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發展觀下看新核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雷 明

  綠色GDP由于能揭示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資源環境成本,因此克服了GDP固有缺陷,成為新發展觀指引下引導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指標,對公正地評價社會經濟增長進程,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具有深遠意義。
  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五個統籌的基礎上,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機制,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發展觀的提出,既是對我國改革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更是引導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指南。改革20多年來,我國經濟以無可比擬的勢頭增長,經濟總量翻了三番以上,居世界第6位。然而,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增長質量不高和自然資源及環境破壞現象相當嚴重。能源使用上,我國每新增GDP一塊錢要比世界其他國家平均多消耗3倍以上的能源;資源消耗上,生產同等資源產品,我國要比美日等發達國家多動用1倍~2倍的礦產資源,如果再加上冶煉損失,我國消耗得更多。環境狀況上,從整體看一直處于惡化狀態。2002年我國約有192.4億噸廢水超出環境自凈能力。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和煙塵、工業粉塵、工業固體廢物的排放量分別比上年增加8%~15%、12%和10%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近一倍。我國每新增一單位GDP所排放的CO2為日本的近兩倍。另外,由于龐大的人口壓力,目前我國人均生活水平依然處于一個相當低的層次。2003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關。然而早在2000年的時候,世界人均GDP就已達到5199美元水平。2003年我國人均GDP充其量也僅為2000年世界人均GDP的1/5。
  可以說,我國國民經濟依然處于伴隨巨大人口壓力下傳統工業化階段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特征明顯,資源環境問題相當嚴峻,人口控制、人均生活水平提高任務依然艱巨。
  新發展觀的確立適時為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模式向追求以人為本的經濟增長與自然保護和諧統一模式的轉換提供了重要契機和理論依據。為確保這一模式轉換目標的實現,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并亟待解決的基礎性任務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迅速建立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綠色核算評價體系,以新的核算指標――綠色GDP和人均綠色GDP替代傳統指標――GDP和人均GDP來審視、衡量和把握我國的發展路徑。
  
  GDP與綠色GDP
  
  我們知道,現代國民經濟核算是一切宏觀經濟分析、研究、預測、評價的前提,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總量核算的中心指標就是GDP。所謂GDP,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額。它是社會生產的綜合反映,是反映經濟走勢最重要的指標。GDP不僅能夠幫助宏觀決策者判斷經濟運行態勢,而且還是政府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和各種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它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了解和調控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
  GDP是人類以追求經濟增長為特征的傳統工業文明的一個典型標志。當今世界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國際競爭力的增加、甚至國際政治地位提升都有賴于GDP的增長,然而作為傳統工業文明的核心測度指標,GDP忽略了自然資源方面出現的稀缺、忽略了主要由污染導致的環境質量下降以及隨之對人類健康和財富帶來的影響。片面追求GDP的增長,而不顧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不僅不能真正帶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往往會導致經濟與自然、社會的失衡,最終跌入有增長無發展、更不可持續發展的陷阱。
  綠色GDP由于能揭示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資源環境成本,因此克服了GDP固有缺陷,成為新發展觀指引下引導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指標。所謂綠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國扣除了自然資產(包括資源環境)損失之后的新創造真實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它是指在不減少現有資本資產水平的前提下,一國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額,或者說是在不減少現有資本資產水平的前提下,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這里,資本資產包括人造資本資產(廠房、機器及運輸工具等)、人力資本資產(知識和技術等)以及自然資本資產(礦產、森林、土地、水及大氣等)。
  按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實際綠色GDP核算可在GDP核算的基礎上,通過相應的環境調整而得到:當前自然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貨幣價值的估計,這一項目的調整主要指傳統GDP中未計入的自然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部分;環境損害預防費用支出(預防支出);資源環境恢復費用支出(恢復支出)。
  由于非優化利用資源而進行調整計算的部分。即:綠色GDP=GDP-自然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損失-(預防支出+恢復支出+由于非優化利用資源而進行調整計算的部分)。
  由此可見,綠色GDP不僅能夠反映經濟增長水平,而且能夠體現經濟增長與自然保護和諧統一程度。綠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對自然的負面效應越低,經濟增長與自然保護和諧度越高,反之亦然。更進一步,人均綠色GDP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經濟增長與自然保護和諧統一程度。
  
  綠色GDP核算勢在必行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眾多國家就綠色核算體系的構建特別是綠色GDP核算進行了多方位研究,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方法和建議。1993年聯合國會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歸納總結各國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綠色核算體系通用框架――“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SEEA)”,并將其納入到聯合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向所有會員國推薦,其中包括綠色GDP核算及自然資源環境具有國際可比性的統計標準和規范以及估價方法。目前,這一綠色核算體系的不同部分已作為個案在許多國家如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巴布亞新幾內亞、泰國等國進行了試點,隨即日本、美國、加拿大及歐盟許多國家在研究的基礎上,初步提出了本國的綠色核算體系,并進行了相應的綠色GDP核算,同時也嘗試將相關數據直接作為國家宏觀政策(如能源政策、資源分配政策、環境政策、財政政策等)制定的參考依據。
  實踐表明,綠色核算在科學評估可持續發展進程、為宏觀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依據、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信息系統支持以及國際比較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它正并將以不可阻擋的態勢,逐步成為世界各國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近年,聯合國又在各國實踐的基礎上對原有綠色核算體系框架進行了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推出了綠色核算體系框架和綠色GDP核算的最新版本,為進一步規范各國綠色核算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了可靠指南和保障。所有這一切都向我們表明,開展綠色GDP核算已勢在必行。
  
  開展綠色GDP核算建議
  
  北京大學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對環境核算及其與經濟的綜合核算開展了長達10多年的研究。初步完成90年代及2020年中國環境經濟綜合核算。
  在核算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整個20世紀90年代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至少有3%~7%的部分是以犧牲自身生存環境(自然資源和環境)取得的,屬“虛值”或者說“環境欠賬”。換句話,如果按年均GDP增長速度為9.8%計,90年代其中約4~6個百分點是以犧牲自身生存環境換取的(這些損失僅代表90年代綠色GDP與GDP的差額,而沒有包含中國自然資源長期的累積性損失)。
  通過這些實際核算工作,我們進一步深切感到,為早日實現新發展觀指導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迅速建立一套集資源、經濟和環境為一體的綠色GDP核算與數據發布制度,盡快給各級決策者在可持續發展決策中提供一個科學可靠的風向標在我國已是當務之急。
  就目前而言,我們認為開展綠色GDP核算首先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迅速確定綠色GDP的統計標準和規范,建立和完成以聯合國“經濟與環境綜合核算體系(SEEA)”為核心國際通用體系為基礎的,具有國際可比性的官方綠色核算體系和綠色GDP核算與數據發布制度。以大國姿態,肩負大國責任,在國內國際上定期發布。
  2.樹立綠色GDP、特別是人均綠色GDP的核心地位,以綠色GDP替代傳統GDP,以人均綠色GDP替代傳統人均GDP作為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的核心評價指標。
  3.任何政策制定和實施都要始終圍繞是否有利于綠色GDP、人均綠色GDP增長而進行,其中包括資源、能源、人口、就業、教育、產業、財政、稅收、金融、貿易、科技、環保等政策。
  4.所有管理工作都應以促進綠色GDP、人均綠色GDP增長為核心而展開。將環評法同其他一票否決機制聯系起來,實行行政首長以“綠色GDP特別是人均綠色GDP”為核心的政績考核體系。
  5.以綠色GDP為核心,建立對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受環境損害影響最大的弱勢承擔者的合理補償機制。
  6.建立企業綠色會計準則和規范,推行與國際接軌的企業綠色會計和審計制度,為全面實施綠色GDP核算奠定雄厚的微觀基礎。
  7.大力宣傳和普及教育,培養和樹立國民綠色GDP、人均綠色GDP增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意識。
  8.加強立法,同時加強執法和立法的協調配合,從法律上為實現綠色GDP特別是人均綠色GDP增長提供堅強保障和支持。
  可以預計,綠色核算體系和綠色GDP核算與數據發布制度的建立,對于客觀公正地評價中國社會經濟增長進程,促進“十五”乃至更遠的將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間和諧統一,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三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具有廣泛而深遠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5932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