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報》全員把關鏈條制度的探索及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紅兵
[關鍵詞]審讀;厚報時代;校對
厚報時代,以海量信息留住老讀者、吸引新讀者,日益提高的時效性要求,使“三次校對后清樣”的傳統校對把關程序顯得日益滯緩;不斷提高的信息量要求,編輯自動化的廣泛運用,迫使傳統的狹義校對提升為廣義的校審,編校工作的性質、范圍和流程必須適應新技術發展的要求,發生革命性變化。
《家報》版面從1997年的周刊16個版發展到現在的周刊40個版,增加了一倍還多,最多時可達100個版,數量成倍增長,在文字差錯和新聞安全風險上升的情況下,結合自身實際,探索編校質量全員把關鏈條制度的創新與完善,通過層層“扣吃”利益機制將采編鏈條上的每一個責任人置于“最后把關人”的位置,強化采、編、校各個環節的責任意識,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難題:“厚報來臨,文多錯增”
《家報》作為獨立的經營實體,需要自負盈虧,受資金實力的制約,在降低不斷攀升的文字差錯上,面臨諸多難題。
(一)版面與采編人員的增長不同步?!都覉蟆钒婷嬖黾右槐抖?但校對人員并未增加,這種情況勢必加大校對人員的工作量,而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差錯率也隨之上升。
(二)從“校異同”到“校是非”,對校對人員個人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報紙出版技術手段的改進,報紙也進入無紙化辦公的時代,校對的工作重心也從核對版樣與原稿的異同點,到在采編電腦化條件下要求校對人員直接判斷文字、觀點、版面常識等方面的差錯,承擔查找編輯工作中“漏網之魚”的責任,其編輯職能明顯增強。
(三)版面數量增加表明報紙版面涉及的領域更為廣泛,要求校對人員具有全方位知識能力。尤其是近年來報紙專版、??瘮盗坎粩嘣黾?校對者必須具有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校對出“是非”來。同時,廣告所占報紙版面的數量也在增加,由于廣告主對報紙文字規范的不了解和他們自身文字水平參差不齊,使得廣告中的差錯數量急劇增加,這就更是增加了校對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
對策:“環環相扣,全員把關”
從厚報時代休閑類報紙面臨的文字規范與新聞安全難題來看,原有的主要依靠校對來把關的采、編、校格局顯然力不從心,必須強化報紙各個出版流程環節的責任意識,建立起全員把關的責任鏈條,才能有效降低見報差錯率。
(一)審讀,既要認真“審” 又要認真“讀”,審讀,是“審”與“讀”的組合。鑒于“審”與“讀”各有含義,在實施審讀時,《家報》要求審讀員處理好“審”與“讀”的關系。既要認真“審”,又要認真“讀”。如果“讀”得漂浮馬虎,一目十行,即“基礎”不扎實,“審”的達標判定就無從談起。因此,“讀”必須用心過細,以確?!盎A”打牢,讓“審”把握準確。審讀中,除特別明顯突出的問題一眼就能看準,很快作出判定外,多數問題需要經過分析研究,反復比較,甚至集體討論,就是說要有一個過程才能作出結論。即“審”與“讀”的多次反復,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白x”主要憑工作經驗及懷疑一切的工作態度?!都覉蟆芬恍R话愠霈F的錯字相對較多,如經常遇到的“想象”錯寫成“想像”、“唯一”寫成“惟一”、“的地得”用得不正確。審讀員在長期的工作中總結出發現記者稿子的差錯是有一定技巧的,掌握了一定的出錯規律和挑錯技巧,就可能避免許多差錯的出現。比如,己、已、巳。字形十分相似,但讀音都不同、字義也不同,稍不留神這樣的差錯就會從我們的眼前滑過去,所以要特別注意?!都覉蟆酚蟹ㄑ劭醇野?常涉及法律上的專業用語,這也是審讀員要把握準確的。比如,“人民檢察院”不能是“人民檢查院”,“刑事偵查”不能是“刑事偵察”,“犯罪嫌疑人”不能是“罪犯”等。在審讀中,要求審讀員注意規范用詞,把寫法、說法統一,如“20里外”應為“10公里外”、“200斤”應為“100公斤”、“77平米”應為“77平方米”等。
(二)定期提交審讀報告
《家報》要求審讀員在審讀工作忙完后,每月提交書面審讀報告。審讀報告要求被錄用的審讀稿件,主要針對報紙出版中的差錯和問題。在形式上簡明扼要,標明出版日期,主標題名稱和主要問題,以引號摘錄所評文章, 引號內的文字忠實于原稿,不隨意更改。如,標題差錯,文章內容差錯,以及常用術語差錯,法律法規差錯等,并要求審讀員把哈報集團辦公室定期下發的有關審讀方面的規范用語文件粘貼在審讀報告上,《家報》定期召開會議總結常見差錯,避免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
(三)實施見報差錯獎懲制度,建立全員把關鏈條
所謂全員把關責任鏈條,就是將報紙出版流程中各個環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意識充分調動起來,通過利益機制的再造與創新,使每個人的責任意識處在背后有人監督的境地,形成環環相扣的責任和利益鏈條。通過這種鏈條的設置,將“最后把關人”的角色深入在每個人的日常工作中去,使之成為工作的一種常態。 把關關口前移。按照一般的采編流程,盡管記者和編輯都有在采編環節盡可能減少差錯的責任,但是如果這種差錯在見報之前被校審人員發現并被改正的話,記者和編輯將不會受到經濟利益上的處罰。這樣,記者和編輯往往因為后面有校審這一把關環節,而不自覺地存在僥幸心理,放松對自身環節把關要求,將大量差錯壓力留到了下一環節,從而導致見報差錯率的上升。而按照全員把關責任鏈條制度的設計,記者和編輯所遺漏的任何一項差錯,在被校審發現后,都將受到經濟處罰。家報還實施嚴格的見報差錯獎懲制度。標題差錯罰審讀員、記者、編輯、總編室相關人員各500元,如果是版內嚴重差錯,罰審讀員、記者、編輯、總編室相關人員各500元。從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考慮,記者和編輯的最大目標就是將文中差錯降到零,從而將記者和編輯變成了“最后把關人”的角色,文字規范和新聞安全的關口相應就前移了。
收稿日期:2010-06-29□
(編輯/劉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73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