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共享經濟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共享經濟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部分,在眾多領域有廣泛的應用。通過新制度經濟學的假設、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企業理論對共享經濟的產生、發展和問題進行分析,試圖對共享經濟做一定的理論探索。
  關鍵詞:共享經濟;新制度經濟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3-0001-01
  一、引言
  共享經濟,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Joel.Spaeth在1978年公開發表的論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共享經濟一般是指以一定報酬為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而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是社會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家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權利?!被谛轮贫冉洕鷮W的產權理論分析共享經濟中的產權轉移過程,做共享經濟的積極探索。
  二、共享經濟的發展基礎
  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和應用的背景下,依托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共享經濟得以發展。一方面,是資源稀缺性在某種程度的體現,資源分布出現不均衡,需要在市場中平衡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制度的變遷帶來的產權的確立和細分。
  1.共享經濟基于新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產品交換的方式,形成了新的交易空間和交易模式,高效率地將供給和需求集中在互聯網平臺。首先,互聯網技術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傳統通過產品交換產生的市場,受到地域限制,資源的配置受到制約?;诨ヂ摼W技術形成的市場交易平臺,有效地打破了地域限制,將碎片化、分散化的資源通過互聯網進行集中,再通過平臺將資源進行配置,更為有效地匹配閑置資源和實際需求。其次,互聯網技術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傳統的市場具有經營的時效性,而互聯網市場具有全天候性質,甚至通過預售和預購,具有部分期貨交易功能。通過突破時間的交易,更為有效地配置資源,將配置資源的實效從傳統的周期短、配置能力弱,變為配置周期長、配置能力強。因此,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是共享經濟產生的重要條件。
  2.共享經濟基于資源的不均衡。西方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認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一方面,資源受到現實條件的約束;另一方面,人的欲望以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產生了人的社會經濟活動,產生了基于供給和需求的市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的程度,資源的分配都存在不均衡現象,這就為市場奠定了交易的基礎。首先,擁有資源的人,資源并未被充分使用,從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訴求出發,具有暫時轉移產品使用權的意愿,因此產生了產品的供給;其次,對于資源匱乏的一方,從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極力尋求少的付出,獲取最大的回報,而擁有購買一個產品所付出的成本,肯定高于暫時根據需求擁有產品的使用權,因此產生了產品的需求。因此,由于資源在配置過程中的不均衡,理性經濟人會做出新的選擇,共享經濟是市場發展的必然。
  三、共享經濟新制度經濟學分析
  新制度經濟學最早由威廉姆森提出??扑拐J為,新制度經濟學主要是分析制度的構成和運行,并去發現這些制度在經濟運行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洛斯認為,制度經濟學的目標是在研究制度演進背景下,人們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做出決定和這些決定又如何改變世界。
  1.共享經濟符合新制度經濟學兩個假設。一是效用最大化。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人們總是在一定約束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并把效用最大化假說擴展至所有人的選擇。共享經濟在個人或企業擁有資源的同時,都擁有最大化效用的欲望,希望把成本通過有效手段暫時轉移給他人,并從中獲取收益,實現效用最大化。二是有限理性。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完全理性不符合人類行為的現實,提出“有限理性”的假設。其中,基于收集信息、處理及計算、行為本身的執行都是有成本的,所以,西蒙認為人們有達到理性的意識,但又是有限的。共享經濟就是通過整合碎片化的供給信息,提供有效的信息途徑和來源,減少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從而匹配需求和實現需求的過程。
  2.從交易費用理論分析。交易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也是制度經濟學基本分析單位。一是威廉姆森認為,從契約的角度分析交易費用,則包括事前交易費用,即起草、談判、落實的成本;事后交易費用,即違約、更改、仲裁、合作保持的費用等。共享經濟,從建立交易平臺開始,就已經將事前成本整體消化并解決,雖然在整合資源的平臺前期成本較大,但是分攤到每個交易的個人,成本遠小于個人的交易成本疊加的總和。二是科斯認為,傳統的微觀經濟學沒有認識到交易本身的稀缺性,認為交易是在市場中自動完成的。但是市場企業資源配置替代了市場交易的層面,稱為被組織的交易。共享經濟中,企業建立共享經濟交易平臺,將閑置的、碎片化的資源有效地組織整合,充分體現交易的稀缺性和資源的稀缺性,然后重新進行資源配置,從而完成交易。
  3.從產權理論分析。產權是指由物的存在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互相認可的行為關系。它確定了人們的行為規范,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也是對財產使用的一種權力約束。一是產權的排他性。一個人或者一群人擁有某物產權,其他人或群體就不能合法地擁有該物并對該物行使產權。共享經濟交易的基礎,就是由于產權的不斷細分和確立,部分人擁有物的產權,而其他人沒有產權,而又需要使用該物,因而產生了產權暫時轉移的市場。二是產權的可分割性。產權可以分為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共享經濟其實就是利用產權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收益權可以分離的特點,利用產權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轉移產權的使用權和收益權。三是產權的可交易性。產權的交易實質上是指商品所有權和貨幣所有權的交換。共享經濟就是將原本固定的產權,通過交易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產權的貨幣價值。四是產權的功能源于資源的稀缺性。資源的稀缺性就決定了產權的價值,經濟主體確定了產權,就確定了其選擇集合,這樣行使行為有收益預期與收益保證。共享經濟在產權確立和細分。
  4.從企業理論分析。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兩者之間是可以相互代替的。一是企業組織管理存在的價值在于降低經營成本。市場中存在企業的原因是,市場的價格機制并不免費,為了節約市場交易費用,企業出現在市場經濟中。只要企業組織管理的成本低于市場交易的成本,企業就有存在的價值和空間。共享經濟中,由于個人的交易成本較高,資源配置不均衡,信息傳遞不對稱,而企業建立了共享交易平臺,用技術手段和企業管理降低了交易成本,重新配置了資源,完成了信息對稱,從而促成了企業組織交易行為。二是委托—代理。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組合,是參與者通過各種契約而自愿結合的組織,每個參與者通過提供一種或多種生產要素,獲得對企業特定形式的索取。這里面就有兩個問題:第一,逆向選擇。由于非對稱信息而導致交易一方面臨不利的選擇環境。在共享經濟中,由于信息都掌握在企業一方,企業控制著信息對稱與否,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具有控制信息的風險,造成市場的逆向選擇。第二,道德風險。經濟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時,損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為。共享經濟中,企業作為經濟代理人,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容易出現道德敗壞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金碚,郝丹.“共享經濟”的經濟學分析[J].人民周刊,2018,(5):64-65.
  [2]  江艷秋.淺析共享經濟[J].中國集體經濟,2018,(2):13-14.
  [3]  蘇劍.共享經濟:動因、問題和前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126-1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317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