  翻過年,青菜頭喜獲豐收,獲純利22萬元,農戶戶均增收800元。謝應軍和村民們笑了。
  從此,合作社根據在網上了解到的技術和市場信息,組織社員種植高山反季節蔬菜,并不斷地在農業部“一站通”等農產品信息網站上發布種植信息。
 ?。玻埃埃澳?,謝應軍在網上看到了一條信息:川、渝兩地酒廠大量從東北購進高粱,由于運輸成本高,白酒價格一路上漲。
  謝應軍意識到,這條信息的背后,蘊藏著一個產業鏈的發展空間!
  謝應軍立馬組建了高粱專業合作社,引進“滬雜四號”良種高粱。2001年試種500畝,平均畝產達400公斤,比種植其他糧食作物每畝增加純收入300元以上,受到了入社社員的歡迎,種植規模從500畝擴大到了5000畝。就這樣,一個以遼葉為中心、輻射20多個村的高粱種植基地建成了。
  有了原料基地,謝應軍沒有就此滿足,決定辦酒廠。
  他創辦了一個純高粱白酒加工廠,然后兼并3家個體小酒廠。高粱實現就地加工,每公斤高粱的返利從原來的0.06元提高到0.14元,農民年終戶均增收400多元。
  目前,村里已興辦了3個年總產50噸高粱白酒的釀造廠和1個純高粱白酒灌裝車間,開發了純高粱系列瓶裝酒,注冊了“遼葉”商標。純高粱白酒在開縣市場上供不應求,瓶裝“遼葉”系列酒已打入了重慶主城區市場。
  電腦造的福,遠遠不止這些。借助電腦,合作社越來越信息化了。謝應軍高興地說,5個專業合作社已有社員428戶,合作社現已發展成了一個集種植、養殖、服務、加工為一體的股份合作制綜合經營實體,年銷售額達到500多萬元。
  新年第一天,謝應軍從網上接到好消息:高粱專業合作社被列為國家100個專業合作組織試點之一,將獲25萬元扶持資金。
  “有了這筆錢,就可以完善合作社的科技圖書室,完善社員的信息、技術服務網絡,借助信息化,大步挺進農業現代化!”謝應軍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在網上種地,真是越種越有搞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3040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