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校協作的冷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自學校家長委員會組建以來,家校協作日漸便利。站在學校的角度,感覺非常欣慰。學生是幼苗,如何享受陽光砥礪風雨,如何身心健康長遠發展,家長的熱情支持與主動參與,無疑在很大程度上豐足了教育底氣。不過,深切的溝通與交流,讓筆者逐漸對家校教育如何科學協作的問題產生了某些憂慮和質疑。
“老師,孩子學習的知識越來越深奧,我已經輔導不了了。孩子的作業習題,我連對錯都看不出來了,怎么辦?。俊?
這是一位學生媽媽發來的郵件。發件時間:午夜12點55分。
見字如面,我們不難感受到來自郵件背后的急切與焦灼。毋庸置疑,這絕對是一位對孩子學習高度負責的家長。試想,孩子稚嫩的背影剪刻在桌前燈下,媽媽鞍前馬后,硬撐一身疲憊,卻堅持著最溫情的守候。孩子終于放筆,媽媽義不容辭,為作業展開一天最后的廝殺——對了,欣慰掛在臉上;錯了,翻教材,看例題,查找根源,分析講解。折騰夠了,孩子終于明白了,媽媽辛苦的一天才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可某一天,戰爭形勢忽然嚴峻,媽媽十八般武藝應對不了知識的更迭變幻和日新月異,于是,憂心、困惑、焦慮了,手足無措,忐忑不安!
這樣下去怎么辦?
小學,初中,高中,孩子學習的知識必定越來越深奧,家長的輔導只會越來越吃力,習題的對錯也只能越來越看不出,所以,怎么辦?難不成也跟孩子一起從頭學?誠然,我們身邊不乏這樣令人動容的典范和演繹,這固然不失為最高尚的協作與援助,可是,是不是所有家長都有這份精力,有這個意志,有這個能力?如果真的可以,那么,還要學校做什么?還要教師做什么?家長處心積慮,用心良苦,可如此越俎代庖的輔導,究竟能幫孩子多少?
面對家長的困惑,筆者不禁追問:從事教育教學工作30年,從教學到管理,為什么越是強調家校協作,這樣的狀況越明顯?以前的家長不是這么難做??!想想我們小時候,爸媽對學業監管了多少?輔導了多少?常常是放學后丟下書包就拾柴火,打豬草,有多少父母斗大的字不認一個,學生還不照樣丑小鴨搖身變白天鵝,雞窩里飛出金鳳凰!
癥結究竟在哪里?
家校協作凝心聚力的初衷固然無可厚非。可是,我們不妨深想:作業,究竟是什么?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經歷了多次課改。無論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以及課程評價、課程管理如何創新,無論各學科如何倡導課外作業的實踐性、社會性、操作性、創造性,諸如此類,單從最簡單、最樸實的復習鞏固以及檢驗考查等基本功能來看,寫寫做做之類一席之地還是需要堅守的。此類作業如果費勁,主要不外乎兩方面原因:要么是學生課堂聽講有問題,要么是學生作業態度有問題。家長協助學校監督作業沒有錯,但問題的關鍵是,在監督過程中,家長需要明確:我們要做什么?怎樣做更科學?孩子遇到攔路虎了,是怒火中燒非打即罵?是憂心如焚扳過來就講?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幫孩子追根溯源,查漏補缺?孩子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家長有能力循循善誘,引領孩子自己從對課堂學習的回顧中找到答案,自然不失為明智之舉,但如果這招不靈,家長不是不可以講,而是能不能永遠這樣講下去?長此以往,我們可以順著這樣的思路一路想下去:家長是不是在悄無聲息中把自己養成了一根最便利、最溫情的拐杖?孩子上課可以不聽講,因為回家有爸爸;孩子不明白可以不問老師,因為媽媽比我更著急!爸爸媽媽用無限的熱情和耐心,義無反顧地為孩子挖掘了一個美麗的陷阱。孩子越大,陷阱越深。不久的將來,當作業的責任逐漸消遁、轉化,接踵而來的,身為公民的責任、身為員工的責任、身為父母子女親朋好友的責任……是不是當孩子面對如此林林總總諸類“作業”再次無以擔當的時候,“拐杖”還可以挺身而出,還可以永無休止地越俎代庖?再便利再溫情的拐杖,總有助力短缺的一天,當我們力不從心再也無以呵護的時候,孩子自我發展的能力是不是已經衰竭?有沒有正在萎縮?還是否能經得起繼續走下去的磨礪與考驗?
孩子作業簿上家長細心批改的痕跡,總讓人百感交集。糾結在愛與恨、感激與反省中。所謂“中國式父母”帶給世人的“感動”“殘酷”“悲壯”等,早已百味雜陳,讓人欲語還休。我們的家長,已經無私地摒棄個人喜好,遠離親朋聚會,謝絕周末加班,甚至放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有的鍛煉機會。
所謂協作,讓我們的教育如沐春風,熏染不盡關愛與親情,可是,面對如上愛的追攻與固守,我們如何作答?
細想,其實不單純是家長的責任。
家長會、家訪、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家校論壇……花樣琳瑯滿目,學校如此殫心竭力、加強協作的初衷沒有錯,可問題在于合作的雙方,尤其是家長,更需要理性引領和深層思考:配合學校教育,家長需要做什么?怎樣做更給力?可以做到何種程度?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那么,走出課堂,回到家里,當孩子面對學習任務的時候,家長是不是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需要,放心,放手,即使出手,也需要靈活,需要智慧,需要潤物無聲教于無形呢?
筆者家孩子小時候常有來自作業的糾結與憤慨:考試一百分,老師獎勵一顆“星”;家庭作業一百分,獎勵竟然也是一顆“星”!孩子認為這不公平,因為考試是獨立完成的,得一百分有難度;而作業可以由家長幫助。最讓她覺得不公平的是:其他同學的家長大都盡職盡責,一題題檢查,一課課輔導,這樣的一百分自然手到擒來,輕而易舉。而筆者所做的,只是簽名。筆者的理由是:作業是布置給你的,檢查糾錯之類自然屬于自己分內的事情。作為家長,可以關注,也可以隨時了解情況,至于幫不幫忙檢查,提不提醒糾錯,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不需要替孩子擔作業對錯的責任。孩子因作業失誤與獎勵“星”失之交臂的故事時有發生,經歷過幾次不占上風的家庭辯論之后,孩子對筆者也不再寄予希望。如此,孩子逐漸在筆者袖手旁觀的“冷淡”下,學會了獨自承擔責任。由此看來,家長的偷懶與刁難,有時未嘗不是一種睿智的手段和策略。環顧周邊讓人糾結憤懣難以釋懷的案例,走近身陷家庭教育困境無法自拔的諸多父母,想一想:無論培養或鼓勵孩子做什么,當家長的熱情領跑到孩子前面的時候,是不是距離徹底失望已經近在咫尺?
除此,我們家校論壇還有如下憂慮與抱怨,頻繁出現:
“老師,我們是低薪階層,最大愿望就是孩子有出息,可是,就我們這水平,真不知道能為孩子做點什么?”
“老師,孩子對作文越來越沒興趣,可是,又幾乎對所有不該關心的事情都感興趣……”
針對如上困惑尤其是作文興趣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專業實踐與思考,作簡單回復如下:
學生的作文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很多事情又是跟家長共同在經歷,因此,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家長跟孩子建立“家庭流動日記”,每天一個主筆人,其他人負責評價,寫什么都可以,怎么評價都行,只要真情實感,只要講清道理就可以。實踐證明,我們很多家庭教育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輸在不懂得陪伴以及不懂得如何陪伴上。如此,把情感溝通與思維碰撞,潛移默化浸潤到指間歲月,起點可能是作文,收獲的可能是每一個家庭成員更豐富、更精彩、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人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0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