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對外投資現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不斷增長,尤其是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程的推進,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更是不斷攀升?,F分析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以日本為例,對其經濟轉型時期對外直接投資做出總結以此為鑒,從而正確認識目前我國正在經歷的對外直接投資浪潮,并提出完善對外直接投資相關法律和稅收政策;抓住契機提升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整體實力;加強對于企業的融資和技術支持等措施。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空心化;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4-0043-02
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ㄒ唬㎡FDI規模不斷擴大
近十三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以33.6%的年平均增長幅度在擴張。2011年,我國OFDI額僅有746億美元,但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也呈現出“井噴”狀態,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2015年我國首次實現了對外直接投資額對吸引外資額的超越,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大國。2016年我國企業海外投資增長步伐依然沒有停下,尤其是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高達1 7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44.1%。
?。ǘ┩顿Y選擇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也在不斷升級,從最開始的以資源擴張為主要目的的投資行為,向尋求先進技術、擴大市場轉變,投資領域也從礦業、化工業向金融業、醫療服務業方向轉型。對比2006年,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興業分布呈現多元化和高級化特征,采礦業規模占比從48%下降到15%,租賃和服務業從26%上升到34%,先進制造業和房地產行業占比也都有顯著提升。2010年,服務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占了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九成。2013年投資額占比排名前四的行業分別為商務服務業、采礦業、金融業和零售業。2015年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升級效應更加明顯,制造業同比增長了108.5%,金融業同比增長52.3%,信息服務業增長了115.2%,幾乎都是相較于2014年翻了一番,這在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得以實現,顯得尤為不易。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在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領域所帶來的積極促進作用也很明顯和關鍵,裝備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的投資規模分別增長了154.2%和80.2%。2016年的對外直接投資依然體現出向高新行業流動的導向,服務業、制造業和零售業占比高達60.8%。
?。ㄈ┩顿Y方式由綠地投資向跨國并購轉移
一直以來,我國企業參與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主要方式為跨國并購和綠地投資,但最近兩年,綠地投資的份額明顯下降,跨國并購成為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2015年全年,我國企業共參與了579起跨國并購活動,涉及交易金額544.4億美元,更是涵蓋了包括制造業、采礦業、娛樂業在內的十八個行業,這一年跨國并購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2016年,僅是上半年,我國企業參與的跨國并購涉及交易金額就達到了1 211億美元,一舉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跨國并購流量第一大國。2016年,我國的跨國并購總額占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48.98%,這一數字小于2015年的50.6%和2014年的59.79%。
?。ㄋ模┩顿Y區域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我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有很明顯的區位選擇偏好,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除了和政策有關,也和投資行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2010年,我國對美國和歐洲企業的并購規模占總體規模的32%,這一比例在2015年提升到了66%,尤其是對美國的投資數額達到了80.29億美元,占到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5.5%。從2010年到2015年,我國對于美國和歐洲企業的投資規模分別增長了137%和98%。受到“一帶一路”政策的積極推動,2015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的49個國家,有著直接投資行為,涉及金額達到了148.2億美元,占我國總體投資規模的12.6%,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8.2%。從2016年到現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相對集中和固定,對美國、日本、歐盟、俄羅斯、澳大利亞、東盟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規模達到了1 091.5億美元,占同期我國投資規模的74.8%,以對美國直接投資規模增幅最為顯著,達到了173.9%。在此期間,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也簽署了大額承包工程項目,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0.7%。
二、國外經濟轉型時期對外直接投資的總結
(一)對外直接投資提升產品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對于資本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國內面臨著石油危機、新興產業發展和國內土地資源緊缺、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挑戰,日本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吸納海外資源,實現全球化生產目標。在充分考量了各國比較優勢后,大力鼓勵國內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把“夕陽產業”轉移到國外,將紡織品生產這類低技術要求、低附加值回報的勞動密集型和高消耗、高污染的資本密集型生產活動轉移到東南亞各國和地區。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加快了對全球市場的投資行為,以跨國并購最為典型,并購活動加速了日本全球化布局,使其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八十年代末期,日本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平型對外直接投資和垂直型對外直接投資。水平型對外直接投資集中在北美和東亞地區展開,充分利用該地區高水平的科研能力探究先進生產技術,使得企業核心競爭力得以提升。垂直型對外直接投資則是考慮到東盟地區低人力成本優勢,將國內更多的資源和發展空間留給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使得生產的最終產品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逐步形成了“研發、開發在日本,生產、組裝在海外”的明確分工布局。
?。ǘν庵苯油顿Y逆向技術溢出和產業升級 日本大規模的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的結果,在諸多不同對外直接投資動機中以技術尋求型動機,對于國內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用最為顯著。在20世紀八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日本將勞動密集型、環境破壞型等夕陽產業轉移到海外。同時大力鼓勵對外并購高新技術企業,向著產業鏈頂端靠近,加大科研投入,集中發展電子、航天航空等一系列高新技術行業。20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期,日本制造業著重投資電氣、運輸機器和有色金屬業。此外日本還對金融服務業、不動產進行了大規模投資,使得產業結構得以優化。
?。ㄈ┊a業“空心化”問題日漸凸顯
日元的不斷升值和新興產業需求的增加,使得日本加速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進程,最終導致國內投資規模萎縮,在全球化布局中落后,產業“空心化”隱患逐漸凸顯出來。由于缺乏資本和資源,日本國內的高新技術產業失去了發展動力。九十年代初,日本高新技術行業總產值僅有0.8萬億日元,遠低于計算機行業的3.6萬億日元和汽車行業的15萬億日元,無法彌補傳統行業對外直接投資導致的缺口,使得日本距離“技術立國”的目標漸行漸遠。受到經濟泡沫破滅的影響,日本也未能抓住九十年代全球信息技術革新浪潮,導致主要產業“空心化”問題更加嚴重,嚴重影響了日本產業結構調整進程。
?。ㄋ模┻^度對外直接投資導致巨額虧損
日本企業跨國并購活動缺乏長期目標,大多都以短期投機為目標,當經濟泡沫破滅后,大量非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項目變為不良資產,日本企業不得不低價拋售在經濟繁榮期高價購買的海外資產。例如,日本青木建設集團以不到5億美元的價格拋售Westin,然而當初取得這項資產花費了15億美元。三菱地產拋售洛克菲勒中心造成的損失高達880億日元等。
三、正確認識目前我國正在經歷的對外直接投資浪潮
?。ㄒ唬┖侠淼膶ν庵苯油顿Y對于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有促進作用
借鑒20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企業跨國并購的案例,可以發現日本企業實現了對于當地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的吸收。最近,我國企業也在持續對發達國家和地區進行直接投資活動,這些地區也擁有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手段優勢,有助于我國生產先進設備、拓展全球市場、向產業鏈中高端轉型??梢哉f跨國并購正在成為一種我國企業向國際高水平生產、管理理念接軌的重要方式。企業在獲得高新技術、高質量產品的同時,也能提高本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這有助于我國完成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
?。ǘ┍苊赓Y產外流
我國大幅度增長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僅僅包含利用海外先進技術和資源的真實需求,也存在跟風投資和轉移資產的虛假繁榮。2015年開始,我國就面臨著巨大資產外流的壓力,包括龐大的外匯儲備,“一帶一路”政策紅利也為企業轉移資產提供了契機。大規模的對外直接投資帶來的國際收支失衡,也使得人民幣匯率一直不穩定。所以,遏制資產外流的任務迫在眉睫,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
?。ㄈ┚璨唤】档膶ν庵苯油顿Y造成國內產業“空心化”
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日本經歷了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帶來的一片繁榮和泡沫破滅后國內投資不足,造成產業“空心化”, 整體經濟發展緩慢的衰敗。我國的情況略有不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模式以“價值鏈擴張型”為主,企業直接在海外投資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并不會將這部分產業轉移到海外。但是依然不能忽視現階段國內投資下降的現狀,還是需要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力度,避免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現象。
四、應對快速擴張對外直接投資的措施
?。ㄒ唬┩晟茖ν庵苯油顿Y相關法律和稅收政策
我國應當給予參加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企業更多支持和服務。一是加快出臺《海外投資法》,使得各類境外投資活動有一個規范的基本法律,并建立管理機構對企業進行統一管理和監督。二是給予企業關稅、所得稅、增值稅等方面的優惠,鼓勵更多的海外投資行為。
?。ǘ┳プ∑鯔C提升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整體實力
應當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比較優勢,借助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的契機,將一部分高能耗、高成本的產業向外轉移。同時,還要借助亞投行的作用,積極采用公私合營模式(PPP)并鼓勵創新融資方式。
?。ㄈ┘訌妼τ谄髽I的融資和技術支持
一是進一步完善企業“走出去”的金融支持,鼓勵跨國企業開拓海外投資貸款渠道、開展融資擔保業務,并建立完善的保險體系。二是完善跨國企業投融資機制,建立專門的管理跨國企業對外投資資金的機構,為符合要求的企業提供更加優惠的貸款和融資擔保。
參考文獻:
[1] 戴 翔.“走出去”促進我國本土企業生產率提升了嗎?[J].世界經濟研究,2016(2):78-89.
[2] 陳傳興.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戰略[J].東岳論叢,2015(11):138-143.
[3] 王碧珺.被誤讀的官方數據——揭示真實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模式[J].國際經濟評論,2013(1):61-74.
[4] 湯建光.中日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與特點比較及其啟示[J].當代財經,2007(11):85-90.
[責任編輯:龐 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82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