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地域惹的禍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西方經濟加速融合,聲樂文化也在互相接觸中相互融合碰撞,國家加強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在吸取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也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本文就中西方聲樂的不同和相同之處深入探究,要深刻認識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更好地發揚我國傳統民族聲樂。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唱法;語言;文化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世界各國都將文化作為綜合競爭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國家強調文化自信和建設,政府將文化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中外文化碰撞更加激烈,聲樂文化不可避免地加入這次大融合。提起中西方聲樂,不可避免想到著名歌唱家吳碧霞—“中西合璧的夜鶯”,她非常成功做到了民族聲樂和美聲的融合。筆者作為一名民族歌劇專業學生,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為何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的音色不同
在所有聲樂學者的腦海中都會對民族聲樂有一個固定的概念就是:聲音高亢,明亮清脆,大家俗稱“小民嗓”;而對美聲聲樂的概念是:聲音渾厚,氣息飽滿。無數的學者在研究造成這些音色不同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氣息的運用不同,有人認為是共鳴腔體不同,還有人認為是真聲假聲運用不同,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語言”惹的禍。語言其實就是說話,說話就是歌唱的基礎,不同的語言特點形成不同的音樂文化。在我看來,民歌和美聲在聲樂技巧上面、都講究科學,高位置,深氣息,清晰的咬字和共鳴。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有無數的地方音樂,還有京劇、豫劇這樣的地方戲曲,難道說還要再區分為地方聲樂?我國有句老話:“千金道白,四兩唱。”可見語言在聲樂演唱中的比重有多么重要,歌唱者通過字帶腔來表達歌曲,美聲唱法以五個基本元音“a,e,i,o,u”來演唱,講究“混合母音”,這種元音的發聲使得美聲演唱更加圓潤,共鳴腔體更方便打開,幾乎都是開口音。他們也強調以元音發音為主,輔音為次,這樣演唱者可方便咬字。意大利語言的發音就比較渾厚。而漢語拼音中有23個聲母,24個韻母,聲母是使用在韻母前面的輔音,跟韻母構成一個完整的音節,韻母一般是元音,必須包含響音。中國漢字包含字頭、字腹、字尾,咬字注重字音和聲母,我們都講字正腔圓,在我們民族聲樂中非常強調咬準字頭,強調歸韻,我們的漢字中有開口音又有閉口音,所以說中國字的發音比起美聲就難了許多,每個音圍繞它的字有不同的咬字發聲方法。而美聲只有五個元音,且都是開口音,音之間的位置轉換也更加容易。這都是由于地域的不同,導致國家之間語言不同,所以人們以為是美聲和民族聲樂之間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別。
二、美聲比民歌更科學
有人說美聲唱法都有彈舌音,其實這不也是語言的問題,意大利語言中就帶著彈舌,俄羅斯語言中也帶著彈舌,而中國傳統民歌里面有許多地方小調,云南民歌、湖南民歌、其實也帶有彈舌,只不過和國外的彈舌運用方法有一些差異,這是基于語言不同的前提。湖南民歌用的就是湖南話,河南民歌用的是河南話,只不過美聲比民歌早些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體系,并總結為一套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無論是中國傳統戲曲還是傳統民歌,早些時候都是通過言傳身教,口耳相傳的方式,所以到現在為止,許多學者說民族唱法是不科學的,我認為這都是十分錯誤的。何為優美的音樂?讓人聽了心曠神怡,好聽的音樂難道說不是科學的音樂嗎?無論是怎樣的一種教學模式,最終達到音樂的合理優美性不都是科學的嗎?
我們先說說唱法,有人說民歌用的多為真聲,美聲多為混聲,其實這是根據不同的歌曲而定的,中國民歌也是有的歌曲真聲多,有的歌曲假聲多。要根據音樂、地方特色、歌唱者來調節發聲方法。再說氣息,我的老師就教我,無論什么作品都要深呼吸,氣沉丹田,打開肋骨,讓橫膈膜下沉,再根據作品的特點調節胸腔支點,位置狀態的變化,以達到最適合的音色。還有共鳴腔,無論美聲還是民族,我們人作為演唱的樂器,腔體都是一致的,頭腔、鼻咽腔、口腔、喉咽腔和胸腔。歌唱時要求五個共鳴腔體同時打開,保持興奮的狀態,而不是像有些不專業的人士所說的民歌只有頭腔,聲音都擠在嗓子里,民族聲樂如果沒有上下統一的通道,便不會有那么多成熟的音樂,這都是民族音樂獨特的音色給大家造成的誤解。
三、國家的地位不同
前面提到美聲有一套科學的教學體系,而中國傳統音樂沒有,其原因還有一點是因為聲樂者在國家的地位不同。雖然我們所熟知的美聲產生于16世紀的意大利,其實美聲的起源最早受到古羅馬帝國的影響,教會要演唱圣詩,形成了最早的演唱方式,它莊嚴、肅穆,是神圣的。后來的演變一直都是向著貴族皇族的方向發展, 這就造就了美聲歌唱家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所以說,美聲一直都是站在那很端莊地演唱,很規范,很優雅。而民歌不同,中國有許許多多的民歌,它們許多都是采茶女在鄉間采茶時高興哼唱的小調,漁民打魚時助興的歌曲,都是口耳相傳的民謠,并且在中國的古代,歌者是沒有地位的,他們被稱為伶人,賣藝的,他們多出現在茶樓、妓院,就連稍微成規模的戲班子,早先也是給人們取樂賣藝賺錢的,所以說,中國的藝人地位非常低下,一直到西方音樂傳入中國,新中國成立之后,才出現了一批像郭蘭英那樣的藝術家,慢慢融合西方音樂現有的聲樂體系,形成了我們所謂的民族聲樂,但并不能說中國自古以來沒有科學的方法,只是因為受到封建傳統禮較的制約,歌者的地位十分低下,導致國家沒有在這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對我國的民族聲樂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四、中國民族音樂和西方音樂的情感表達方式差異
中國人自古都是深沉、含蓄的表達方式,說話講究委婉,所以說,在民族聲樂中自然也體現了這樣的演唱特點,音樂中有收,有放,常常有許多彎彎繞繞的小音,也凸顯了中國人的性格特點,也正是因為民族聲樂沒有被固定在一個統一的教學模式中,導致了中國民歌多姿多彩的特色,展現了每個地域人的不同的性格特點。并且中國傳統民歌注重與實際表演相結合,通常還有歌載舞的呈現方式,更加重視歌唱歌曲的演繹形式。而美聲聲樂由于最早起源于莊嚴的圣詩,也受到場合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它更重視聲音內在帶給觀眾的共鳴,并不需要也不適合外在的繁雜的表現形式,以延續它端莊、優雅的演唱特點,這就對演唱者的聲樂技巧要求非常高,所以逐漸形成了非常規范的科學的美聲唱法,這也是中西方音樂的差異,也是音樂多元化的特點。
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其實本質上我認為沒有太大的差異,都是基于語言的前提下,加上各自民族文化而形成的。 它受到環境、語言、文化背景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呈現出來的形式有很大的差異。國家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加上對西方音樂的借鑒,我國的民族聲樂越來越成熟,逐漸有了本民族的科學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在全球化的融合之下,中國民族聲樂越來越走向國際化,我們在借鑒西方聲樂的同時也沒有丟掉本民族的精髓,美聲聲樂和民族聲樂在不斷的碰撞和融合中越來越好,推動聲樂藝術不斷向前發展,走向世界,走向國際化。
參考文獻
[1]陳滿華.惠特尼和葉斯柏森的語言經濟思想——兼談語言經濟原則的產生及其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27 (4).
[2]張艾娟.淺析河南民歌的藝術特征與演唱技巧——以《編花籃》《搖籃曲》《繡荷包》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 2015.
[3]郭泗茂.淺談吳碧霞民族與美聲演唱方法的異同[J]. 黃河之聲,2014(7):32-32.
[4]從“青歌賽”看中國民族唱法的新發展[J].音樂大觀, 2012(12).
作者簡介:王鐿霖,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17級戲劇表演專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