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范問題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田光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主要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內部控制不完善、人員思想意識不重視造成的。本文探討了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表現,針對目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出現的原因,對防范財務風險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范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是指行政事業單位在運營過程中因資金運動面臨的風險。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行政事業單位也面臨越來越復雜的外部環境。行政事業單位自身的性質,決定了行政事業單位具有和企業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因此具有和企業不同的財務風險。防范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對于保證財務管理工作良好開展,促進單位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表現
1、投資風險
行政事業單位投資主要包括對外投資與對內投資。由于單位性質的限制,行政單位不允許進行經營性投資,而事業單位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是可以利用國有資產對外投資的。由于行政事業單位的非盈利本質屬性,其資金富余量也不會太大,對外投資能力有限,且需要受到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約束。在對內投資方面,行政事業單位往往需要對基礎設施、固定設備等進行較大投資,如城建部門需要投資街道、路燈、綠化、公路等,如果超過了正常資金承受能力,支付進度與財政預算(包括專項資金收入等)不匹配,往往導致資金周轉困難,帶來極大的財務風險,形成斷頭路、爛尾樓等,既影響政府信譽,也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如南寧市審計局在對某局審計時發現,該局下屬事業單位歷年來對外投資110萬元,成立供水、旅游公司。公司依托其地域資源實行對外承包。收取的承包費作為公司收入。兩個公司由于管理等各種原因,至今沒有收益,同時由于合營或承包引發的經濟糾紛還發生了大量司法等其他費用,至今虧損近百萬元。
2、管理風險
政府職能轉變也存在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因此,在財務的監督與措施的落實方面,也還存在著一些死角與盲區。主觀上的制度落實的力度不夠,降低了管理工作的實際效果。監督措施的不到位,削弱了財務監管的控制力。從而客觀上在財務人員、管理手段等方面,也難以做到嚴格要求與精益求精,這些最終導致了對會計信息由產生、傳遞、審核等全過程的管理不到位,造成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障,影響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增大決策失誤的風險。
3、資金短缺風險
行政事業單位的性質決定了單位的社會性和準公共產品的特點,一般情況下,財務制度規定行政事業單位負債只能解決臨時資金周轉的需要,嚴禁引入負債經營的做法。但現實中,行政事業單位普遍面臨著資金缺乏的情況,特別是財政撥款單位,如果支出大于撥款數額,則可能存在迫切的資金需求,產生緊張的資金供需矛盾。
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
1、管理體制不合理,財務原則堅持不力
在管理體制上,單位財務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經費不足與損耗浪費并存,預算控制缺乏剛性,從而給財政資金運作帶來了潛在預算失控的風險。由于人員性質的特殊性,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就是本單位的工作人員,對擁有部門或單位主管權力的領導存在著崗位上、利益上的依賴關系,處于從屬地位,這使得財務人員在會計監督上無法做到實質上的獨立,其表現形式就是財務人員面對單位領導者不合理的行為和要求,無法有效地堅持財務原則,為財務風險的發生提供了可能。
行政單位和大部分事業單位的經費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從而財務管理的特點是消耗型財務,要求對支出實施嚴格控制。由于我國目前僅有《預算法》對財務支出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其他制度尚未建立,造成財務支出在細節層面有章難循、無章可依。
2、內部控制不完善,執行效果不佳
很多行政事業單位不具備完善的內部控制。由于行政事業單位運作機制較為固定,經濟業務相對簡單,運轉環節業務相對單純,導致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制定往往不夠完善。有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風險控制制度沒有與業績考核掛鉤,缺乏一定的約束力。目前行政事業單位的業績考核往往沒有與內部風險控制制度執行程度掛鉤,形成了一種注重考核,不重視內部控制的做法。重大事項決策和執行程序有一定的隨意性,往往忽略核算經濟效益,用經驗代替風險控制制度。執行力不強,執行效果不佳。
3、思想認識不夠重視,財務人員素質不高
有的行政事業單位的領導和財務人員對財務管理不夠重視,有的單位領導將財務管理等同于會計核算,認為財務部門的主要職能就是單位的收支“記賬員”、“出納”,對財務工作在推進單位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沒有認識到只有高質量的財務工作,才能夠有效保障單位的資金安全、規范單位的經濟活動行為。因此,有的單位領導根本不注重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選拔人員不嚴格要求,對財務人員的培訓和素質提高也是毫不關心,直接導致單位財務工作質量不高從而導致財務風險。有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人員本身也不注重財務風險,對違反財經紀律的風險性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沒有防范意識,造成財務工作中的不規范行為。
三、對財務風險進行防范的措施
1、制定良好的風險控制制度
從機制上防范財務風險,要制定有效的風險控制方法,結合單位實際,考慮單位業務范圍和規模大小,使財務風險機制制度化、規范化。例如,堅持對于單位資金實行預算制,對行政事業單位收支制定嚴格的預算計劃,單位的每筆支出都要符合預算標準。預算計劃可以控制單位的支出方向和支出規模,是有效控制財務風險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行政事業單位還可建立償債準備金制度以實現對信貸風險的控制。在每年編制年度資金預算計劃時,根據債務規模和貸款期限按一定比例提取償債準備金,在事業基金中留足數額。確保償還銀行貸款的資金來源,防止因償還貸款而發生財務風險。隨著財務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斷進步,可以對財務風險的發生時間、范圍和程度實行科學的預測,針對不同的風險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預防,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小財務風險的破壞性。
2、加強單位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制度作為管理者實現管理目標、完成社會責任的一種手段,在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范及管理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主要是通過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授權審批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護控制、預算控制、運營分析控制和績效考評控制等形式來完成。為規范行政事業單位財務資產管理,財政部制定了《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2006年第35號、第36號部長令),北京市也出臺了《北京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出租、出借、對外投資、擔保管理暫行辦法》、廈門市出臺了《廈門市事業單位對外投資管理辦法》,最大限度地防范國有資產投資風險。要監督會計核算的準確性、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同時要監督財務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對財務會計人員遵守職業道德的情況進行檢查。
3、樹立財務風險意識
要強化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對財務風險的意識,提升單位領導的風險意識,使其將預防財務風險作為單位管理的重要工作來抓。要從根本上轉變重管理輕財務的觀念,使其充分認識和理解加強財務風險防范不僅是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增強單位風險控制,切實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管理質量,確保事業單位健康發展,推動單位效益增長。財務人員從事財務工作的質量對防范財務風險具有重要作用,財務人員要將風險防范意識貫穿于的日常工作,發現、了解、識別治理活動中各種可能存在且未顯現的風險,不斷提高財務工作質量,防范財務風險。
四、結論
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主要表現為投資風險、管理風險、資金短缺風險。要不斷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強內部控制,樹立行政事業單位人員風險意識,不斷提高財務人員防范風險的能力,切實有效的防范和避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
參考文獻:
[1]張察,試論控制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對策[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7,(08).
[2]萬幼清,鄧明然,事業單位財務風險傳導機制分析[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08).
[3]吳志定:科學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風險與防范[J],冶金財會,2009,(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95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