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途徑和促進機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文章梳理了山西省民營企業在“三去一降一補”經濟轉型和經濟“新常態”形勢下迎來的快速發展契機,以及亟需解決的自主創新能力差、高科技人力資本缺失、管理經營理念落后等問題。探討如何在企業、政策、人才、市場等層面構建山西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途徑和促進機制,以降低不利因素的影響,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機制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20
“十三五”期間,山西省重點推進經濟轉型發展,借助“三去一降一補”打開經濟轉型的新局面,加速能源革命,推動煤炭產業走“減、優、綠”之路,全面構建推動轉型發展的體制政策體系,持續推動觀念革命和能力提升。山西民營企業也迎來了重要轉折點和嚴峻挑戰,究竟如何適應經濟轉型和“新常態”,如何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是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考慮“新常態”和“三去一降一補”經濟轉型的影響,聯系山西省內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構建山西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途徑和促進機制,并通過對山西省優秀民營企業的分析來證明這些途徑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1 山西省民營企業發展概況
1.1民營企業數量和從業人員顯著增加
近年來,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12112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3050億元,總體增長7%,民營企業在經濟快速發展中迎來了迅速擴大的契機。表1數據顯示,民營企業數量由2012年的15萬戶增長到2016年的32萬戶,呈持續上升趨勢;占全省市場主體總數比例也由2012年的94%增長到2016年的97%;民營企業從業人員由2012年的194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247萬人,解決了民營企業日益成為了就業的主體。
1.2民營企業規模有所擴大
據最近一次普查報告數據(見表2),到2013年底為止,山西省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民營企業整體規模有所擴大,但這僅是2013年的普查數據,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民營企業的規模必定會有所擴大。
1.3民營企業稅收增長迅速,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巨大
民間投資是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的重要支撐力量[1]。根據山西省統計信息網的數據顯示,2017年山西省國稅和地稅稅收收入總計2475.5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6.4%;省內民營企業共實現稅收總額1442.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6.9%,占全省稅收收入的57.9%,改變了近兩年來山西省內民營稅收總額連續下降的局面。而且,山西省民營企業的稅收增加幅度比全省稅收收入增加的幅度還要高20.5%,可見,民營企業對全省的財政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 山西省民營企業存在的問題
山西省民營企業多為煤炭、電力、冶金、焦化等傳統重工業,入圍全國500強民企的民營企業更是清一色的重工業企業,這使得山西省的民營企業在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下,相比起我國東部發達省份的民營企業來說,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
2.1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
山西省民營企業多數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情分管理”往往缺乏按照客觀事實和健全合理的管理理念,且缺少內外部監管[2],容易使企業管理者蒙蔽雙眼,使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很難獲得社會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3],錯失使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機會。同時,嚴重的排外心理決定了企業管理者獨攬大權,事事親力親為,無疑造成效率低下,阻礙企業健康高速發展。
2.2自主創新能力差
據最近的全省普查結果,山西省民營企業擁有發明專利35項、外觀專利21項、全國領先技術33項、實用新型專利38項。山西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400多個,擁有山西著名商標1100多件,中國馳名商標45件,將近600個民營企業在環境、質量、衛生等方面都獲得國際標準認證,更有300多個新產品填補了國內和省內相關領域的空白。
雖有此成就,但山西民營企業多為工業、建筑業等傳統重工業,產業結構比較低端,自主創新能力交較差。相比起東部發達省份的同類企業,差距很大。據山西統計信息網的數據,2017年民營企業能夠獲得較好發展,主要還是過度依賴產品價格上漲,而技術含量高且具有很強競爭力的產品則少之又少,不僅會對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造成損害,更不利于民營企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另外,近年來,山西省內的科技類民營企業數量雖有增長,但也僅僅只有311個,僅占全部民營企業36.9萬個的0.8‰,甚至個別市民營科技企業數還僅是個位數,遠遠低于東部發達地區。
2.3高科技人力資本缺失
企業管理人員方面,山西省許多民營企業集中在煤、焦、鐵三領域,絕大部分企業的成功是借助了豐富的資源優勢。許多企業管理人員缺乏科學、合理、系統的管理方法。
企業高科技人員方面,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需要更多更優秀的創新型高科技人才,但大部分高科技人員更愿意去條件更好的國有企業或東部發達地區的民營企業。山西省民營企業創新型人才大量流失,嚴重影響企業的創新活力。
企業人才管 理制度方面,大部分企業在工作人員業務考核、績效、業務培訓等方面缺少一套完整的適合自身企業發展的運行和管理機制,尤其是薪酬
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戰略性規劃,直接影響企業引進、激勵和保留人才[4]。
2.4傳統型民營企業難以適應經濟轉型的大環境
山西省民營企業多為傳統型、粗放型的資源密集型企業。表3可以看出,在經濟轉型大環境下,山西省資源密集型產業投資量越來越少,尤其是進入“十三五”期間以來,能源工業投資從2015年的2582.01億元降到2016年的2120.99億元,2016年的投資總量比2015年降低了17%,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從2015年的124.07億元降到了2016年的63.01億元,總體降幅達到了49%,其他投資項目也在相應的減少。 面對山西省內經濟轉型和能源不可再生性的特點,許多民營企業難以跳出煤、焦、鐵三大板塊,快速從資源粗加工向資源深加工轉變。多年來積累下的運營方式和管理經驗適合資源密集型企業發展,一時缺乏向資源深加工和新興產業發展的經驗,自身條件的限制使其難以在新環境下立足。
2.5缺乏行業領頭軍
2017年,山西省民營百強企業規模與廣東、浙江、福建等地民營企業上千億規模相距較遠,主要原因為缺乏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領軍企業。數據顯示,2017年山西省民營百強企業中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企業只有5家,而且,民營百強企業的平均從業人數僅為3.36人,民營企業總體從業人數平均為7.7人,戶均比上年減少1人,企業規模不足10人。
2.6融資難
2017年,山西省民營企業通過直接融資方式獲取資金70.5億元,比起2016年的202.5億元總體減少了132.0億元,同比下降了65.2%。山西省民營企業要想高質量發展,首先要獲得資金,然而民營企業的會計信息水平較低、抗風險能力差、保證盈利能力不足、缺乏相應政策法規的保護[5],尤其是在“三去一降一補”中“去杠桿”政策的影響下,對民營企業中的小微企業,更是要面對融資渠道少、融資金額受限等瓶頸。
3 案例分析——以山西山西ZD集團為例
山西ZD集團作為山西省最早進入全國500強的民營企業,其成功之路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3.1強烈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創新理念
首先,ZD集團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全面創新企業管理。企業集中發展具有優勢的新興產業,逐步探索出適合公司發展的“十大管理模式”和“個人工作程序化”、“崗位管理流程化”兩大管理資源,全面提升了企業管理水平,在企業內形成了獨特文化,統一和規范了企業員工的思想和行為。
其次,企業研發投入大幅增加。由表4可知, 2013年到2016年,ZD集團研發投入金額和其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呈不斷增加趨勢,技術創新的大力投入使企業在2016年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專利方面,2016年企業的在研項目有序推進161項,完成新項目申報 86 項,完成新申請發明專利18 項,新授權發明專利9項;產品品種方面,企業制藥新增未生產品種23個,五和新增品種26個,中藥飲片新增品種427個,藥材收購品種增至203個,藥材種植品種增至76個,也帶動了企業銷售業績大幅上漲,如表5所示。
最后,環保理念創新。企業通過“綠色物流”“藥渣綜合利用”等板塊,有效地減少了環境污染,實現了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道路。
3.2注重人力資本投入
山西ZD集團在人力資本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不僅建立商學院用于企業員工的學習與培訓,而且擁有獨特的人才管理制度。如表6和7所示,一是在實踐中完善招聘錄用、勞動合同、休息休假、加班、績效考核、薪酬福利等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設立“敬孝金”、“員工醫療互助基金”等福利制度,保證員工穩定性;二是廣納賢士,擁有高級技術職稱和博士、碩士學歷的高端人才230余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2名,山西省“百人計劃”人才3名,并引進國內外頂級專家13名,擁有博士級專家人才120余名。對創新型人才的重視使ZD集團營業額不斷上漲,僅僅2016年的營業收入就達到了518041.31萬元,上繳稅額3.5億元,在全國同行業的競爭中都是居于領先地位;三是企業員工培訓費和人均培訓時間都在逐年遞增,2016年的員工培訓總投入比2014年的增幅達到16.9%,員工培訓覆蓋率100%。企業還會定時派送企業管理人員到長江、中歐、北大、清華等知名院校進行進修深造,在提高企業員工素質的同時幫助其尋找更合適的職業發展道路,實現企業和員工“雙贏”。
4 山西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途徑
首先,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意識。民營企業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平時的生產經營中強化“技術創新、科技興業”的意識,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去解決“問題”,并對提出創新性問題和解決方案的員工給予適當獎勵,幫助企業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創新之路。其次,必須改變“家族式”管理模式,重視外來人才和研發創新行為,這是民營企業良性發展必須的活力。再者,拓寬融資渠道。針對“有資金,無創新”和“想創新,無資金”兩種情況,一要強化創新意識,加大研發投入,包括研發設備、研發人員的報酬、研發人員的進修等方面;二要努力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增強各種政策的協調性和服務意識[6],完善信用考核制度和擔保體系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融資。最后,保留和吸引創新型人才。高薪聘請相關專業擁有高級技術的技術人員,改善研發環境。并嚴格按照績效考核分發薪酬,建立與人才貢獻相匹配相適應的薪酬福利制度,提高研究開發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單東.浙江中小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2):35-42.
[2]常艷花. “新常態”下山西民營企業的發展與轉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
[3]唐小寧.新形勢下中小企業薪酬管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中國市場,2017(29):200-201.
[4]PENG M W, HEATH P S. The Growth of the Firm in Plann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2):492-528.
[5]李嵐.豫浙民營企業政治行為的比較研究--一個制度環境的視角[J].經濟經緯, 2017(3):99-104.
[6]崔新健,楊智寒,鄭勇男,等.民營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現狀及其競爭力——基于北京市民營企業樣本的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 2017(5):88-95.
[基金項目]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山西省企業內部激勵與技術創新關系研究”(2017);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重點科研項目“山西省國企薪酬制度研究”(項目編號:RSKY-2016-06)。
[作者簡介]郭淑娟(1974-),女,漢族,山西長治人,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企業經濟;鈕可(1995-),女,漢族,山西晉城人,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財務管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79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