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攜手 共建平安學校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以車代步現象變得非常普遍,交通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校門前一條街道的交通安全秩序存在隱患,需要家校攜手,為孩子的平安成長共同尋找辦法。本文以江蘇寶帶實驗小學校門交通安全爭取家庭力量協助的案例,來探索一條適合本校的家校攜手以共建平安校園的道路。
【關鍵詞】家校合作;交通安全;平安校園
家校合作是指以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為目的,家庭和學?;ハ嗯浜希ハ嘀С?,協調一致,共同努力的互動活動。它基于教育治理理論和協同學理論之上。國內的教育工作者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后逐漸意識到學校應主動爭取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家校合作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城市以車代步現象已經非常普遍。在學校區域,特別是在學生上學和放學時段的校門,因人流量較大,自行車、電瓶車、汽車等交通工具出入頻繁,容易出現人車搶道,人車相撞的交通安全問題。如此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家校之間能否合作,合力解除這一安全隱患?這是我在跟崗期間,時刻在關注和思索的問題。
一、寶帶實驗小學家校合作案例探討
保障學生的在校安全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近年來校門交通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寶帶實驗小學作為區域窗口學校,其在家校合作、共建平安校園的實踐上做出了不錯的成果,值得分析探討。
1.案例現象
我們跟崗6組一行6人來到跟崗所在學校——江蘇寶帶實驗小學,對學生上下學時段的校外交通狀況進行觀察。經過觀察發現,早晨上學時段,校外馬路兩旁有穿紅馬甲,手拿小紅旗的大人在指揮交通秩序,協助其他孩子家長在專設的學生通道有序接走孩子。學校對面的馬路北端,“紅馬甲”負責護送孩子穿過馬路、通過學生通道步入校門;下午放學時段,“紅馬甲”也已早早上崗,耐心地勸阻擁在校門兩側翹首以盼的家長,讓出放學通道,到班級等候區去接自己的孩子;指揮車輛有序停放,交警利用移動的手動交通信號燈控制過往車輛流速,“紅馬甲”協助配合著一批一批放行學生。看到此情景,我發現我頭腦中校門前一條街“人車穿行”的交通混亂現象居然沒有在這里發生,這是怎樣做到的呢?經過與學校相關負責人的交談得知:學校位于寶帶東路吳中城區的主干道邊,在學生上學放學的高峰時間,交通混亂。鑒于此,學校決策層與家委會共同協商,探索治理校門口的交通安全,組建學校的家長志愿者義工隊。正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力量的合力,學校門口的交通和治安秩序才更好了,成為了蘇州教育系統的一個亮麗名片。
2.案例分析
?。?)校門前交通秩序險象產生的原因
第一,學校人員多,上學放學流動性大。第二,城市道路規劃的相對滯后。經濟發展,城市道路規劃的節奏趕不上人車增長的速度。第三,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識普遍不強。城市化的發展,各類人員涌進城市,由于道德素質和規則意識的差異,對交通安全意識的理解存在偏差。第四,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由于家長保護孩子的意識太強,不敢放手鍛煉孩子,都想第一時間接到小孩,擠在校門口等候接送,這在無形中增加了發生擁堵的幾率。
?。?)對家校合作解除學校周邊交通隱患的思考
首先,校門是學生邁入校園的第一道門,保證好學生出入校園的平安就是保障學生在校平安學習的第一步。寶帶實驗小學引進家長義工,協助維護了校門前一條街的交通秩序,幫助學校解決了一些因人手不足帶來的安全隱患問題,值得借鑒學習。其次,重大事情的決策要與家長共同探索,達成共識,組織實施,增加透明度和公開度,減少推進環節的摩擦與阻力。最后,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學校的資源,巧借家庭和社會力量,彌補學校力量的不足,家校雙方各盡其責,實現合作共贏。
二、寶帶實驗小學家校合作案例的現實借鑒
如何借鑒寶帶實驗小學成功的家校合作教育經驗,探索出適合自己學校的家校合作模式?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本人看來,學校不分大小、品牌,都可以積極思考,主動挖掘自身的優勢,尋求周邊的社會資源。比如,怡瑞小學校門前一條街的交通秩序治理實踐就參考了家校合作的方式。該學校是廣州市保障房住宅小區—瑞東花園的一所配套小學。主校門朝西,校門前的一條街寬約5米人行道,街道上沒有交通信號燈。每天上學、放學時段,路面上人車交匯,居民交通安全意識淡薄,亂沖亂闖行為經常發生。學生身處其中,安全隱患很大。鑒于此,學校班子成員尋找對策,下定決心治理這種混亂局面。
首先,我們把校門前一條街的情形拍成真實視頻,召集家委會成員一起觀看,發揮集體智慧,共同商議如何整治。接著,聯系小區物業管理處,把家校想到的解決辦法告知負責人,同時上報屬地派出所,街道辦事處。具體做法是:第一,上學時段,在靠近校門口圍墻邊的右側人行道上,學生順序排隊等候學校的開門時間,學校安排保安和值日老師關注學生的排隊情況。進入校園是一條線沿著學校規劃的行進路線,學生一條線靠右行走,有序回到各自班級。第二,放學時段,家長在校門口的人行道兩旁等候,學生順序成隊,由上最后一節課的老師帶至校門口再解散,按班級的單雙號,學生要走相應的出口,沒有及時被家長接走的孩子統一在校內等候區。第三,家長的自行車、電瓶車只能放置在街道的兩旁,汽車由小區的保安統一指揮停放。第四,惡劣天氣,保安和值日老師會準時到崗,保證學生及時進入校園,也會讓家長進來接孩子放學。第五,上下學時段,小區住戶的車輛進出需經過校門口的,由物業管理處控制,提前或者推后10分鐘。第六,進入校門前一條街上,豎立明顯的車輛禁停指示標志和行人、車輛靠右行走的指示標志。以上的做法是家、校、社區、街道多方聯手,發揮集體智慧的有效嘗試,安全隱患極大地被減弱,學生“一條線,自然成隊”的排隊意識得到很好的培養鍛煉。
自古“人心齊,泰山移”,學校應該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搭建家校平臺共同關注學生的安全問題。家校在面對面的溝通中,充分交流身邊的安全隱患,共同分析現在安全隱患的多樣性、復雜性、隱蔽性和突發性的特點,增加對安全隱患的重視,達成安全問題是大問題的共識,并認識到安全問題是可以實現家校合作的。只要家校攜起手來,遵守交通規則,共同為孩子們打造良好的校園學習和生活環境,交通安全秩序問題的徹底治理,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林杰.家校合作構建學習共同體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09.
[2]馬忠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8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