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需求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經濟增速放緩、不良資產率年年居高不下、信用風險不斷暴露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積極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工作,有利于盤活資產,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本文探討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現實需求和面臨的主要問題,為積極實踐不良資產證券化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不良資產 商業銀行 資產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指在選擇在當下缺乏流動性的一些資產,對其進行分離和重組,使得其中的風險有效分散,并將這些資產轉化為流動性強、可以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產品。我國對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探索始于2006年,最早是由國有銀行及資產管理公司進行,隨后各大商業銀行都開始實踐相關業務。目前,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都已經提出了相關的資產證券化支持計劃,包括信貸ABS、企業ABS、資產支持票據(ABN)等。
目前,為了解決資產的流動性問題,不良資產證券化是商業銀行選擇的一種有效手段。不過,在實踐中,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并暴露出一些問題。
1.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現實需求
1.1銀行不良貸款額居高不下
據統計,2017年底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近2萬億,具體為1.71萬億元,而銀監會的統計顯示出不良貸款率年年居高不下。當前,清收、拍賣等是對銀行不良資產的常見處理方法,比較傳統,并且效率低下。若不及時解決這些不良貸款,則商業銀行的利潤和資本將會受到嚴重影響。而不良資產證券化則對銀行來說是一種好的解決方法,可以提高流動性,保持市場活力,盤活資產。
1.2滿足多元化投資需求
我國經濟發展使得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人們不僅能吃得好穿的暖,還開始有閑錢可以投資。目前,保險基金、證券投資基金、債券等投資者實力越來越強,尤其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代表的民間資本已經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現階段非標類信托產品收益過高、風險較大,并且收益率較低,投資者參與度不高。不良資產證券化則能有效提升投資者積極性,滿足多元化的投資需求。
2.當前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面臨的困難
2.1資產定價技術有待提高
從實踐來看,對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定價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賬面價值法和賬面折扣法,這也是目前大多數銀行采用的方法。二是市場定價法,根據市場來做出價格的評定,然而目前我國市場ABS交易不活躍,二級市場還未形成,無法采用此類方法。三是數據模型分析法,這種方法需要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參考,難度較大。在定價方面,銀行互相持有產品的現象普遍,而其他專業機構缺乏進入的機會。
2.2市場活躍度有待提升
首先,目前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參與方大部分是銀行,其他金融機構,如券商等參與度不高,個人投資者無法參與,導致市場活躍性不夠,產品流動性有待提高。此外,目前已有的產品涉及到公司不良、個人房貸不良等,產品情況不同,對風險的分析也需要更專業,然而目前參與的金融機構在這方面的專業性有限。大多數商業銀行在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發行和經營方面缺乏風險,也沒有專業人才可以做這件事,這就導致在具體操作中,在很多環節可能發生風險。
2.3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健全
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涉及到的交易方和參與方眾多,且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多各參與方進行嚴格監管,保證其正常運作。目前,我國的《公司法》、《證券法》等對公司相關資產的金融業務做出了規定,但是資產證券化業務還缺乏相應的規范。甚至有一些法規相互產生沖突,這會導致地方監管部門在具體監管時,不知該遵從哪一個而造成混亂,甚至導致“踢皮球”的現象。
3.針對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實踐的一些思考
3.1完善基礎,加強法律建設
著想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順利發展,首先要在制度建設上,從頂層建設考慮,加強法律法規建設。首先,政府需要對這項業務大力支持,積極探索和實踐。在政府的主導下,完善抵押變更登記制度、金融擔保制度等,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體系,以促進不良資產證券化的規范發展。要吸取幾次金融危機的教訓,明確不良資產支持證券信息披露的要點在于資產池狀況和現金流分配情況。
3.2提高市場流動性
針對當前市場不活躍的現狀,需要切實提高市場中金融產品的流動性,尤其是二級市場的流動性??梢猿雠_相應的鼓勵政策,促進經驗豐富的券商、基金等機構參與到資產證券化的過程和相關產品的交易中來,打破銀行業互持現象,從而提高資產支持證券的流動性,減小系統風險。此外,可以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在資產證券化方面的經驗,以國家為相關資產做擔保,提高信用評級,在不良資產產生的現金流不足以支付債券的本息時,對優先級證券提供償付保證。
3.3重視信息披露
在金融行業,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完整的披露信息可以提高市場透明度,降低風險。首先要在發行的時候加強信息披露,在不良資產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中還要持續進行信息披露。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制度,一旦出現風險,可以及時解決。同時,要積極對金融機構進行引導,鼓勵他們更多地披露信息,以便讓市場參與者及時地了解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實時動態,因此能及時識別風險并作出應對,促使投資者投資的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風險和收益相匹配。
3.4堅持走實體經濟路線
金融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有了實體經濟才有了金融。對于不良資產證券化來說,要把資金是否最終參與實體經濟建設作為主要依據。對此,實體經濟的資金流動性不足的問題需要通過鼓勵使用資產證券化工具來解決,這需要對銀行進行激勵,幫助投資人金融資產配置需求的有效對接。此外要謹慎在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上疊加衍生產品,防止其交易結構的復雜化和交易過程的杠桿化,防止不良資產證券化成為某些機構投機倒把的跳板。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1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