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陳家瓏:“光灰”行業的高校產業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經常有人把建筑材料行業比作是一項“光灰”的行業,砂石、水泥、粉煤灰。混凝土,到處都是灰塵,惡劣環境讓多少人對建筑材料生產望而卻步,避之不及,但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的陳家瓏教授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作為一名高校老師、科研學者,他放棄了每天舒適安逸的工作方式,選擇了一條布滿艱辛的“產學研”高度結合的高校產業路。
  
  初行路:“雙向開放”的建材實驗室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高校作為教育的主體,其基本職能是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培養各種高級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技術創新的源頭,高新技術的重要創造者和擁護者,高校在科研和服務社會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陳家瓏教授可以說是高校科技產業化的先行者。
  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由于實驗班級少,大量時間,空間和先進設備閑置,特別是建材實驗室里的幾臺壓力機和萬能機,基本沒有得到應用,也得不到應有的保養維護,日益老化,十分可惜。作為該實驗室的負責人,陳家瓏和他的同事全力促成了實驗室的“雙向開放”,使實驗室成為國內最早實現既向學生開放又向社會開放的特色實驗室之一。這一改革一方面解決了高校先進設備閑置與社會企業設備緊缺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還能促進校企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學校師生有機會改變以往抱著落后于生產實踐的教材上實驗課的被動局面,做到實驗與現實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但也因為這樣,陳家瓏的工作環境出現了一個由內向外的轉變,他成了建材生產和建筑工地的“常客”。也正是這樣的轉變,為他在工程中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條件。
  為了更好地為產業服務,陳家瓏及其團隊成立了以建材實驗室為主,聯合其他實驗室組建的北京建工學院建設工程材料試驗所,并使其成為北京市建委批準的可對社會服務的實驗室,承接建筑工程建材檢測任務。有了任務,也有了一定的經費,實驗室開始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2001年,通過計量認證,實驗室成為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單位之一,同年,又成為北京市技術監督局授權的北京市建設機械與材料質量監督檢驗站。目前,它是在京高校中唯一具有北京市工程質量檢測資質的實驗室。11年來,先后承擔了上千個工程項目的建材質量檢測和有關產品的質量監督檢驗,其中有國際竹藤大廈、金玉大廈、德國小學、馬來西亞大使館、歐洲廣場等數百個新建工程,還有故宮、白塔寺,人大會堂等著名建筑的改造工程。
  “要真正實現高??萍籍a業化,離不開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推動。”長期致力于高校產業化實踐工作的陳家瓏對高??萍籍a業化的艱難深有感觸,”政府對科研成果轉化立項有相當嚴格的要求,必須得是成熟的科研成果才能產業化,但高校研究的項目因受條件限制,往往缺少工業化試驗?!标惣噎囌J為建筑行業中有一部分涉及公益的項目(如建筑垃圾的再生與利用)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更好地實現產業化,政府、企業和高校三者緊密結合,高校產業化才能一路暢通。
  
  探索路:《建筑用砂》推進人工砂的產業應用
  
  砂是混凝土及砂漿的主要原材料,年用量約30多億噸,隨著基本建設的日益發展和混凝土用砂質量要求的提高,我國不少地區出現天然砂資源減少、甚至枯竭的情況,并由此引發了毀田挖砂、破壞河道及有關設施、環境污染和影響工程的建設與質量。作為中國砂石協會的副會長,陳家瓏及其團隊通過對國標《建筑用砂》GB/T14684-93的修訂與貫徹,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工砂新砂源,充分利用各種尾礦和廢石制成人工砂,既解決了天然砂資源不足和質量差的問題,又解決了尾礦對環境的污染等問題,提高了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率,獲“全國建筑材料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建筑用砂》新標準頒布后,得到建筑業的廣泛重視與關注。為了更好地將標準推廣下去,陳家瓏及其團隊除在砂石行業進行了全國系統宣貫外,還奔走于北京、上海、山東、四川、江西,海南、河南等省市進行了全省建筑系統的專場宣貫,收效顯著。北京每年近4400萬噸的建筑用砂現絕大多數為人工砂,由河北的三河、涿洲及北京的礦山提供。人工砂的應用,為保護首都環境,改善空氣質量,利用廢棄資源、打擊盜采盜挖,提高混凝土質量,辦好綠色奧運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上海和重慶,人工砂的應用,對國務院頒布的《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的貫徹落實,對沿長江地區的河道堤岸的保護,周遍地區的環境保護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天津2005年僅半年的時間就生產使用人工砂200多萬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對拓寬砂源,提高質量,平抑砂價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人工砂的應用被一些單位譽為“開創了建筑用砂的新紀元”。
  首鋼礦業公司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與有關單位進行尾礦開發與應用研究,陳家瓏教授是主要參與者之一。但由于當時沒有國家技術標準,該成果沒有得到推廣應用。國標實施后,尾礦砂利用得到迅速的發展。目前,該公司200萬噸鋼新建工程完全使用尾礦砂,還供應北京,天津部分建筑工程使用。僅2003到2005年已累計使用70萬噸,新增產值516萬元,利稅25萬元。同時,減少尾礦排放量70萬噸,降低管道磨損,降低電耗、備件消耗累計節省尾礦運輸費用130萬元。少占用尾礦庫容量41萬立方米,減少了占地,延長尾礦庫使用年限,合計增收節支646萬元。
  人工砂的生產還帶動了我國人工砂機械的發展,2002年到2005年共生產砂石機械2000余臺套,創工業產值近億元,利稅2000多萬元。
  
  轉折路:竹模板推廣應用的危機轉化
  
  竹模板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新型模板,其生產原料來源廣泛、節鋼代木,輕質高強、便于施工,適用于清水砼工藝,被建設部列為“九五”期間重點推廣應用的十項新技術之一。但在使用中卻發生了問題,按一般傳統木模板支撐間距或按干竹模板實際靜曲彈性模量計算后進行的支撐,澆注的混凝土卻產生了很大的變形,造成工期與經濟損失等一系列工程事故,竹模板的生產與推廣應用面臨夭折的危險。
  針對工程中發現的這些問題,在行業學會和建設部的支持下,組成了由陳家瓏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的“竹模板施工特性的研究”項目組,該項目組成員囊括了科研,生產和使用單位里的精英,通過全國11個代表性廠家491組2946個試件和5個試點工程30多萬平方米的試驗研究,系統地得出了竹模板材性與施工應用的關系,找出了竹模板變形的原因和機理,明確了竹模板靜曲強度和靜曲彈性模量隨含水率增加而下降的規律和程度,提出了竹模板使用設計要求和竹模板生產應改進的意見。研究基本上解決了混凝土成型變形和支撐材料浪費的問題,提高了混凝土成型質量。為此,陳家瓏又主持修訂了《竹膠合板模板》JG/T1 56-2004行業標準,指導該模板的生產與應用。竹模板不但沒有下馬,相反,其生產和應用由1996年的320萬平方米發展到2005年的800萬平方米,應用該項目結論和使用改進后竹模板進行施工的大工程有北京機場新航站樓、東方廣場、中華世紀壇、山東朱城廣場等著名工程。
  
  深入路:投身建筑垃圾資源化
  
  隨著我國基本建設和城市化高潮的到來,天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建筑垃圾處理日益嚴重,陳家瓏教授根據自己多年工程實踐的經驗積累,又站在了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化研究和實踐的前列,已出色完成了北京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建筑垃圾資源化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特別是其獲得的專利“再生古建磚”實現了工程應用、用再生骨料生產的再生混凝土結構工程已使用2年,效果良好。他和他的團隊正在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化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64872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