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規劃的可持續性設計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論述了基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上,建立生態社區的基本理念,提出城市生態社區的創建模式,以及城市生態社區的基本規劃設計,實現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社區發展之間的動態平衡,以及推進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與應用價值。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社區規劃設計
1 引言
建設生態社區是構筑實現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石,社區是社會的細胞,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生態社區是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主導,意在尋求自然、建筑、環境和人四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消耗最少的資源和能源,產生最少廢棄物的社區。
構建實現和諧社會的生態社區意義在于:①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型人類聚居模式,使其與生態文明時代相適應的人類社會生活新的空間組織形式,是在一定地域空間內人與自然系統和諧、持續發展的人類住區;②以城市社區發展求社會和諧,加快經濟發展才能推進和諧社會建設;③實現社會和諧是社區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社會和諧才有利于實現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生態社區從廣義上分析是綜合社會、經濟與自然的符合生態系統,通過維持原有的社區生態系統平衡,實現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減少廢物排放,實現社區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社區。建設生態社區原則是“和諧安全、健康舒適、高效清潔、環境優美”,實現社會、經濟和自然協調發展,物資、能源、信息高效利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聚居區。
2 城市生態社區的設計理念、原則與基本目標
面對各項資源人為地不合理利用所造成對環境失衡,城市規劃者致力于將生態保護、持續發展、和諧觀念納入規劃理念之中,因而產生了“生態社區”,即建立安全、健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通過民眾參與,落實社區自治;社區資源(包括實質環境資源、文化資源及經濟資源等) 的永續利用;社區多樣性(包括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減量、再使用、回收的政策落實;綠色消費的措施。其基本特點是: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整體性。
生態社區建設的基本原則:體現節能原則、考慮綠色能源的利用、節約用地、節約資源、貫徹環境保護原則、實施標準化和質量管理原則。生態社區建設目標包括:追求居住環境的合理性、舒適性、安全性,注重區域生態規劃和布局,廣泛采用綠色建筑技術;社區生產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形成良性循環,廢棄物的重復利用,減輕對環境生態承載力;建立與推廣應用與環境協調的技術支撐體系,建立環境與生態動態信息監測與預警體系,建立能引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行為規范體系,以及建立實施民主化、科學化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體系;社區居民具有共同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和環境價值觀,以及構筑和諧社區的責任,且參與外來專家與機構共同建立具有創造力的環境創造與經營;在生態社區持續演變的基礎上,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持續發展。
3城市生態社區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
生態社區的規劃設計是遵循生態理念, 圍繞滿足客戶需求的市場定位, 實現各種生態與技術、文化、體育、娛樂相結合型社區產品,包括:生態智能型社區,強調以生態與智能技術相結合,實現高科技與生態產品相結合的社區;生態文化型社區,主要提倡環境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社區;生態宗教型社區,主要突出宗教精神與生態文化相結合的社區;原始部落型社區,主要提供體驗部落生活和棲息方式相結合的社區;生態數碼型社區,提供生態文化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社區,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生態辦公型社區,提供生態技術與高科技信息網絡技術相結合的社區,滿足現代辦公需求;生態工業型社區,提供生態技術與高科技制造技術相結合的社區,滿足現代生產和制造需求。
生態住區是生態社區最重要的類型,規劃設計的主要特征包括:運用生態學原理規劃使得住區的規劃結構、布局合理,功能協調,適應所在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人工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環境質量優良并有完善的處理污染措施;采取可持續的能源消費模式,高效地利用資源和能源,采取清潔工藝,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資源重復循環率;提供完善的社區服務設施,有利于住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尊重住區的文化多元化和民族習俗,保護和繼承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合理利用和開發聚居地的文化遺產;培育住區居民的生態意識和環境道德觀,倡導生態文明和道德倫理,鼓勵住區居民積極參與生態社區管理;建立政府、建筑機構、住區居民多層次的生態調控管理和決策系統,提高住區的生態適應性。
4 生態環境設計
4.1 空間環境的整體布局
住區規劃依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地形特點,采取多種空間布局形式。采用“點-線-面”空間組合方式,即由“居住區-組團-庭院”構成室外空間規劃結構形式,形成多棟住宅組成點狀組團圍合空間結構,由公共活動場所組成面狀空間,由道路聯系線狀空間。
4.2 空間環境的專項設計
住區空間環境專項規劃包括:綠地、水系、道路、建筑小品等環境設計要率。其中綠地規劃包括規則式、自然式、混合式綠化平面布置形式。因地制宜結合坡地、洼地作為綠化用地,根據建筑布局、環境特點、居民生活要求設置具有地方特色的綠化系統;將綠化、景觀和居住方式結合起來,運用垂直綠化、屋面、陽臺、地面多層次綠化方式;住區綠化提供社區居民交流休憩的共享空間;運用對景、框景造園手法,將裝飾性綠地與休憩性、娛樂性綠地相結合,創造多種公共、半公共與私密空間環境。
4.3 環境生態系統設計
生態住區要求節約建筑能耗,采用綠色能源同時,增加輔助能源系統,對于安裝太陽能集熱系統要求與建筑設計相協調,管道安裝與給水系統配套,同時做好防雷與防雨處理;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風能發電技術等要與地區電網并網;將地熱用于戶式中央空調系統的冷熱源。生態住區要求水環境系統中使用節水器具,全部污水處理率和排放率達標,建立中水處理系統和雨水收集與利用系統。
生態住區要求室外氣環境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禁止使用破壞臭氧層產品,室內具有自然通風和機械換氣設備;室內聲環境小于35~40dB。生態住區要求室外公共照明采用綠色照明,使用發光指示牌和立體照明設備;室內采用自然采光和節能光源;采用采暖、空調和生活熱水三聯供的熱環境技術。室外綠地采用具有光合作用的綠色再生機制,實現節約用地、節約資源綜合環境保護。廢棄物處理按照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原則分類處理。
4.4 生態控制工程設計
創建生態社區模式滿足“節能、節水、節地、治污”的原則,生態環境建設,遵循《綠色住宅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等住宅生態環境建設的技術及標準,達到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綠化、水文、景觀、空氣、日照、通風、噪音、無污染、氣候、綠色住宅、能源、垃圾等指標要求。生態社區以科技為先導,以推進住宅生態環境建設及提高住宅產業化水平為總體目標,以住宅住區為載體,全面提高住宅住區節能、節水、節地、治污總體水平,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的統一。 生態住區建設應充分體現節能原則,并應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采用適宜的建筑節能措施,使生態住區的建筑節能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主要技術措施包括:
4.4.1 提高住區的規劃設計水平
提高園林綠化率,同時關注垂直綠化、遮陽、園林景觀:在規劃設計中考慮降低噪聲,以適當的綠化形成減噪設施;控制步行區的風效;很多項目現在講求對園林綠地的重視,講求對原有綠化和樹木的保護,以及原有自然地形的維護,盡一切可能增加綠化率。
4.4.2 采用節約能源的設計方案
節能設計開始普遍應用,盡管節能設計和節能設施可能是要多花錢,增加投資,但從長效來看,還是比較可取的。綠色住宅注重使用保溫材料與構造,提高建筑熱環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內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溫材料,高效節能玻璃等新型節能建材,從而對建筑物起保溫隔熱作用;采用外墻遮陰和屋頂隔熱措施,控制建筑對熱量的吸收,與自然通風降溫手段配合,減少空調費用;采用能源及資源的分戶計量收費體制,減少能源使用中的大鍋飯現象;在建筑施工期間,選擇較少污染和較少浪費資源的生產方式,更多地采用環保材料,綠色材料;在建材選擇方面,減少使用熱帶硬木,用塑料、再生鋁材作代用品;注意材料的耐久性,如用花崗石鋪地、水磨石地磚,減少材料的維護與更新;選擇可再生型材料,重復利用資源;選擇當地材料,減少運輸能耗;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的收集、儲存裝置和熱接收裝置。太陽能、風能是綠色能源,充分利用這些能源也是綠色環保的內容;戶型設計采用節能的戶型,講求自然通風與采光,自然通風良好的戶型在夏季可取代空調的作用;采光設計也涉及節能,如采用明廳、明臥、明廚、明衛的設計,就能節約照明用電,采用綠色照明的節能燈;充分利用太陽能,有條件可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每戶設計的熱水裝置與大樓太陽能熱水系統相連接;全面的節水設計,如使用低容量抽水馬桶,全面推行節水龍頭;家庭廢水經處理用于沖廁;采用生活污水處理后回用的方式,生活污水經過中水站處理,用于住區內的清潔、綠化、洗車等,從而節約寶貴的水資源;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考慮減少建筑垃圾量;住區建成后,設專用垃圾箱,收集指定的可再生垃圾,有機廢料經處理用作花木肥料,倡導固體垃圾分類及回收使用,培養并鼓勵居民的良好消費行為;建立長期的居民培訓機制,如果沒有居民參與,任何綠色社區的建設都是蒼白的,因此,在住區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還應注重居民良好的環境意識的教育和引導,在入住之前就定期舉辦環保講座和培訓,營建綠色的“精神家園”。
5結語
通過整合資源、拓寬渠道來建設生態教育基地,實施綠色教育培養生態社區居民的創建意識;以政府主導、社區參與、典型示范的原則創建綠色家庭,構筑生態社區的重要載體;以適度消費、崇尚自然、關注循環的原則引導綠色消費形成生態社區的文明風尚;以綠色環保理念構筑生態社區的服務和監管體系;以循環經濟的模式建設綠色企業,推進生態社區經濟繁榮;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生態社區協調發展,將生態社區建設納入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中,實現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社區發展與生態環境、公眾參與、政府引導相互平衡,建立可持續的和諧社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66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