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家校共同體,創新合作新模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當前的家校合作是偏離學生全面發展的,是隨意的、松散的、形式化的,缺乏有效的溝通途徑。我們應創新思路,積極構建家校合作共同體,踐行新家庭教育實驗。家校合作共同體是一種由家庭和學校組成的,依托學校、家庭、社會三大成長空間,以同一愿景、彼此溝通、共擔責任、共享成果為原則,基于網絡e+背景的,以協作、對話為主要方式,旨在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的家校合作群體。她既是一種組織形式,也是一種學習形態,更是一種共育方式。文章結合實踐探析“家校合作共同體”的內涵、特征及建設的策略與方法。
家校合作 共同體 內涵 策略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7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5-8877(2019)01-0012-02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家庭、學校作為孩子成長的兩個重要“搖籃”,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朱永新認為,最好的教育,是讓家庭和學校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讓孩子在其中,不斷相遇、不斷尋找,找到自己,然后成就自己。家校合作是一個有著巨大前景的教育改革領域,一定意義上講,誰搶占了這個制高點,誰就獲得了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先機。
1.當前學校、家校合作的現狀與問題
盡管家校合作的觀念已越來越被許多學校和家長接受并實施,但在實際過程中仍面臨許多問題和困難。當前的家校合作是偏離學生的全面發展,大部分家校合作缺乏一套整體的計劃,沒有具體的活動步驟,合作活動缺乏計劃性和針對性,隨意性較強。盡管建立家委會、家長學校等,但學校及家長對家校合作組織重視不夠,缺乏嚴密性,顯得松散。家校合作被邊緣化、形式化。認為家校合作不是學校的主要責任,是處于提高學生成績或完成上級任務的角度才進行家校合作。部分學校的家校合作的形式僅僅是家長會,內容也較固定。即使像學校開放日、親子活動、家訪、家長學校、家委會等家校合作形式,表面上豐富多彩,也往往流于形式。家校合作缺乏有效的溝通途徑。在實踐中,家校合作未能雙向互動,只是單向交流,或向家長展示、或向家長提出配合要求,還缺乏全面的合作意識,家長會成為成績通知大會,家長委員會成為家長代表報告會,網絡平臺成為發送作業平臺。
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校的深度合作。基于此,家校雙方應創新思路,積極尋求一種能夠打破現有瓶頸的新的家校合作模式與路徑。
2.家校合作共同體的內涵及其特征
作為一種全新實驗構想,家校合作共同體是一種由家庭和學校組成的,依托學校、家庭、社會三大成長空間,以同一愿景、彼此溝通、共擔責任、共享成果為原則,基于網絡e+背景的,以協作、對話為主要方式,旨在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的家校合作群體。她既是一種組織形式,也是一種學習形態,更是一種共育方式。
家校合作共同體強調應有共同愿景,在合作過程中與其他成員開展包括分享、交流、討論、協商、承擔等多方面的合作性任務。它具有目標性、雙向性、實踐性、共享性、發展性等特征。所有共同體成員都應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共同愿景,都為實現這個共同目標而努力。如果沒有共同愿景,就不會有合作共同體。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活動,家庭和學校是合作中的雙主體,學校與家庭是平等的。共同體強調活動的實踐性。在共同參與中,具有不同背景文化的成員之間利用各自的專長,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分享學習的資源和成果,共同完成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任務。同時,也實現自己與共同體成員的共同發展。
3.家校合作共同體建設策略與方法
中小學校應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依托學校、家庭、社會三大成長空間,全力構建家校合作共同體,積極推行新家庭教育實驗,共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下面將結合實踐談談自己在家校合作共同體建設方面的一些做法與思考。
?。?)搭建家校共育平臺
為使家校合作共同體能夠有效運行,學校圍繞共同體建設積極搭建家校共育平臺。
第一,建立新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成立“校級――年級――班級”的三級家長委員會,開辟家長委員會辦公室、家長接待室以及活動中心。同時建立相關制度和章程,明確各自職責、權利和義務。制度化的家校合作和管理機制,可以減少家校合作中的人為性、隨意性,使得家庭與學校合作有了根本的制度保障。這樣就能發揮家長委員會溝通、服務、參與、管理的作用,確保家校合作工作的穩步、有序開展,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第二,根據學校自身實際,結合家長特點和資源,成立多層級、多形式的家校合作共同體。如建設“家長教師聯合會”、“學校發展智囊團”、“家校安全共同體”、“家校學習促進團”、“班級議事團”、“家長義工團”等,構建有效的家校合作平臺和模式。這些是維系家校合作的紐帶,是實現家校共育的有效合作組織形式。
第三,建立家長學校,建立微信學習平臺和QQ家校合作交流平臺等,搭建家校合作交流和學習平臺,讓教師、家長、學生三方通過這些載體進行溝通與合作,從而提高“家校合作”的實效。
第四,設立家長園地。在學?;蚪淌业哪骋粋€角落設立家長園地,可張貼一些家教方面的資料、圖片,也可以介紹一些家長與孩子共同看的節目,刊登一些學生的繪畫或寫作作品,報道一些家長和孩子在家里的學習活動、生活等。
?。?)培育合作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家校合作共同體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家校合作的基礎。我認為家校合作共同體的總體愿景應該是:建立家長與學校之間長期而穩定的合作關系,密切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過程,合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森指出:“幫助兒童的最佳途徑是幫助父母?!蓖ㄟ^對家長進行適時培訓,既提升家長育兒能力,同時在培育活動中家校逐漸形成了共同愿景。
第一,借助家長、學校,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形式,優化“家教培訓團”,開設報告會、“百草園幸福父母大講堂”,定期召開家長學校集中培訓會,進行系統家教知識和家校合作能力的培訓,如組織學習《“好父母”指南》、《“好學生”指南》、《“好教師”指南》、《“家務勞動”指南》等,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責任心和教育技術。 第二,借助網絡平臺,如微信學習平臺和QQ家校合作交流平臺等,定期為家長推送家庭教育的相關文章,交流家教感悟,組織家長就某一時期的一些共性的家庭教育問題進行交流、探討等。與家長學校的集中培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提高教師、家長的教育水平和育兒技巧,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向更高水平邁進。
(3)豐富互動活動內容
拉近家庭和學校的距離,增加更多共同參與的實踐活動,豐富互動活動內容,在活動中擴大交集,形成一種共同推進學生發展的向心力,提升家校共育的水平。
第一,積極開展“雙向開放”活動――“千師訪萬家”和“一日開放”家長訪校活動。讓學校、教師走進家庭、社區,與家長真誠溝通,與孩子平等對話;讓家長走進學校,深入課堂,參與活動。在開放的家庭生活與課堂活動中,讓孩子的身心更加愉快,讓家校雙方得到更多的交流與溝通。
第二,學校重大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如十八歲成人儀式、校園之星評選、百日沖刺誓師大會、“手牽手,心連心”關愛活動等,將老師、學生和家長緊密聯系起來,增加情感,共同成長。
第三,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活動。圍繞勤儉持家、孝老愛親、明事知禮、正直善良、誠實守信等家風主題,組織老師、學生和家長開展“最美家風故事”征文活動和“我的家風家訓家規”宣講交流活動,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引導教師和父母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重家風、講道德、守規矩。同時以好家風、正校風、學風,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好環境。
?。?)創新家校合作方式
創造性地開展家校合作工作,注重合作方式多樣化,充分調動家長,吸引他們參與到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中來,發揮家校合作的各項功能,實現學校、家庭、社會“融教育”效果。
第一,謀劃微家長會。創新家長會形式,改變家長會方式,在傳統家長會基礎上,變“傳統家長會”為“家校聯誼會”,就一些共性的問題分批開展微家長會。這樣形式靈活,主題明確,針對性強。由于每次參加會議的人數不多,家長可以暢談孩子在家的情況,也能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老師和家長可以充分交流,共謀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效果明顯。
第二,開展沙龍講壇。邀請有育子經驗的學生家長成立家長宣講團,定期讓他們走上講臺現身說法,發表自己的見解,分享教育心得;適時開展家長沙龍活動,進行互動式、主題化、系列化的研究、討論,共同探討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誤區。通過同伴助力,現身說法,讓家長學會家庭教育的技能和方法,并能從改變自己做起,做好孩子的榜樣。
第三,開好“兩個會議”?!皟蓚€會議”,即“一個孩子的研討會”和“一個孩子的家庭會議”。本著“關注每一個”的理念,針對性地開展好留守兒童、單親家庭、離異家庭、貧困家庭、心理問題等特殊學生的教育,堅持長效跟蹤和實行“一幫一”機制,從校級、中層到骨干教師,進行任務分解,與這些孩子結對子,定期進行個別化教育。適時開展“一個孩子的研討會”,任課老師、學生、家長、學校領導、相關專家圍坐一起,全面了解學生情況,共商孩子成長話題。在征求家長同意的基礎上,走進家庭,開展“一個孩子的家庭會議”,開展頭腦風暴,參與家庭活動,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惑,激發孩子成長的動力。通過活動引導孩子、父母、老師、專家一起做決策,培養孩子傾聽、討論、表達等綜合素養和能力,幫助特殊學生的家長提高育兒技能,同時有效促進家庭關系和諧,推動新時代新家庭文化建設。
第四,打造陽光心苑。家校合作中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學??梢葬槍π缘亻_設一些心理教育的講座,用板報、手抄報、宣傳單等形式組織學生和家長們學習。開設好“好孩子課堂”“好父母課堂”,讓學生和父母都陽光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共青團、專題教育、心理疏導等活動,打造陽光心苑,注重心理導航,促進身心健康。
第五,共建學習家庭。社會倡導創建學習型組織,學??芍笇А皩W習型家庭”的建設。如要求親子共讀,完成學校所提倡的“自主閱讀工程”。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參與讀書沙龍、故事會、演講會等活動。
第六,共做綜合實踐。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下的一門新的活動課程,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家長的關心支持和幫助。綜合實踐活動的許多內容,諸如收集信息、查閱資料、社會調查和實踐、社區服務等都是在校外完成的,只有得到家長和社會的理解、支持和幫助,方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第七,融合社會力量。積極開展“警校共訪家庭”、“苗邦學子情,圓愛中國夢”、“張正喜獎助學金發放儀式”等活動。通過“小手牽大手”,全面推行“揚州文明有禮二十四條”宣傳實踐活動。另外,成立青年志愿服務隊,讓學生、家長、教師走進社區,服務社區,如慈善義賣,發放倡議書等,共播教育力量;建立家長義工團隊,參與到學校各個層面的管理,如師德、師風、監督員監督學校師資隊伍建設,上學護導員保證了學生上學的安全有序……讓不同的教育資源在此融合,資源共享,互相補充,共同發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合力。
?。?)完善家校互評機制
完善家?;ピu共議機制,制定新家庭教育實驗“好家長”“好教師”的評比辦法,每學期定期進行評比,公開表彰,讓更多優秀的家長、教師脫穎而出,帶動其他家長、教師的成長,促進家校雙方共同成長。
以上只是我們在新家庭教育實驗方面的一些粗淺的認識與探索。教育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尤其是來自家庭的合作,家校合作共同體的構建,凝聚了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創新了教育實驗新模式。我相信,隨著新家庭教育實驗的不斷開展與發展,一定會使學校和家庭教育協調一致,發揮出最大的教育功能,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融教育”格局,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實現“同心、同步、同向”,最終實現“教師用心,家長關心,學生開心”的三贏局面。
參考文獻
[1]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徐建華.從家校合作的視角關注學校改進[J]教育科學研究,2010(2).
[3]馬中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4]袁振國.當代教育學(2004年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