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雍献?/h2>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學生的教育上,學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缺失任何一方,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在通常情況下,只有家校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和交流,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低段的學生,缺乏自制力,更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配合與協調。如何使學校和家庭更有效地協調與配合,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問卷調查 微信群 家長信 家長開放日
【中圖分類號】G 7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0-0010-01
傳統的家校溝通主要通過家長會、成績單、電話聯系等方式對某些孩子出現的問題進行溝通。這樣的溝通方式雖然一定程度實現了家?;?,但是這樣的方式一般都是學校單方面的輸出,家長參與性不夠。幸運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微信、QQ、校訊通等現代信息技術已經為新時代家校互動教育提供了強大的溝通平臺。那如何結合一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以及家長的情況,探索家校溝通的內容和形式,促進低段學生有效學習,達到家校溝通的目的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展開。
1.開學問卷調查,初步了解家庭情況
對于剛走入校園的學生和家長來說,一切都是未知和茫然的。同樣的,對于教師來說,學生和家長也是未知的。如何在短時間內,對學生的家庭及其家庭教育有個大概的了解,我們選擇借助家長問卷調查表這樣的形式。一方面,這種形式比電話溝通方便快捷,另一方面,這種形式比面對面交流受眾面更廣,可以照顧到每個孩子。
開學第一天,我們發下家庭問卷調查表,請家長回家填寫。調查表從家長受教育程度、孩子幼兒園情況、親子交流和親子閱讀、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的困惑、對老師和學校的教育期待等等進行了解。這樣便于老師第一時間了解到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生的興趣和長處,學生已有的習慣以及家長傾向于的教育方式,這對日后學生的個性化教育以及與家長的良好溝通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入學建立微信群,及時溝通家校情況
現階段小學生的家長年齡大致在28-35歲之間。這一年齡階段的人他們使用微信等社交軟件的頻率非常高。開學后,在年輕家長的帶領下,班級很快建立了班級微信群。借助微信平臺,發揮網絡雙向互動交流優勢,構建了家校互動平臺。微信群里可以溝通學生家校的表現,解答家長的疑惑等。
3.一周一封家長信,引領陪伴家長上路
剛入學,聽到家長說得最多的就是:“老師,我不知道怎么教孩子?!毙律议L的焦慮顯而易見。他們想扶著孩子適應小學生活,卻不知道如何去做,更擔心自己教錯。這種焦慮會影響孩子,孩子也會對學習產生一定的恐懼。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從孩子入學第一周開始,家長都會收到一封來自教師書寫的家長信。這些家長信里,有孩子入學需要準備的注意事項,有每個星期的教學內容及重難點,有孩子生活、學習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等等。與其說這是一封封家長信,不如說這是一次次與家長的對話、交流、溝通。一封封家長信,陪伴著家長,克服了焦慮,慢慢地熟悉小學學習。
4.班級QQ空間,點滴記錄學生成長
微信的交流雖然非常及時和直觀,但缺點是零零散散,沒有學生一路成長的完整記錄。自學生入學開始,可以利用QQ空間,建立班級成長園地。在空間里,記錄著孩子平時的表現。家長們在翻閱一篇篇日記后,寫上了自己對孩子的祝福,自己對孩子的期許,自己對教師的理解,這更拉近了家庭和學校的距離。
5.家長開放日,親近課堂親近孩子
除卻現代化的溝通手段,家長開放日,作為一種傳統的形式,讓家長走進課堂,和孩子一起學習,對于家長來說,是最真實、真切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真正的學習、生活狀況。
家長開放日活動通常安排了隨堂聽課和主題交流兩部分內容。首先是聽課,由教師上課。家長坐在后面聽。家長能直觀地得知自己的孩子在課上的表現,并充分了解各科老師的教學風格和要求,激發家長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孩子在有爸爸媽媽的陪伴下上課,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各個都神采奕奕。其次就是面向全體家長進行的主題交流。針對低段孩子的年級特點,就孩子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生活習慣等多方面進行了細致的交流?!凹议L開放日”這個平臺,是家校之間直接的雙向交流與溝通。家長深入課堂一線,真切地感受孩子課堂表現,感性地聆聽孩子的心聲和科任老師的因材施教,多維度地交流孩子的培養和教育經驗,極大程度地拉近了家長和教師的距離,既開闊了視野,又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
6.多樣活動,深入促進家校情感
從幼兒園到小學,有了課業的負擔,一些孩子短時間內無法適應。他們無法體會小學生活的豐富多彩。而家長,一味將注意力放在分數上,對于孩子的其他能力不重視,會導致孩子發展的局限性。如何使孩子愛上學校進而愛上學習,如何使家長也對學校有親和力,配合教師的工作,開展多樣的活動,對于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一份獨有的快樂。剛入學,班級開展了第一次活動“我的自畫像”。請孩子們畫上自己的畫像,再采訪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由來,最后在課堂上向同學們介紹自己。這種活動一方面促進學生了解父母寄托在名字里的期望,一方面增進同學、教師之間的了解。逢上特別的節日,如“六一”兒童節、端午節等,或“義賣活動”,或“愛心捐款”,或“手畫風箏”,或“七彩過端午”。更有趣的是,還可以和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來次班級結對活動,參加他們組織的“美食節”等活動。大大小小的活動,讓孩子愛上學校,有了屬于小學生的自豪感。大大小小的活動,讓家長參與到學校教學,家校的距離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1]顧舟群.改變,從習慣開始[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5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