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又惹大禍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怡 然
金融危機期間,對沖基金和投行等暗地勾結、欺詐投資者的罪行正面臨秋后算賬。
4月1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下稱“SEC”)對美國最大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下稱“高盛”)及其副總裁法布里斯•圖爾(Fabrice Tourre)提出證券欺詐的民事訴訟,稱該公司在向投資者推銷一款與次級信貸有關的金融產品時隱去關鍵事實,誤導投資者,存在欺詐和背信行為。
簡單而老舊的金融欺詐
早在2007年年初,高盛設計并銷售了一款基于次級房屋抵押貸款債券(下稱“次級債”)的復合型擔保債權憑證(Synthetic CDO),負責人正是副總裁法布里斯•圖爾,而當時美國房市和與其相關的證券均已經開始顯示出走軟的跡象。
SEC表示,高盛未能向投資者披露該CDO的關鍵信息,特別是一家大型對沖基金保爾森基金公司(Paulson & Co,下稱“保爾森基金”)在組成CDO的次級債挑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嚴重的是保爾森基金已經選擇做空這款CDO。在這項交易中,保爾森基金向高盛支付了約1500萬美元的設計和營銷費用,獲得了高達10億美元的收益,這全都由投資者來買單。
SEC執法部門主管庫薩米(Robert Khuzami)指出:“這種金融產品是新的且復雜,但其中的欺詐和利益沖突卻是簡單而老舊的。高盛錯誤地允許一名能深刻影響其投資組合中抵押貸款證券的客戶對抵押貸款市場做空,還向其他投資者提供了虛假陳述:該證券的投資內容由一家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機構進行選擇?!?
2006年開始,保爾森基金看空次級債,尋求辦法做空這種債券。在嘗試過若干家銀行沒有成功之后,卻與高盛一拍即合。原因是2007年以前,高盛也設計參與了一系列復合型CDO的交易,到了2007年年初,它已經完全意識到房市隨時可能崩潰,不會再有這樣的CDO交易出現。
根據經驗,高盛知道如果沒有一個第三方獨立的機構參與挑選房屋次級債,特別是房市顯示疲軟的時候,市場上就沒有人愿意成為買方。所以,高盛找到了一家專門負責挑選CDO次級債組合的公司ACA,其品牌擔保使得投資者有信心購買這種復合型CDO。
起訴書顯示,保爾森基金配合ACA全程參與了涉訴CDO次級債的挑選。由于保爾森基金目的是做空,自然挑選那些最容易出問題的次級房債加入CDO。而高盛非但沒有向ACA披露保爾森做空的目的,甚至誤導ACA以為保爾森做多,并準備購買風險最大的那部分CDO。而且,在該CDO的銷售書中,高盛也只強調了ACA參與這一CDO次級債的挑選,沒有提及任何有關保爾森基金的情況。
一旦上述起訴屬實,高盛和保爾森基金則涉嫌一起合謀設計圈套損害投資者利益,而ACA在其中則做了很好的演示。
保爾森基金的總裁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是金融危機以來最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過去幾年間僅個人獲益就達60億美元,而在做空CDO一項上整個基金收益在40億美元。SEC起訴書中未指控約翰•保爾森違規違法,由于他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堅持看空抵押債務債券市場,使其在2008年個人獲益37億美元,一時名聲大噪。但是SEC的起訴卻讓外界開始懷疑這位“空軍司令”的成功是否另有隱情。
2005年,保爾森就預感到了美國經濟下滑,房地產業存在泡沫。而房價在總體上永遠不會跌落或是聯邦政府將降低利息以維護市場的論調,使其更相信美國的房地產市場正面臨極大的危機。
要在這場危機中降低投資風險,并從中獲利,做空房屋次級債是最好的選擇。2006年7月,保爾森籌集1.5億美元,建倉做空次級債。而令人回味的是,保爾森在2009年8月12日以164美元左右一股購入了200萬股高盛的股票。
據香港媒體消息,高盛欺詐門正在升級,雖然當前只有該行前副總裁圖爾被控,但有報道指,其實主要高層早知道次按產品設計師與客戶“對賭”,矛頭直指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集團總裁科恩和財務總監維尼亞等人。
4月19日,《華爾街日報》又曝出53歲的意大利人,曾任保爾森基金董事、總經理和共同基金經理保羅•佩萊格里尼,在保爾森基金與高盛合作,對賭美國樓市泡沫破滅的過程中大賺一筆――為保爾森基金贏得200億美元,為自己賺取1.75億美元。
美監管序曲引發全球風暴
SEC日前宣布,將對那些在房市顯出下滑跡象時仍設計并銷售與房市有關的金融產品的投資銀行或金融機構(19家)進行調查。而高盛只是調查涉及的公司之一。
一名曾在花旗銀行CDO部門工作的內部人士透露,這樣的CDO交易在信貸市場鼎盛時期其實非常普通,每一家投資銀行多少都有參與。
分析師指出,這一事件對高盛乃至華爾街的影響很大。雖然可能最后高盛與SEC達成和解收場,支付數億美元了事,但是高盛的聲譽將受創嚴重。金融危機以來早就有人指責高盛有利益沖突,但這些指責沒有過硬的依據,也從來沒有變成調查或起訴。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4月6日,高盛CEO布蘭克費恩史無前例地在年報中撰寫了一封長達8頁的致股東信。信中提到客戶這一詞達到56次,并且反復強調客戶的利益高于一切。
投資銀行的命脈全在信心。此次起訴是對高盛客戶信心的直接打擊。而且人們不禁會聯想,高盛在房貸CDO產品上欺詐客戶,那么在其他產品呢?分析認為,指控可能給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金融監管改革帶來巨大助推作用。就在同一天,奧巴馬表示,他將否決一切不將監管金融衍生品交易列入的金融監管改革議案。高盛案件或許只是美國金融監管風暴的一個序曲。
未來數周美國參議院將就醞釀數月的嚴厲銀行業監管的金融改革議案舉行投票。眼下,圍繞銀行業和資本市場加緊監管的辯論日趨白熱化,而奧巴馬政府一再督促美國國會通過更為嚴格的金融業監管措施,以限制金融機構的規模及其交易活動,避免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危機。
奧巴馬政府宣稱,通過嚴厲的金融監管改革法案將意味著,不再需要動用納稅人的錢對美國國際集團(AIG)、高盛等大型金融機構提供援助,“迫使銀行和金融機構為它們的不當決策付賬。”
目前,仍有不少共和黨參議員對這項銀行業監管法案表示反對。而高盛欺詐門事件無疑將有助于增強美國國會對民主黨金融改革方案的支持力度,從而令美國銀行業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在全球范圍內,投行業也面臨監管的不確定性,其中歐盟也在進行相關的監管改革努力,當地的監管當局正在討論的收緊監管方式包括提高銀行資本金標準,或是對銀行征收新的稅種。這些做法的目的是讓銀行自己來承擔未來進行救助的成本,而由非納稅人來承擔。
4月19日,歐洲央行呼吁相關當局完善違約處理程序,并稱應建立處理場外衍生品交易的系統。據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將在舉行的20國集團(G20)會議上討論該項議題,以期更好地協調國際監管標準。
股神損失近10億美元
針對SEC的指控,高盛在一份聲明中否認涉嫌欺詐,稱指控“毫無根據”,聲稱自己也是“受害者――在相關交易中損失了9000萬美元,而且其本來就“沒有義務”向金融產品買賣雙方交代對方身份。
雖然高盛堅決否認了相關指控,但是該股股價當天依然受到強烈沖擊,至收盤時下挫23.57美元,至160.7美元的水平,全日暴跌12.8%,市值一夜之間蒸發120億美元。
同時,華爾街銀行股也受高盛拖累出現大幅下跌,其中曾與保爾森基金有過業務往來的德意志銀行股票下跌9.2%,花旗、美銀、摩根士丹利等其他重要銀行股跌幅也均超過5%。而受銀行股集體大幅走低影響,道瓊斯工業指數當天一度跌破11000點,最后收于11018點,下跌1.13%。
除了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詐的消息還對大宗商品市場造成沖擊,紐約主力原油期貨合約當天大跌2.4%,創兩個多月來的最大單日跌幅。而紐約主力黃金期貨合約也下挫2%,收于1137美元/盎司。
之所以造成市場反應如此強烈,在于高盛此前一直沒有透露其正受SEC調查一事。據美國媒體報道,事實上,高盛早在9個月之前就已收到SEC相關人士有關將對其起訴的警告,但是該投行沒有在例行公告中向投資者公布該信息。
此外,高盛欺詐門事件還引發了華爾街地震,因為市場開始相信,高盛事件其實表明了SEC正在對金融危機中大型投行和金融機構扮演的角色進行調查,意味著,美國監管層開始對金融危機“秋后算賬”,將來會有更多銀行面臨類似起訴。
作為在金融危機中損失最小的美國大型投行,其高管離職后往往能在一些國家的財政部、央行和證券交易所居要職。在過去2年中,高盛憑借鶴立雞群的業績贏得了無數投資者的青睞,其中也包括股神沃倫•巴菲特。就在高盛欺詐門事件爆發前不久,巴菲特還稱贊高盛為“非常強勁、運轉良好的企業”。
相關資料顯示,2008年9月份,就在雷曼兄弟破產和美國銀行緊急接管美林以后,高盛同意向巴菲特出售50億美元的認股權證,同意后者在未來4年內任何時候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認購高盛股票,并為這些認股權證支付10%的年息。此后的一年多時間內,高盛股價在觸底反彈后節節走高,巴菲特得到了巨大回報。
此次高盛涉嫌證券欺詐被告,股價大跌,令巴菲特個人持有的價值約為20.6億美元的認股權證,一夜之間損失達到了9.5億美元。更令巴菲特惱火的是,事件對其聲譽也構成了挑戰――股神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高盛遭指控,應該說,SEC此舉是希望能夠增添人們對政府的信心,但美國媒體擔心,高盛丑聞將給艱難恢復中的美國經濟帶來新挑戰,在暴露了華爾街殘酷的掠奪文化同時,也將影響人們的投資信心。
凸顯衍生金融品監管難題
其實,在丑聞爆發前,高盛早已成為眾矢之的。不僅其董事涉嫌卷入另一對沖基金――帆船集團的內幕交易案;更犯眾怒的是,高盛還在希臘政府危機中大玩兩頭賺錢的行徑――一方面,幫助希臘政府向公眾隱瞞部分債務,另一方面,從中獲取了3億美元的巨額傭金。
來自高盛的資料顯示,與大多數歐洲國家一樣,希臘政府除了在國內市場進行借貸之外,也通過國際債券市場解決其融資需求,主要是參與了日元和美元市場。隨著希臘決定加入歐元區,降低外幣負債規模就成為了該國政府的頭等大事。
根據歐盟的會計框架,未對沖的外幣債務須按年終匯率換算成歐元。在1999-2000年間,美元和日元對歐元的走強造成了希臘賬面上的歐元債務水平水漲船高。為此,希臘簽訂了一系列旨在將外債兌換成歐元的對沖協議。
這些CDS交易使希臘以歐元計算的外債減少了23.67億歐元,從而使其GDP中的債務比例從105.3%降低至103.7%。此外,還令2001年希臘赤字占GDP比重從3.7%(歐盟規定3%以下)降到1.5%左右。
在希臘政府未被懷疑有支付能力問題時,高盛利用其所掌握的“內幕消息”大量購進希臘債務的CDS產品,然后對希臘政府的支付能力信譽發動攻擊,在CDS漲到最高點時再拋出。
同時,高盛還將德國銀行也拉下了水,加劇了美歐矛盾。有美國媒體就形容高盛是“一只吸血大烏賊,無情地把吸管插入任何聞起來像錢之物”。在這種情況下,奧巴馬政府本就要對高盛有所節制,此番指控,也算給其歐洲盟國做了一個交代。德國和英國隨后已經表示,將尋求獲美證監會業務活動調查的詳細情況,準備對高盛采取法律行動。
當前,SEC與高盛之間的這場博弈,本質上是如何對此次加速全球金融危機的場外金融衍生品進行的一場監管邊界的博弈。
目前,市場與監管的邊界正變得越來越模糊。作為市場化風險管控工具和手段的CDO、CDS等金融衍生品,屬于一種市場化的風險配置和發現機制。為此,參與金融衍生品博弈的雙方應該都是專業的風險管控專家,而博弈的前提就是基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和判研能力――誰掌握的信息充分誰就更能準確地為風險定價,從而獲得收益。
從這個角度上講,僅依據高盛未告知保爾森基金參與對賭,并挑選基礎證券,便指控其欺詐則存在過度干預市場、混淆市場與監管邊界的嫌疑。但不可否認的是,CDO、CDS等金融衍生品的場外交易模式確實存在明顯的信息欺詐、背信等諸多風險可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53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