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現代化住宅區設計構想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從人們對居住條件的需求出發,對景觀式住宅設計中的構想及若干問題進行了論述。住宅是人類居住生活不可缺少的載體,方便、舒適、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景觀式住宅區是新世紀人居環境建設的重點。建筑、設計師要科學運用以人為本的生活設計理念,秉承傳統勇于創新,通過量度適當的環境設計,使住宅區既保持傳統韻味又各具特色。
【關鍵詞】景觀式住宅區; 以人為本; 環境設計; 規劃設計
前言
現代城市住宅小區,不僅僅是建筑的美,而應表現在現在住宅景觀規劃的綠地景觀系統符合人居生態的需求。庭院不僅僅是國粹的傳統園林,也不僅僅是幾何化的西方的庭園,當然,能夠達到這樣的標準的庭園,自然環境也優美。現在的住宅庭園,沒有古木參天,至少要有大樹或者樹木成林的綠化區域,綠化的系統表現為大樹、小樹、灌木、藤蔓、草坪相互交織的、層疊的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F代住宅庭院景觀表現為一種生態的需要,景觀設計在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形式的時候符合現代人多元文化和經濟的需求,特別是符合現代人向往綠色生態、綠色自然和地域特點的精神需求。居住問題是人類最基本的問題之一,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活。在建筑中住宅占據著重要位置。近幾年,我國住宅建設迅猛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居住環境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人們要求居住區不僅要創造一個對身體健康有益的、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環境,而且還要力求創造一個文雅、幽靜、美麗的景觀。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要科學運用“以人為本”的生活設計理念,通過量度適當的環境設計,構建出方便、舒適、和諧、安全、富有文化底蘊的住宅區去滿足居住者的要求。
1 現代住宅區設計規劃及發展前景
以前許多住宅區只重視各自生活上的需要,忽視了居住環境室外交往公共活動場所的規劃設計,這是造成人際關系淡薄的外因。在前述因素的制約下,居住環境必然不夠舒適、和諧。設計師如何創造出一些便于居民進行交往的公共活動場所,使居民間相互見面交流機會增多以加強鄰里聯系,同時增加生態環境景觀,達到構建和諧社區的目的,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住宅小區模式已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但小區模式也要根據城市區位、環境條件、地價因素,根據不同的居住者,作出不同的規劃,形成多樣的組織結構。解放思想、打破禁錮,創造出富有地域特色、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符合群眾審美情趣的多元化居住區新模式。
2 現代住宅小區的現狀分析
西方的園林表現為以規整式園林為特點的法國園林和風景式的英國園林。但無論中國還是西方作為人來說,都是地球自然發展進化的產物,人是地球的人,自然的人。因此人見到園林和自然的風景等都會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喜悅?,F代的普通住宅小區的景觀規劃,地形非常的平,很少起伏變化或者削山變平,是平面園林不是立體園林。樹木的栽種,過分偏于視覺美化,不重視地方性和生態性。樹木常常是人們認為的名貴品種,本地化的樹種被認為沒有檔次。小橋流水很少,流動的水就更少,往往被污化,成為環境的痼疾。 現代住宅小區,現代城市居住環境表現高樓大廈,馬路成為紐帶,建筑密集,自然狀態完全消失。古代庭園,人所居住的房子,低矮,高不過3層的樓房,即使是皇宮、漢朝地主的塢堡、四合院,建筑密集,庭園內樹木比現在的庭院也不會矮小,甚至于高大,常常是古木參天,綠蔭蔽日,而現代住宅小區,高層與相鄰高層的高度與距離之比與傳統庭園無法比較?,F代人也不可能盡如古人吟詩作畫,附庸風雅,觥籌交錯,在白墻黑瓦之間,小橋流水中,曲觴流水中品位詩情畫意?,F代人可以品味這樣的文明成果,不可能像古人那樣,處處品鑒這樣的文明成果?,F代人生活節奏快,古代人生活節奏慢,現代經濟和信息的全球化,使得現代人的生活變化多樣,文化背景發生變化,享受的文化成果也呈多元化的趨勢。古代人煙稀少,生態、綠化比現在好,工業污染不存在,自然生態是現代的生態環境不可能相比的。從住宅的容積率方面來說,現代城市住宅容積率本來就很高,綠化率低,樹是低矮灌木,修葺整齊低矮的綠籬,草坪是大片的,整體而言,綠蔭蔽日的盛況沒有,原本低矮的灌木叢,在高樓上看起來更是低矮、渺小。人是會走下樓來,會走進生活,人更需要的是生態平衡的自然,人需要的是大樹,人需要傳統符號來維系著精神,需要各種文化來傳遞的地域性和精神象征的人類自然性的家園,如中式傳統亭臺樓榭、松竹梅菊,西方傳統的修葺幾何化的綠籬,歐洲古典的雕塑、柱石、長廊等園林庭院,也同樣需要與時俱進的現代材料和形式的庭園,來折射不同人群各自的生活意愿和精神寄托。
3 居住區環境設計
不管采用哪種規劃設計模式,居住區設計都要“以人為本”和“適用、經濟、美觀”。長期以來在提高居住區的環境品質方面,人造硬質景觀、特定的功能活動場地設施一直是規劃設計的重點所在,相對來講環境的自然性、生態性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強調住宅區環境的自然性、生態性對于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城市有機的基本生態單元及滿足居民的精神感受都有著重要意義。
3.1 公共空間建設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閑暇時間增多,健身、娛樂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提供充分的空間環境是營造以人為本居住區的基本條件。合理安排公建用地,在美化環境的同時設置休閑健身、娛樂設施,以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要求。
3.2 生態環境構建中國民居深受“天人合一”哲理的影響,從選址、總體布局到室內外環境設計均充滿了樸素的自然生態精神?,F代居民對于綠地環境往往要求有花有草有樹有山有水,居住者期望建筑師在居住區室外綠地空間環境設計中注入更多的“人情味”。居住醫生態環境設計應從綠化面積大小、綠化樹種搭配方面考慮,做到:(1)注重生態效益、觀賞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植物種類的選擇應本著安全、健康的原則,以樹木為主,高大喬木、中低灌木和鋪地植被相結合,優先選擇鄉土植物,通過科學搭配植物以提供疏密適當的綠蔭,調節不同季節的光線強度、改善室內通風、創造各種特殊的社會空間等環境。(2)減少硬質場地的使用以擴大自然綠化。住區的廣場及其他活動設施應根據居民的數量和使用頻率來確定規模,不應盲目追求氣派,可通過采用鋪裝植草磚等形式,積極將住區的室外場地變成綠地系統的一部分。(3)處理好住宅與綠化的過渡關系。住宅底層院落應盡量采用鏤空圍墻或低矮綠籬,以加強建筑與環境的滲透與交融,保證人與自然的順暢交流。
3.3 視覺感受
設計師在著力營造富于特色的景觀環境時,應注意:(1)環境設計應與整個居住區風格協調。居住區建筑風格奠定了全區環境風格的基礎,西方園林追求恢弘的氣勢,構圖工整、裝飾小品多為西洋古典柱式以及噴泉雕塑,中式園林追求自然樸實,構圖自由,裝飾小品多為假山石及亭臺樓榭。目前居住區規劃大部分都是以一種風格為主綜合運用兩種造園方法。(2)充分利用自然。自然環境是景觀綠化的基礎,在居住區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環境、氣候特征,創造具有特色的環境空間。(3)整體和精細設計配合。居住區環境要總體構思通盤考慮,既要有點線面結合的景觀結構,又要有不斷變化的空間序列。對環境細部要有精細設計,既可以借鑒傳統的遣存,更可以將聲、光、電、噴泉、不銹鋼、玻璃、彩色涂料等綜合運用在環境設計中,以求創造富有現代感的居住區環境。
4 結語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住宅小區的要求也愈來愈高,這就要求設計師不斷研究市場的變化,創新設計出市場需要的住宅建筑,使人們能夠住上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舒適的住宅區。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見解,以供參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653566.htm