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設計理念在博物館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樊大為 劉曉慧
摘 要: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宣傳其文明成就和發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個地區歷史、經濟、社會進步的形象標志。博物館作為保護、研究和展示歷史文化遺產和人類環境物證的教育機構,如何面對這一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時刻,如何發掘自身潛能、尋求世博與文物博物館的互動發展,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世博會; 博物館; 陳展理念; 藝術
中圖分類號: G269.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0)08-0138-01
從歷史上看,世博會與博物館的聯系密不可分,許多著名博物館的場館甚至藏品基礎都來源于世博會。在博物館中,世博會的展品挾裹起歷史,成為人類發展的一個見證。探討世博會陳展理念的發展,研究世博會與博物館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助于我們從世博會中學習具有創新意義的陳展理念及經驗,也有助于我們對未來博物館陳展理念的發展趨勢加深認識。
走進上海世博園,各國家館建筑獨特,內部陳列造型別致,設計語言鮮明,具有空間高大,場面恢宏,色彩和諧,創意新穎的突出特點,真正體現了設計創新理念在現代展示陳列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之一的德國館,更是將精致完美的設計融入到場館的每一處細節之中,體現出德國人不折不扣的嚴謹工作態度。以工業著稱的德國將德國國家館定義為“和諧都市”,是德國參與世博會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昂椭C都市”中既包容了城市發展的多樣性,又不放棄技術的發展與更新,而在更新與保存,創新與傳統,集體與個人之間達到平衡后,城市將具有非凡的魅力,這也是建造德國館“和諧都市”的最終目的。
德國館的四大建筑主體是負荷力、承載力、撐托力、支承力在建筑設計中的理想應用。如果從個體來看,似乎每個個體都缺乏穩定性和平衡感,但當各部分融為一體后,便形成一個穩固平衡的狀態。一個單體的突出和棱角切入另一個單位的凹陷和轉折處,一個單體的殘缺和凹陷恰恰是為了契合另一部分的伸張和凸顯,四個建筑凹凸有致,合為一體,如同現代立體構成一樣,在分割和比例中尋求力量的均衡,在節奏與韻律中展現和諧與統一之美,藝術的創造出一座后現代的雕塑建筑群。而在新一輪的博物館新館建設高潮中,博物館建筑造型作為博物館文化的建筑語言,也越來越引起博物館建設者的高度重視。完美的博物館建筑造型已成為博物館的一種“特殊展品”,而與博物館展廳內展出的展品一起受到觀眾的欣賞與贊揚。完美的建筑造型與功能需求的和諧統一已成為當今、乃至來來博物館建設的發展方向。
切面式的體塊組合成德國館的造型特征,不僅僅是館徽的設計元素來源于建筑外形,這樣的不規則切面形式演變為平面圖形后,始終貫穿在每部分展室中,出現在很多不為人注意的地方,不經意間形成一條設計形式的主線。而每一部分的展廳卻呈現出設計風格的巨大反差,但不同的風格與所表現的內容和屬性皆高度吻合,完美的體現出統一中的變化,變化中的和諧。德國館正是以個體之異,營造了整體之同,“和諧”之意昭然而示。
德國館分為四大展區,包括海港新貌和未來規劃室、檔案發明館和創新工廠、歡樂劇場、動力之源,在四大展區之間還有風景區、動感隧道、人文花園、活力廣場等空間和長廊作為過渡,展區之間環環相扣,相互依托,流暢與律動的感覺始終伴隨左右。進入德國館,首先看到的是德國風景區,設計人員以一幅幅精美的明信片形式,將觀眾直接帶入德國的城市生活中,整個市郊區域完全利用曲折切割的路徑將回廊區域和外部造型巧妙的結合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世界城市之美躍然眼前。之后我們進入一條光與影,色彩與旋律的“動感隧道”,一幅幅德國城市的典型畫面伴隨著優美的樂音不斷的跳躍在我們身邊,在滾動電梯的帶動下,眼前呈現出一幅動人的未來都市畫卷:燦爛陽光下的漢堡海港,藍天悠悠,海鷗翱翔。伴隨著海港特有的喧囂聲,展現出來的是可持續性發展的示范建筑的全景圖。這里展現的并非城市的重建,而是對原有城區建筑物的維護和再利用,這對中國現階段的城市改造富有借鑒意義。整個展區以白色為基調,仍以不規則切分面為造型基礎,營造出未來城市的低碳環保理念。
觀眾的參與性可以鑒別設計的優劣。設計以人為本,能激發觀眾的熱情。樂于參與其中的設計一定是更多的關注到人的因素,也會充分考慮到人的訴求。在接下來的“人文花園”中就有不少立體的互動環節,使觀眾充分體會到介入與互動的樂趣,更能拉近觀眾與展示內容的距離,在觀眾的體驗行為過程中以感性的方式傳達了設計者的意圖。世博會從“動態”到“互動”的展覽理念,已經在發達國家博物館中被普遍應用,我國一些新建或改建后的博物館中,觸摸屏式的互動也已較為普遍。一些以傳播科普知識為主的科技類館最先開始采納互動式展示方法。近幾年,這種展示方法也逐漸出現在越來越多的社會歷史類博物館中,增加了觀眾的好奇心和參觀興趣,更好的詮釋文物展品的內涵與價值。
接著我們走入德國館的“文化園地”,德國文明雖起步較晚,但對近代世界文化貢獻良多,迄今德國人共獲得六十余項諾貝爾獎,而藝術與哲學更是德國引以為傲的寶貴財富?;璋档恼故液途植康墓庠?,錯落的典籍和參差的圖景,歷史的遺存和文化的現象,藝術的唯美和精神的超然,無以倫比的理性與感性的世界以充滿設計意味的形式,將觀者帶入到一個文明與藝術的魅力殿堂。設計的完美與文明的偉大在這里相交,情境的豐富與靈性的光輝在這里閃耀。而“和諧都市”的精髓正是“和諧精神”的領悟與體會。
最后出現的是“動力之源”。這個環節是整個德國館參觀的最大亮點。在錐形展廳里,色彩斑斕的電子投影圖像布滿墻面,而其中懸掛著一個直徑三米,重三頓的球體,球面密布的四十萬個發光二極管LED,使其能夠顯示變換出各種色彩與圖形。隨著觀眾的齊聲呼喊,球體擺動的幅度越來越大,轉動的速度越來越快。發出的光線也越來越強烈。來自德國的城市圖景,快速而熱烈的展示在觀眾眼前。隨著球體的減速,綠色的光線又將展廳籠罩,上方呈現出蔚藍的天空,而球體變為一顆美麗的星球,在其之上種子變為花朵,新的生命勃發而出,整個德國館的“和諧都市”之旅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德國館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從建筑造型到空間展示,從陳列手段到細節處理,無不顯示出德國設計師在嚴謹與理性中對人、社會、自然的深切關懷。這,就是設計的魅力。
世博會不是博物館,但通過參觀世博會,博物館的設計人員受到了創新與創意、技術與材料應用等諸多方面的啟迪,同時也令我們對陳列形態的現代特質有了更深的感悟。研究百年世博遺產是中國博物館人的責任和義務,在世博遺產中具有核心價值的主題內容命題,同樣是與博物館陳列內容和研究方法相一致的學科理論,某種意義上說:世博展覽與博物館陳列有著彼此相似之處,甚至于相互支持,交相輝映,在世博會展覽中,我們發現更多的動態效果,更新的科技含量,更廣的信息拓展,世博會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世博精神也將匯聚成一筆無形的文化遺產,啟迪博物館陳列設計者的智慧和心靈。
參考文獻:
[1] (美)大衛?迪恩.展覽復合體―博物館展覽的理論與務實[M].藝術家出版社,2006.
[2] 陳燮君,劉健.世博與藝術[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
[3] 林華.世界現代平面藝術設計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 (英)彭妮?斯帕克.設計百年――20世紀現代設計的先驅[M].李信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16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