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上坎”精神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郭紅解
每個城市都有代表自己城市特征的符號,有歷史、地理的符號。也有經濟、文化的符號。人們可以通過這些符號來解讀城市的內涵、城市的精神。重慶是一個擁有豐富符號的城市,有霧都、“火爐”、陪都、山城、《紅巖》、長江、嘉陵江、嘉陵摩托、南方案團、三峽移民、朝天門碼頭……在我去重慶前,這些符號我是從史書、報章、小說以及電影、電視中得來生成的印象只能說是一種“霧里看花”的結果。
到重慶參加《中國檔案》宣傳工作會。使我有機會零距離接觸山城。雖說行程匆匆。走馬觀花對重慶的城市符號只能做十分淺層的解讀,但畢竟親手觸摸到了城市的脈動,特別是在《中國檔案》宣傳工作會上重慶市檔案局局長陸大鉞一番簡短而坦誠的話讓我從深層感悟到了些許重慶的城市精神和重慶人的品格。
這番話簡短得突破了一般發言經典的“三段式”:成績(主要的)、問題(簡要的)、經驗(重要的),而是直奔問題而言;這番話坦誠得讓人動客:“從三個數據可以看到重慶市檔案工作的差距在全國省級檔案館中,重慶市檔案館館藏資源列第7住檔案接待利用量列第17位,設施投入列20多位。重慶市檔案事業發展水平與整個城市一樣,要爬坡上坎負重前行?!?
800年前,宋光宗先封恭王后繼帝位,他自詡“雙重喜慶”改恭州為重慶,重慶因此而得名?,F在正逢重慶直轄10周年、成為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田在這“雙重喜慶”之際,市檔案局領導面對臺上重慶市委、國家檔案局領導和《中國檔案》總編,臺下省市檔案局領導和通聯組長這番三個數據、一個結論,簡短坦誠的表白讓人難押激動之情。忽如一陣清風吹進了心田。
“爬坡上坎,負重前行”是重慶城市精神的一種體現。平心而論,上蒼對重慶不夠公平。“一山(南山)起伏,兩江(長江、嘉陵江)環抱”的地勢。給重慶的交通帶來諸多不便;山城、本霧、“火爐”。使重慶人生存環境格外艱難。2006年夏,重慶遭際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僅一年后,重慶又遭際了百年一遇特大暴雨的襲擊。歷史和時代給過重慶不少機遇但也留下并提出了很多難題。在四個直轄市中。重慶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城市化率最低,這種小城區大農村的格局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但重負之下也造就了重慶人坦誠質樸、奮發向上的品格。這種品格我在重慶“走馬現花”中感受到了。更從重慶檔案人所說所為中感悟到了。
“爬坡上坎,負重前行”,也是重慶檔案人精神風貌的體現。近年來,重慶檔案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檔案服務機制創新,服務領域拓寬。檔案館舍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可圈可點之處很多,特別是根據重慶城市的特點,加強了重點工程檔案、三峽移民檔案的建設和國有破產企業檔案的管理,僅二期三峽移民檔案就收集整理了35萬多卷為歷史留下了一筆沉甸甸的財富。
“爬坡上坎負重前行”。也應該是廣大檔案人奉行的工作理念我以為。誠然,我們的檔案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業績,但我們沒有理由可以因此而飄飄然。檔案人都明白自己從事的工作是一項基礎性、服務性的工作。需要求真務實、一步一個腳印擊做比如說檔案數字化對于館藏浩瀚的檔案館無疑是一道無法輕易跨越的關面對橫亙的溝溝坎坎。不“爬坡上坎負重前行”行嗎?早在20年前江澤民同志在視察上海市檔案館時就指出:“檔案工作有它的特點就是平時不起眼,也不引人注目。但是一旦當你需要時,如果平時工作沒做好,臨渴掘井,就悔之晚矣!”離開了扎實的基礎工作,檔案服務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追論出彩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307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