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教材 新教法 新學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王 潔

  【摘 要】現行初中英語教材的設計和以往截然不同,要求教師通過“用”教材,運用課堂教學導學來整合教學和考試。同時要求學生從實例出發來總結規則,然后借助于模仿操練和小組討論去自主學習。
  【關鍵詞】“用”教材 導學 自主學習
  
  現行初中英語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美國Thomson Learning出版集團首次合作,在Thomson Learning 2000年最新出版的教材《Go for it》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新教材融合了美式英語的特點和中國的教學理念,圖文并茂,文字說明較少,從視覺上給學生一種全新的感受,提供給學生想象和表達的空間,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同時,教材建立在學生的需要和個性發展的基礎上,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它的內容形式設計的多種多樣,如涉及自我介紹、認識人和物及所屬關系、談論時間和空間關系、提供與請求幫助、飲食、愛好、購物等等。另外,新教材增大了信息閱讀量,內容涉及面廣,學習的目標要求更高。新教材旨在創設一種英語的學習氛圍,體現它的實用性,指導學生通過看情景并結合實際,用英語思維去學習英語,以期達到更好的目標。這些就決定了該教材的教與學和以往的截然不同。這樣的教材對于目前在校的大多數教師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當前的中學教師是脫胎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壇“熟手”。他們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語法知識很全面,閱讀寫作水平很高,應對傳統考試的能力也很強。同時,他們往往很看重教材.覺得學什么就應該考什么,但是當面對考題和教材相差甚遠時往往不知所措。另外,他們不能擺脫翻譯的束縛,即使使用現代化手段,還都大量的把英語翻譯成漢語。還有一些老師為了講清楚語序,過早的使用語法,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這些做法完全背離了新教材的設計思路。
  那么針對這些問題,如何進行教材的教與學呢?筆者從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教師的教學方面
  
  1.在教材的使用上,改變教師的“教”教材為“用”教材。在傳統教學中,教材在老師心目中占的分量很重。許多教師往往照本宣科,離開了教材,教師就不會教了。 要把教師的“教”教材改變為“用”教材,這對傳統教學中的老師來說是個挑戰。實際上教材只是一種媒介,是教師借以給學生傳達知識的一個參考依據。教師應該仔細的研究教材, 深入領悟編者的意圖,確定難點和重點, 研究教材需要培養的學生素養,分析教材與學生的最佳結合點,選擇最好的知識切入點,然后對教材進行必要的重組,甚至是裁剪.。例如,在講解“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這一單元時,教材設計的是先教學生奶昔的制作過程,然后教學生如何做面條和水餃。針對中國農村學生,教師不妨先教學生最熟悉的面條或水餃的制作過程,學會用祈使句來描述制作步驟和過程以后,再來了解奶昔的制作,既學會重點,突破了難點,也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
  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運用“目標導學法”的思路.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革,變“用教案教”為“知識導學”。在知識與技能上指導學生該學什么,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討論、主動探究等方法來突破重點和難點并掌握知識。課堂時間有限,學生也存在許多個性差異,因此精講多練很重要。教師應講清重點難點,講透疑點,指導學生巧練。可以通過板書、對話或者討論的形式來練好練準所學內容,然后才能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與學生達成共鳴。
  2.使用課堂教學技能,引導學生在體驗中進行自主研究。一個課堂,應該如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完成教學任務?是應該讓學生正襟危坐,全神貫注中接受教師的“滿堂灌”呢,還是應該讓學生討論到高聲喧嘩,喋喋不休,甚至趁機說和討論話題無關的話呢, 還是聽任那些由于自卑、膽怯等因素而喜歡做聽眾的同學,漸漸地對一切語言活動表現得冷漠而不熱衷于參加呢?現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睂W生分小組探究,積極參與課堂是新課改理念下的一種比較普遍的教學模式。但在實際操作中,貌似熱鬧的課堂氛圍,因為學生的走動,爭吵不休,或者高聲喧嘩,使的課堂教學任務無法順利完成, 有時甚至是干擾或打斷了正常的教學。教師對于教學中碰到的意外情況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師生間的互動和教與學的結合情況。在這個時候教師如果能恰當的運用課堂教學技能,憑借獨特的個人魅力,嚴肅認真的對待課堂, 既保護學生“開口說英語”的積極性,又對學生進行穿針引線的點撥,并且在討論話題偏離主題時及時把學生引到課堂,保護學生上課時愉悅的心情,就能讓學生們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發揮潛能,激發他們創造語言的欲望,然后才能成功的完成教學任務,并且得到一石數鳥的意外收獲。
  例如:在一次公開課上,我要求學生設想:假如你給朋友送禮物,你會說什么?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以下是其中一組的討論內容:Student A: Here is my birthday present. I hope you like it.Student B: This is my present for your birthday. I hope you will be happy and healthy.Student C: Here is my birthday present. Happy birthday to you!Student D突然說:I think I will say:“You are beautiful. I love you! Here's my present. I hope you like it.“當時所有聽到的同學都笑了,沒聽到的同學詢問后也嬉笑成一片,教室頓時亂成一鍋粥。我先是一驚,然后馬上微笑著給學生D說:OK. Am I beautiful? Thank you, anyway. As your friend, I will accept your present. I hope you will like me.這時正在被哄笑的不知所措的D馬上說:Yes, you are beautiful. I like you. 我然后很快的全班集體發問“What will you say, Student E? Student E開始回答,結束了Student D的尷尬和學生們的喧嘩. 又比如,在傳授形容詞最高級形式的課堂中,我拿出五張椅子,讓每個小組中六人上來搶座椅子,然后問:Who sits fastest or most quickly of all? 接著又問沒有搶到椅子的同學:What do you feel? Do you feel unhappy? 他竟然會說:No, I am the last one. I run the most slowly of all. But if I try again, I will be the fastest.出乎每個人的預料,輸了也贏得了掌聲,更重要的是同學們在掌聲中,把slowly 的最高級“most slowly”也掌握了。
  3.整合教學和考試,力求學與考完美結合。縱觀整個中學教材,教材中的配套練習,課本里精美的圖片,以游戲或者漫畫形式展示出來的彩色書頁,主人公極有趣味的對話,生動形象、活靈活現的錄音展示,使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很難把教科書和目前的檢測性考試聯系起來。雖然一些教師也設計了一些帶有畫面的考卷,但因其難度大,費時間,并不經常采用。這種仍以英漢對譯來檢查學生學業情況的考試方法和教材本身脫節。實際上是對新教材設計意圖的否定,那么如何把教學與考試結合起來呢?首先,要求教師根據《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努力的鉆研教材,吃透教材, 明確要傳授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以及語言范圍。準確地講解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突出重點,并反復地操練。

  其次,要重視單元檢測,保證新教材的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每一教學單元進行教學檢測,測試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技巧和能力的綜合應用程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要精心設計或選用檢測試題。力求試題能夠較全面地檢測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初步運用英語的交際能力。最后,要做好檢測后的講評工作,對學生出現的知識性錯誤及時糾正,區分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強化鞏固并能舉一反三。同時對學生考試中的技術性錯誤作有效指導。
  
  二、學生的學習方面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那么學生應該如何學習來適應目前教材的標準和要求,以達到目前考核的一般水平和整體水平呢?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J.A.Comenius)提倡“實例先于規則”;英國外語教學家帕默(H.E.Palmer)也認為:學習外語要靠多模仿,多練習,而不是靠多講道理。英國哲學家斯賓塞(H.spencer)也強調“對兒童的教育應當遵循心理規律,符合兒童心智發展的自然順序”,主張“應當引導兒童自己去探索,然后自己從中得出結論,要盡量少教,盡量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弊屑毞治鲞@些理論,把它用于外語學習上,我們不難得到:學生應該是先從實例來總結規則,再通過模仿操練去自主學習。首先,學生應該通過親自動腦、動口和動手來加深主體體驗,閱讀課外相關的文章,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全面地、系統地掌握該單元的基礎知識,運用所學語言、詞匯、語法知識并反復操練,熟練掌握。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語法的依賴。即使學習語法也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語言素材之后自己去發現和總結規律性的東西。其次,要徹底摒棄以英漢對譯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和檢查學生掌握單詞情況的方法。以交際為目的的外語教學應以句子為基礎,整句學,整句用。多練句子,單詞自然也學會了,而且還有利于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也是記憶在意義上有聯系的東西要優于無聯系的東西。另外,語言是一種習慣,學習外語的方法也是一種習慣。初期階段學生應通過指示實物、圖畫或演示動作等方法來學習詞和句子,養成聯想記憶的習慣。掌握了一定量的語言材料后,學生就要盡量使用并有機地重新組合這些材料,對腦中所儲存的語言信息也做頻繁的再組合,目的是促成一種學習外語的小環境。最后,還應該增加通過聽覺獲得記憶信息的比重,并提倡背誦課文。這些對于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都有很大作用。
  總之,新的英語教材給教師和學生展現的是全新的平臺,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在這里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性的有序的動態系統,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教師對教材把握會越來越準確,只有教師通過巧妙的使用教材,更好的引導學生,并且學生通過的自主學習,勤摸索,多找規律,才能共同達到教學目標,最終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包天仁.基礎英語教改論壇[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ㄗ髡邌挝唬宏兾魑靼彩羞h東一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6750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