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水利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設中較為偏重對防洪、供水、發電以及運輸便利等因素的考慮,然而卻將生態保護拋之腦后,導致生態系統逐漸失衡。在經濟逐漸發達的當下,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水資源已成匱乏狀態,水資源的利用和水資源的污染已經成為不可逃避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圍繞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方面進行討論,從而解決河流治理問題。
關鍵詞:生態水利理念 中小河流 治理工程
近年來,社會用水需求量逐漸增大,水污染日益嚴重使得水利事業受到了很大影響,中小河流治理結果對建設生態水利體系有著直接影響,也是人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做好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建設,解決水污染問題利大于弊。
1.現階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現狀
生態水利理念是將人、生態及其功能進行有機結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如在中小合理治理工程中應用生態水利理念,則將可以很好的緩解河道污染問題,甚至還可以改善生活環境,換取一片綠色家園。
1.1河流污染嚴重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后,人們便愛上了犧牲生態環境這條捷徑,“人的欲望如無底的黑洞,無法得到滿足”為了眼前的利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日常生活中沒有節約用水意識,對于生活污染隨意排放;工業方面越來越多的制造商為降低成本,選擇性能較差的環保設備或者直接將工業廢水排放至附近河流,造成嚴重的水污染也破壞了河流自身更新能力,使得河流內的水生生物受到嚴重威脅,甚至滅亡。
除廢水隨意排放外,堆放在空地、路面以及排水系統中的各類廢棄垃圾、地面污染物以及生活垃圾等等,也將隨著雨水天氣流入河流內,形成嚴重污染,而大多垃圾難降解,將持續影響河道內生態系統。
1.2治理思維落后
往往我國水利部門認為河道治理過程,是將重點放置在防洪工作以及環境改善,保證使農田、村莊以及城鎮的用水得到保證,而這樣的想法則是從根本上將河道治理放置在一個錯誤的思想上,生態治理也應是河道治理的重點環節。
因此,受到我國生態水利治理理念滯后的影響,導致相關部門將治理工作當成口頭項目沒有任何實質性動作。目前我國在中小河流治理問題上選擇的治理方法較為傳統,如河道的平面直線化、河道渠系化、斷面規則化等等,但這樣的治理理念對于生態系統存在一定破壞力,也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
1.3專業河道治理人才匱乏
現階段各大高校中設置河流工程專業數量較少,對于僅有的院校設置的河流專業或研究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少之又少,對于高等院校學生大多在畢業后選擇專業,而能夠進入專業研究所的高素質人才又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狀難以滿足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進程對于人才的要求。
2.河流治理原則
根據中小河流的治理思想及治理目標,綜合注重河流的生態系統自然特色及景色,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于河流系統干擾降低干擾的理念,治理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2.1統籌規劃,突出治理重點
基于各地河道治理文件,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統籌安排治理內容,突出治理重點,在正常的防洪安全基礎上,確保河流通暢,加強河流生態水利系統了理念,努力做到全方位河道治理。
2.2綜合性治理,維護河流天然形態
綜合性治理即站在整體層面對河道進行防洪排澇、灌溉供水以及生態環境等功能展開研究,以便維持河流自身形態這一目標得以實現。在合理治理過程中注重方案與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相銜接,協調發展。
河流的形成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而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河流走向以及河床結構更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所以,在中小型河流治理過程中應保持其天然形態,而自然創造的任何一部分都有存在原因,如果違背自然破壞河床,那么在治理工作完成后,將會出現一些列的問題,生態功能退化,水生物生存環境破壞,更為嚴重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破壞。
2.3因地制宜,注重生態
注重生態則是指在治理過程中,逐漸使生態理念得到廣泛應用,注重生態技術和工程技術的相結合,采用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新技術使得河流生態得到改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
中小型河流治理工作進程中,必須將當地河流的實際情況作為依據,還可利用本地植被資源構建原生態河道,在明確防洪安全性后,生態治理問題便是中小型河流治理的主要問題。
3.中小型河流治理中應用生態水利的措施
河道治理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只有將問題細致化,才能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維護人與自然間的和諧相處。
3.1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
河流治理技術創新是提高河流治理管理能力的有效措施,想要真正實現這一途徑,必須對傳統的觀念進行轉變,積極采用創新技術和方法手段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政府提高對河流治理的重視程度,設立各類獎勵措施,提高設計人才的積極性。
為推動河流治理技術創新擴展,我國應加強對該領域的投入,河流治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此過程中應得到穩定的資金支持,并且政府應給予相應的補貼,在基層建立河流這里技術科研平臺,更好的加快技術成果的轉化。除資金外,我國應盡快完善河流治理制度,構建完善河流管理體系,如此才能更快的拜托管理困境,獲得新發展。
3.2加強綠化,防止水土流失
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屬于環保項目的一種,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應將綠色環保融入其中。在加強河道的水土保持的同時也應擴大綠植種植面積,發揮綠色植物對水質的改善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水土流失,綠化路基。
河道治理過程中也應對綠色植物進行謹慎選擇,首先應保證綠植的成活率較高、生命力頑強、易養殖,在此基礎上降低綠植成本。采用分層播種草籽的方式進行種植,綠植種植結束后應多加照顧,保證存活率,對于故意破壞、亂砍亂伐等現象進行嚴肅處理,從源頭杜絕水土流失問題。
3.3建立生態和水利結合的工程系統
中小河流治理不是獨立項目,而是與整個城市的水利發展與生態環境規劃相結合的項目,在保證防洪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保持河流自然形態,對于河道內的淤泥、污水應盡快排除干凈,避免對河道內生物以及植被造成不良影響;對于被破壞的植被技術增加種植面積,減少水土流失。
對于我國生態治理理念還在滯后階段,傳統的治理方法對河道本身的防洪優勢考慮不足,所以在河流治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生態系統自身的修復能力,提高治理效率。例如對于沖刷嚴重,水位極易變化以及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可以采用生態坡的方式,通過多個孔進行透水保護堤岸。這樣不僅為綠植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也將強了河流自身修復;或應用樁式丁順壩的方式,使河水平緩減少對堤岸的損壞,對彎道起到保護作用,而這一種方法的特點是成本低并且最大程度的保護了原有的生態系統。
4.總結
在傳統水利建設的影響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更應注重生態保護,在防洪抗澇的基礎上也應最大程度的保持河流自身的生態系統。過多的注重防洪和供水能力會加重生態系統的失衡,因此應采取建立健全的防水措施、加強綠化、建立生態和水利結合的工程系用,并且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加上科學的分析,進而形成更加和諧的人與水系的關系,這樣才能緩解水資源匱乏等問題。但在治理過程中不能盲目的尋求創新,應最大限度的避免保證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參考文獻:
[1]賴建波.生態水利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7 (23): 141-142.
[2]羅小兵.生態水利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應用[J].珠江水運,2019(11):38-39.
[3]李建華.生態水利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應用.信息周刊,2019(5):0086-0086.
[4]趙文龍.生態水利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應用[J].水利科技,2013(1):50-52.
[5]王海波,徐鵬飛,王剛,陳冬冬,單慶安,陳偉.生態水利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應用.中國高新科技,2018(21):123-1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5049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